蓄电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7778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2:28
蓄电模块(10)具备:蓄电元件(11);冷却部件(20),重叠于蓄电元件(11),并具有以密闭状态封入冷却介质(21)的封入体(25)和配置于封入体(25)内而吸收冷却介质(21)的吸收部件(22);及导热板(30),隔着冷却部件(20)而重叠于蓄电元件(11),在导热板(30)设置有向冷却部件(20)侧突出的突起部(32A~32D)。

Power storage module

The storage module (10) has: storage element (11); cooling component (20), overlapping storage element (11), enclosed body (25) enclosed in cooling medium (21) in a sealed state and absorption component (22) arranged in enclosed body (25) to absorb cooling medium (21); and heat conducting plate (30), enclosed by cooling component (20) and overlapped with storage element (11), and directional cooling component (20) side arranged in heat conducting plate (30). Protruding protuberances (32A-32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电模块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冷却蓄电元件的技术。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冷却蓄电元件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电池模块收容于电池包外壳,多个单电池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通过汇流条电连接。填充于电池包外壳的下部的冷却介质蒸发,在电池包外壳的上部冷凝,由此将电池冷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19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构成为在电池包外壳内进行冷却介质的蒸发、冷凝,因此需要密闭电池包外壳整体,从而存在用于冷却的结构变复杂这样的问题。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简化用于冷却的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记载的蓄电模块具备:蓄电元件;冷却部件,重叠于上述蓄电元件,并具有以密闭状态封入冷却介质的封入体和配置于上述封入体内而吸收上述冷却介质的吸收部件;及导热板,隔着上述冷却部件而重叠于上述蓄电元件,在上述导热板设置有向上述冷却部件侧突出的突起部。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蓄电元件的热量经由将冷却介质密闭于封入体的冷却部件及导热板而向外部散热,因此例如与在收容有蓄电元件的外壳内填充冷却介质的结构相比,未必一定要对外壳进行密闭,因此能够简化用于进行冷却的结构。在此,若构成为,冷却部件在封入体内具备吸收冷却介质的吸收部件,并在蓄电元件与导热板之间夹着冷却部件,则冷却部件的封入体从两侧受到压力而使吸收部件整体被压溃,在吸收部件上不再形成促进冷却介质移动的冷却介质的通路,有可能导致冷却性能降低。根据本结构,在导热板设置有向冷却部件侧突出的突起部,因此即使在蓄电元件与导热板之间产生夹着冷却部件的力,内部的吸收部件也难以被压溃。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吸收冷却介质的吸收部件被压溃而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上述突起部从上述导热板的一方的侧缘部侧朝着上述一方的相反侧的侧缘部侧延伸。这样,封入体及吸收部件与突起部的形状对应地变形,能够在封入体内形成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的冷却介质的通路。因此,能够使冷却介质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促进冷却介质的移动,提高冷却性能。上述封入体的第一片部和第二片部隔着上述吸收部件而相对配置,上述突起部向上述封入体中的上述第一片部与上述第二片部的边界部侧的位置突出。这样,能够通过突起部来支撑比较容易产生吸收部件的压溃的第一片部与第二片部的边界部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吸收部件的整体被压溃而引起的冷却性能的降低。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能够简化用于冷却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蓄电模块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图5是将在蓄电元件与导热板之间夹着冷却部件的状态放大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导热板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导热板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导热板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6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例如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而对马达等负载供给电力。蓄电模块10能够以任意的朝向配置,但以下,将X方向作为左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蓄电模块10)如图3所示,蓄电模块10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6个)蓄电元件11;重叠于各蓄电元件11而对蓄电元件11进行冷却的多个冷却部件20(在本实施方式中6个);及重叠于各冷却部件20与各蓄电元件11之间而传递冷却部件20及蓄电元件11的热量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6个)导热板30。(蓄电元件11)蓄电元件11通过在一对电池用层压板之间夹设未图示的蓄电要素并利用热熔接等公知的方法将电池用层压板的侧缘液密地接合而成。如图2所示,从蓄电元件11的前端缘,成为金属箔状的正极的电极端子12A和负极的电极端子12B在与电池用层压板的内表面液密的状态下,从电池用层压板的内侧向外侧突出。各蓄电元件11的电极端子12A和电极端子12B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与内部的蓄电要素电连接。多个蓄电元件11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且相邻的蓄电元件11配置为在一个电极端子12A的旁边存在其他电极端子12B。相邻的电极端子12A和电极端子12B经由U字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5个)连接部件13而电连接。各电极端子12A、12B和连接部件13例如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用焊接、钎焊等公知的方法连接。相邻的电极端子12A、12B间通过各连接部件13连接,由此多个蓄电元件11串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11,例如也可以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也可以使用双电层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任意的种类。(冷却部件20)如图3所示,各冷却部件20具备:状态以液体和气体变化的冷却介质21;吸收冷却介质21的吸收部件22;及以密闭状态封入冷却介质21及吸收部件22的封入体25。冷却介质21例如能够使用从由全氟化碳、氢氟醚、氢氟酮、氟惰性液体、水、甲醇、乙醇等醇类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一个或者多个。冷却介质21既可以具有绝缘性,也可以具有导电性。封入到封入体25内的冷却介质21的量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吸收部件22)吸收部件22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片状,并由能够吸收冷却介质21的材料形成。该吸收部件22既可以是将能够吸收冷却介质21的材料加工成纤维状并以此做成的织物,也可以是无纺布。作为无纺布的形式,也可以是纤维片、纤维网(仅由纤维构成的薄膜状的片)或者棉絮(毛毯状纤维)。作为构成吸收部件22的材料,既可以是天然纤维,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合成纤维,还可以是使用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双方的材料。冷却部件20配置于比与蓄电元件11重叠的区域大的区域,因此封入体25内的吸收部件22具备从与蓄电元件11重叠的区域延伸设置到不与蓄电元件11重叠的区域的吸收延设部23。(封入体25)如图5所示,封入体25能够通过例如使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第一片部26A与第二片部26B重叠并利用粘合、熔接、焊接等公知的方法而液密地接合(结合)而形成。第一片部26A及第二片部26B在金属片的两面上层叠合成树脂制薄膜而成。作为构成金属片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作为构成合成树脂制薄膜的合成树脂,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等任意的合成树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封入体25通过使第一片部26A及第二片部26B中的层叠有合成树脂制薄膜的面彼此重叠并热熔接而成。封入体25中,覆盖吸收部件22的上侧的第一片部26A和覆盖吸收部件22的下侧的第二片部26B相连的周缘部成为边界部25A。第一片部26A的上表面与蓄电元件11的下表面接触,第二片部26B的下表面与导热板30的上表面接触。如图3所示,对于向第一片部26A中的未与蓄电元件11重叠的区域延伸出并覆盖吸收部件22的吸收延设部23的部分而言,成为能够由于封入体25内的冷却介质21的蒸发而鼓出变形的鼓出部28。鼓出部28通过由于封入体25内的冷却介质21的蒸发使封入体25的内压上升而使封入体25以膨胀的方式变形来形成。此外,针对封入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模块,具备:蓄电元件;冷却部件,重叠于所述蓄电元件,并具有以密闭状态封入冷却介质的封入体和配置于所述封入体内而吸收所述冷却介质的吸收部件;及导热板,隔着所述冷却部件而重叠于所述蓄电元件,在所述导热板设置有向所述冷却部件侧突出的突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30 JP 2016-1932701.一种蓄电模块,具备:蓄电元件;冷却部件,重叠于所述蓄电元件,并具有以密闭状态封入冷却介质的封入体和配置于所述封入体内而吸收所述冷却介质的吸收部件;及导热板,隔着所述冷却部件而重叠于所述蓄电元件,在所述导热板设置有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木秀幸平井宏树东小园诚细江晃久广濑义幸永渊昭弘竹山知阳小林英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