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7247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工字型钢牛腿以及分别设于工字型钢牛腿上下表面处的两个T形钢连接板,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纵向受力筋,两个T形钢连接板处均设有纵向受力筋,每处的纵向受力筋至少有一排;工字型钢牛腿的一侧安装在钢管混凝土柱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通过工字型钢牛腿及T形钢连接板来进行连接,不仅有效的解决了节点处梁纵筋、环梁箍筋、环形加劲板等交错汇集,钢筋绑扎困难,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等难题,同时避免了在钢管混凝土柱上开孔,而且完美的解决了节点处存在两排钢筋时第二排钢筋连接问题。

A Connection Joint between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vides a joint between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includ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I-shaped steel corbel and two T-shaped steel connection plates respectively locat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of I-shaped steel corbel.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includes longitudinal force bars, and both T-shaped steel connection plates are provided with longitudinal force bars. There is at least one row of longitudinal bars in the section; the side of I-shaped steel bracket is installed on th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The joint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and th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is connected by I-shaped steel bracket and T-shaped steel connection plate,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s of staggered convergence of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ing stiffening bar, ring stiffening plate, difficult binding of steel bar, incomplete concrete pouring, but also avoids opening holes on th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nd perfectly solves them. The connection problem of the second row of reinforcement when there are two rows of reinforcement at the joint is sol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方法,目前主流的连接方式有:剪力传递采用环形牛腿或者承重销;弯矩传递采用环梁或者钢筋穿钢管混凝土柱。当采用环梁-环形牛腿的梁柱连接方式时,环梁的截面高度通常要比梁截面要高,环梁的截面宽度不小于梁截面宽度,对边柱、角柱或者对建筑美观有要求的建筑有一定影响,且此处的钢筋错综复杂,钢筋绑扎及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均不能得到保障。当采用承重销-钢筋穿梁的梁柱节点时,需在钢管混凝土柱壁上开孔洞,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有一定削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通过工字型钢牛腿及T形钢连接板来进行连接,不仅克服了现有技术通过环形牛腿、纵筋穿孔所带来的缺陷,而且有利于纵筋的绑扎、混凝土浇筑,使得该节点易于施工,且安全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以及钢管混凝土柱,还包括工字型钢牛腿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上下表面处的两个T形钢连接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纵向受力筋,两个所述T形钢连接板处均设有所述纵向受力筋,每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至少有一排;所述工字型钢牛腿的一侧安装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水平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上,且其竖直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上;任一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均平行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上。进一步,所述工字型钢牛腿具上翼缘板、下翼缘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的腹板;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所述水平段为钢筋连接板,竖直段为第一竖向加劲板,所述第一竖向加劲板垂直焊接在所述钢筋连接板上;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均与所述钢筋连接板平行,所述腹板与所述第一竖向加劲板平形。进一步,位于所述上翼缘板处和所述下翼缘板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均有两排;位于所述上翼缘板处,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靠近所述上翼缘板的所述钢筋连接板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所述上翼缘板上;位于所述下翼缘板处,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靠近所述下翼缘板的所述钢筋连接板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所述下翼缘板上。进一步,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之间以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之间均为焊接;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T形钢连接板之间以及另外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之间均为焊接。进一步,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内间隔设置两块第一水平内隔板,各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分别与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位于同一高度。进一步,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内距离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外侧设置两块第二水平内隔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水平内隔板与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0mm。进一步,两块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二水平内隔板与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之间以及另外一组所述第二水平内隔板与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之间均设置有第二竖向加劲板,各所述第二竖向加劲板均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内。进一步,所述上翼缘板、所述下翼缘板、各所述第一水平内隔板以及各所述第二水平内隔板的厚度均相同。进一步,所述工字型钢牛腿的长度长度不小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高的1.2倍,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纵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进一步,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所述上翼缘板的连接部的长度,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所述下翼缘板的连接部的长度,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所述上翼缘板处的所述钢筋连接板的连接部的长度,以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所述上翼缘板处的所述钢筋连接板的连接部的长度均不小于所述纵向受力筋的直径的5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工字型牛腿及T形钢连接板来进行连接,不仅有效的解决了节点处梁纵筋、环梁箍筋、环形加劲板等交错汇集,钢筋绑扎困难,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等难题,同时避免了在钢管混凝土柱上开孔,而且完美的解决了节点处存在两排钢筋时第二排钢筋连接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竖向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工字型钢牛腿处的水平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钢筋连接板处的水平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钢筋混凝土梁截面端面示意图;附图标记中:1-钢筋混凝土梁;2-钢管混凝土柱;3-工字型钢牛腿;4-钢筋连接板;5-第二竖向加劲板;6-第一竖向加劲板;71-第一水平内隔板;72-第二水平内隔板;8-纵向受力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1,钢管混凝土柱2,工字型钢牛腿3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3上下表面处的两个T形钢连接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包括纵向受力筋8,两个所述T形钢连接板处均设有所述纵向受力筋8,每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8至少有一排;所述工字型钢牛腿3的一侧安装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2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水平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2上,且其竖直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工字型钢牛腿3上;任一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8均平行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上。在本实施例中,工字型钢牛腿3及T形钢连接板所起的作用是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和钢管混凝土柱2。以下为具体实施例: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4,所述工字型钢牛腿3具上翼缘板、下翼缘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的腹板;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所述水平段为钢筋连接板4,竖直段为第一竖向加劲板6,所述第一竖向加劲板6垂直焊接在所述钢筋连接板4上;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均与所述钢筋连接板4平行,所述腹板与所述第一竖向加劲板6平形。在本实施例中,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平行设置,钢筋连接板4也与它们平行,以便于纵向受力筋8的连接。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仅为区分两个特征,不具有其他意义。优选的,第一竖向加劲板6和腹板位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3,位于所述上翼缘板处和所述下翼缘板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8均有两排;位于所述上翼缘板处,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8平行连接在靠近所述上翼缘板的所述钢筋连接板4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8平行连接在所述上翼缘板上;位于所述下翼缘板处,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8平行连接在靠近所述下翼缘板的所述钢筋连接板4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8平行连接在所述下翼缘板上。在本实施例中,当纵向受力筋8有两排时,有两排纵向受力筋8分别与两个钢筋连接板4连接,有两排纵向受力筋8分别与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连接,如此可以完美解决第二排钢筋的连接问题。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4,所述工字型钢牛腿3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2之间以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以及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字型钢牛腿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上下表面处的两个T形钢连接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纵向受力筋,两个所述T形钢连接板处均设有所述纵向受力筋,每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至少有一排;所述工字型钢牛腿的一侧安装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水平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上,且其竖直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上;任一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均平行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以及钢管混凝土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字型钢牛腿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上下表面处的两个T形钢连接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纵向受力筋,两个所述T形钢连接板处均设有所述纵向受力筋,每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至少有一排;所述工字型钢牛腿的一侧安装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水平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上,且其竖直段均垂直连接在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上;任一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均平行连接在所述水平段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具上翼缘板、下翼缘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的腹板;所述T形钢连接板的所述水平段为钢筋连接板,竖直段为第一竖向加劲板,所述第一竖向加劲板垂直焊接在所述钢筋连接板上;所述上翼缘板和所述下翼缘板均与所述钢筋连接板平行,所述腹板与所述第一竖向加劲板平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上翼缘板处和所述下翼缘板处的所述纵向受力筋均有两排;位于所述上翼缘板处,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靠近所述上翼缘板的所述钢筋连接板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所述上翼缘板上;位于所述下翼缘板处,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靠近所述下翼缘板的所述钢筋连接板上,另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平行连接在所述下翼缘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型钢牛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之间以及每一所述T形钢连接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之间均为焊接;其中一排所述纵向受力筋与T形钢连接板之间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劲陶德怀彭俊宋怀金鲍华郭盛李庆李敬学沈磊钱泉朱昆熊学炜程济凡全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