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7171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消声器,包括一筒体、一第一隔板、一进气管以及一出气管,所述筒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中空结构内并将所述中空结构间隔开来,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以及若干透气孔,所述进气管具有一第一进气口以及一第一出气口,所述进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一穿置孔内,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所述出气管具有一第二进气口以及一第二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二穿置孔内,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能有效地消除中高频噪声,使排气音更安静。

A rear muffl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muffler, which comprises a cylinder body, a first partition board, an intake pipe and an outlet pipe. The cylinder body is a hollow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ition board is arranged in the hollow structure and the hollow structure is separated. The first partition boar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erforation hole, a second perforation hole and several air permeation holes, and the intake pipe has a first intake pipe. The air inlet and the first air outlet are arranged in the first perforation hole, the first air inlet is located outside the cylinder, the first air outlet is located in the hollow structure and on one side of the first partition plate, the outlet pipe has a second air inlet and a second air outlet, the outle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perforation hole, and the second inle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perforation hole. The air outlet is located in the hollow structure an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rst separator, and the second air outlet is located outside the cylinder. It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medium and high frequency noise and make exhaust sound more qui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消声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消声器,尤其涉及一种后消声器。
技术介绍
后消声器作为排气系统中容积最大的一个消声结构,对消除噪声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汽车消声器市场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如图1~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消声器1’主要是用两个隔板10’将消声器1’的内腔分成三个腔室30’,具体地,每一隔板10’上开设有一个第一穿置孔12’,两个第二穿置孔14’及一个第三穿置孔16’,进气管22’穿置于第一穿置孔12’内,两根消声管24’穿置于第二穿置孔14’内,出气管26’穿置于第三穿置孔16’内。进气管22’、消声管24’及出气管26’布置成三管迷路的方式,气体在腔室30’和进气管22’、消声管24’及出气管26’中穿过,这种结构的消声器1’不能很好的消除中高频噪声,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消声器,为了降低或消除中高噪音,使排气更安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消声器,所述后消声器包括一筒体、一第一隔板、一进气管以及一出气管,所述筒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中空结构内并将所述中空结构间隔开来,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以及若干透气孔,所述进气管具有一第一进气口以及一第一出气口,所述进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一穿置孔内,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所述出气管具有一第二进气口以及一第二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二穿置孔内,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具体地,后消声器还包括一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具体地,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气孔。具体地,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筒体的内壁将所述中空结构隔成位于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筒体之间的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第二腔及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筒体之间的第三腔。具体地,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第三穿置孔、第四穿置孔以及第五穿置孔,所述进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三穿置孔内,所述出气管呈U型结构,所述出气管的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出气管自所述第二腔穿过所述第四穿置孔至所述第一腔,再自所述第一腔穿过所述第五穿置孔、所述第二穿置孔及所述筒体至所述筒体外。具体地,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第一腔的部分的管壁开设有若干小孔。具体地,所述出气管在所述第一腔的部分的管壁上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出气孔。具体地,所述出气管的所述第二出气口与一尾管连接。具体地,一消声材料放置于所述第一腔内。具体地,一排水孔开设于第一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后消声器,气流从所述进气管的所述第一进气口进入,通过所述进气管的所述第一出气口进入所述筒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气流经过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由于透气孔类似于多孔介质而起到非常好的消声作用,声波削弱,有效地消除中高频噪声,使排气音更安静。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后消声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后消声器的隔板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消声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后消声器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后消声器的第一隔板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后消声器的第二隔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后消声器1,为了降低或消除中高噪音,使排气更安静。如图3~6所示,后消声器1包括一筒体10、一第一隔板20、一第二隔板30、一进气管40以及一出气管50。筒体10为中空结构,第一隔板20及第二隔板30设于中空结构内,第二隔板30与第一隔板20间隔设置,第一隔板20、第二隔板30及筒体10的内壁将中空结构隔成位于第二隔板30与筒体10之间的第一腔12、位于第一隔板20与第二隔板30之间的第二腔14及位于第一隔板20与筒体10之间的第三腔16。第一隔板20上开设有第一穿置孔22、第二穿置孔24以及若干透气孔26,第二隔板30上开设有第三穿置孔32、第四穿置孔34、第五穿置孔36及若干透气孔26,进气管40具有一第一进气口42以及一第一出气口44,第一进气口42位于筒体10外,进气管40穿置于第三穿置孔32、第一穿置孔22内,第一出气口44位于中空结构内且位于第三腔16内。出气管50具有一第二进气口52以及一第二出气口54,出气管50呈U型结构,出气管50的第二进气口52位于第二腔14,出气管50自第二腔14穿过第四穿置孔34至第一腔12,再自第一腔12穿过第五穿置孔36、第二穿置孔24及筒体10至筒体10外,即出气管50的第二出气口54位于筒体10外。出气管50的第二出气口54与一尾管60连接。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30上布满了透气孔26,第一隔板20上开设有少量的透气孔26,透气孔26的直径为2mm~4mm,例如2mm、2.5mm、3mm、3.5mm或4mm,最佳的为3mm;第三腔16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隔板20上的透气孔26进入第二腔14室。进气管40位于第一腔12的部分的管壁开设有若干小孔46,小孔46的直径为2mm~4mm,例如2mm、2.5mm、3mm、3.5mm或4mm,最佳的为3mm;小孔46基本布满进气管40位于第一腔12的部分的管壁。一消声材料70填充于第一腔12内,透过小孔46传播的中高频噪音被第一腔12内的消声材料70吸收而消除。出气管50在第一腔12的部分的管壁上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出气孔56,出气孔56的直径为4mm~6mm,例如4mm、4.5mm、5mm、5.5mm或6mm,最佳的为5mm;主要是用于消除特定高频音。第一腔12的底壁开设有一排水孔12a。该后消声器1具有阻性和抗性组合的结构,气流由进气管40进入第三腔16,阻抗变化,声波发生反射、干涉,声能得到消耗;声波由进气管40上的小孔46进入第一腔12,通过其内的消声材料70的摩擦消耗吸收声能,对中、高频声波进行削弱。第三腔16内气体通过第一隔板20上密集透气孔26进入第二腔14,第一隔板20上密集小孔46类似多孔介质有一定的消声作用。第二腔14是个扩张腔,出气管50与尾管60连接在一起是尾管60变相加长,能获得较低的点火阶次音。同时排水孔12a在第一腔12室内,内填充满消声材料70,能有效抑制排水的声音,特别是怠速工况。本后消声器1有效的消除发动机中高频噪声,同时压低发动机的点火阶次音,使排气音更安静,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后消声器1,气流从进气管40的第一进气口42进入,通过进气管40的第一出气口44进入筒体10内,且位于第一隔板20的一侧,气流经过第一隔板20的透气孔26进入第一隔板20的另一侧,由于透气孔26类似于多孔介质而起到非常好的消声作用,声波削弱,有效地消除中高频噪声,使排气音更安静。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筒体,所述筒体为中空结构;一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中空结构内并将所述中空结构间隔开来,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以及若干透气孔;一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具有一第一进气口以及一第一出气口,所述进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一穿置孔内,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以及一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具有一第二进气口以及一第二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二穿置孔内,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筒体,所述筒体为中空结构;一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中空结构内并将所述中空结构间隔开来,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穿置孔、第二穿置孔以及若干透气孔;一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具有一第一进气口以及一第一出气口,所述进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一穿置孔内,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以及一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具有一第二进气口以及一第二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穿置于所述第二穿置孔内,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中空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筒体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消声器还包括一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筒体的内壁将所述中空结构隔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胜王飞跃汤小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