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7162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车辆以低速行驶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充分的轮胎侧部的冷却效果的轮胎。充气轮胎(10)在轮胎侧部(30)具备突起组(100)。在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分(140)。空隙部分(140)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小于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

ty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ire capabl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ooling effect of the tire sid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vehicle travels at a low speed. The pneumatic tire (10) has a protrusion group (100) at the side of the tire (30). A void part (140)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110) and the second (140). The radial dimension of the tire with the void part (140)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tire with the first (110) and the second (110) protrus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从轮胎侧部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组的轮胎。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在轮胎侧部、所谓的侧壁具备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组的轮胎(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突起组的轮胎,该突起组包含设在轮胎径向外侧的外侧延伸突起和设在轮胎径向内侧的内侧延伸突起。外侧延伸突起在轮胎径向上与内侧延伸突起局部重叠地设置。采用该轮胎,在轮胎滚动时在轮胎侧部流动的气流成为湍流,突起组周边的轮胎侧部的表面被积极地冷却。特别是,由于外侧延伸突起和内侧延伸突起设为在轮胎径向上局部重叠,因此能够不仅利用因气流冲上突起组而产生的湍流,也利用因气流通过外侧延伸突起和内侧延伸突起之间而产生的湍流(左右湍流)提高冷却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0814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具备上述的突起组的轮胎在车辆以一定的速度以上的速度行驶的情况下,冷却效果较高,但在建筑用车辆等以低速行驶的情况(例如20km/h以下)下难以发挥充分的冷却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以低速行驶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充分的轮胎侧部的冷却效果的轮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轮胎具备从轮胎侧部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组。突起组设在从轮胎侧部的表面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之间。突起组包含第1突起和在比第1突起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位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2突起。在从轮胎圆周方向观察的视点中,在第1突起和第2突起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分。空隙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小于第1突起和第2突起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附图说明图1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充气轮胎10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侧视图。图4是突起组100的放大主视图。图5是由设于充气轮胎10的突起组100引起的湍流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图6是突起组100B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突起组100C的放大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的功能、结构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其说明。(1)充气轮胎的整体概略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充气轮胎10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充气轮胎10具有胎面20和轮胎侧部30。另外,在图1和图2中,将轮胎赤道线CL作为基准,仅表示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但将轮胎赤道线CL作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也是相同的形状(对称形状)。充气轮胎10例如是适合应用于在碎石·矿山·水坝现场行驶的自卸卡车、铰链式自卸车、轮式装载机等建筑车辆的轮胎。另外,也可以在组装于轮圈的充气轮胎10中填充有除空气之外的气体(例如氮气)或者少量的液体(例如冷却液)。胎面20是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在胎面20实际上形成有与充气轮胎10的使用环境、安装的建筑车辆的类别相应的图案(未图示)。轮胎侧部30与胎面20相连,其位于比胎面20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具体地讲,轮胎侧部30是从胎面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到胎圈芯60的上端的区域。轮胎侧部30也有时被称作侧壁等。胎体40形成充气轮胎10的骨架。胎体40是具有沿着轮胎径向呈放射状配置的胎体帘线(未图示)的子午线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子午线结构,也可以是胎体帘线以在轮胎径向上交错的方式配置的斜交结构。带束层50设在胎面20的轮胎径向内侧。带束层50由多张(例如4张~6张)帘线增强带构成。胎圈芯60位于轮胎侧部3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芯60是圆环状,胎体40经由胎圈芯60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充气轮胎10具备多个突起组100。突起组100是从轮胎侧部30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其包括多个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组100包括第1突起110、第2突起120及第3突起130(参照图2)。此外,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120在轮胎径向上隔离地配置,在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120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分140(参照图2)。充气轮胎10在路面上滚动时,突起组100使轮胎侧部30的表面产生湍流。该湍流(气流)促进与轮胎侧部30的积极的热交换,提高轮胎侧部30的表面的散热效果。突起组100设在从轮胎侧部30的表面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参照图2)到胎圈芯6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60a之间。具体地讲,突起组100设于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入的凹部35。凹部35是轮胎侧部30的橡胶厚度变薄的部分,且是在充气轮胎10内部产生的热易于传导到轮胎侧部30的表面的区域。通过突起组100设于凹部35,从而能够将轮胎侧部30中的表面温度易于升高的区域积极地冷却。(2)突起组100的结构接着,对突起组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侧视图。图4是突起组100的放大主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如上所述,突起组100包括第1突起110、第2突起120及第3突起130。突起组100在轮胎侧部30的表面每隔预定的间隔地设有多个。优选的是,突起组100设在充气轮胎10的整周的范围内,但也可以在充气轮胎10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局部区域不设置突起组100。第1突起110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具体地讲,第1突起110是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第1突起110位于最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第1突起110沿着凹部35的倾斜形成。因此,第1突起110在充气轮胎1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剖视角度下是三角形状。第2突起120与第1突起110相邻。另外,第2突起120与第1突起110“相邻”意味着以在轮胎径向上形成有后述的空隙部分140的方式设置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120。此外,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120既可以局部重叠地设置,也可以隔离地设置。在隔离地设置的情况下,“相邻”意味着如后所述第1突起110与第2突起120之间的间隔G1窄于构成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突起组100的第1突起110相互间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间隔的一半。第2突起120在比第1突起110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位沿轮胎径向延伸。具体地讲,第2突起120是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此外,第1突起110和第2突起120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设在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第2突起120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设在自第1突起110偏移的位置。第1突起110与第2突起120之间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间隔G1优选为第1突起110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厚度的两倍以下。间隔G1是指第1突起110的第2突起120侧的侧面与第2突起120的第1突起110侧的侧面的沿着轮胎圆周方向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G1大约等于零。此外,第2突起12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12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具体地讲,外侧端部121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行进而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倾斜。第3突起130与第2突起120相邻。另外,第3突起130与第2突起120“相邻”意味着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圆周方向上,第2突起120和第3突起130既可以局部重叠地设置,也可以隔离地设置。在隔离地设置的情况下,“相邻”意味着如后所述第2突起120与第3突起130之间的间隔G2窄于构成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突起组100的第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其具备从轮胎侧部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组,其中,所述突起组设在从所述轮胎侧部的表面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之间,所述突起组包括:第1突起,其沿轮胎径向延伸;以及第2突起,其与所述第1突起相邻,并在比所述第1突起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位沿轮胎径向延伸,在从轮胎圆周方向观察的视点中,在所述第1突起和所述第2突起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1突起和所述第2突起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06 JP 2016-1981391.一种轮胎,其具备从轮胎侧部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组,其中,所述突起组设在从所述轮胎侧部的表面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之间,所述突起组包括:第1突起,其沿轮胎径向延伸;以及第2突起,其与所述第1突起相邻,并在比所述第1突起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位沿轮胎径向延伸,在从轮胎圆周方向观察的视点中,在所述第1突起和所述第2突起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分,所述空隙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1突起和所述第2突起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空隙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从所述轮胎侧部的表面到所述突起组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顶端为恒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直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