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16134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0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包括:上部防撞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下部支撑横梁;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的下方;连接竖梁,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支撑梁,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和所述连接竖梁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远离所述支撑梁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的小腿部位进行支撑,避免行人伸入车底,也避免车内人员承受较大的冲击力。

A Collision and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Assembly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llision and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assembly and an automobile,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structure. The collision and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includes: an upper anti-collision beam; a first horizontal direction setting; a lower supporting beam; parallel to the upper anti-collision beam, and arranged below the upper anti-collision beam; and connecting the vertical beam with the opposite ends respectively. The upper anti-collision cross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upporting cross beam; the supporting beam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horizontal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lower supporting cross beam and the connecting vertical beam, and one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upporting cross beam; where the lower supporting cross beam is far from the end surface of the supporting beam, a plurality of lower energy absorbing boxe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lower supporting cross beam. \u3002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at when a vehicle collides with a pedestrian, the pedestrian's lower leg is supported, so that the pedestrian can not reach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and the pedestrians in the vehicle can not bear greater impact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现有汽车对行人保护腿部结构设计情况如下:大部分汽车不具备行人保护功能或保护功能差,当汽车撞到行人后,会对行人头部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发生;或者,在汽车前端设置U型横截面长条结构,在与行人碰撞后,利用该U型横截面长条结构吸能保护行人腿部,但其针对刚性腿有效,对于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测试中用到的柔性腿无效;又或者,在汽车前端设置可以对上腿型起到有效保护的保险杠,但这种保险杠对于行人的小腿部位不能起到有效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后,无法对行人的小腿进行有效保护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上部防撞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下部支撑横梁;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的下方;连接竖梁,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支撑梁,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和所述连接竖梁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远离所述支撑梁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其中,所述下部支撑横梁和所述下部吸能盒均采用钣金制成。其中,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支撑梁,且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两端分别设置一上部吸能盒,所述上部吸能盒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两个所述上部吸能盒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车架纵梁和右车架纵梁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两个所述上部吸能盒之间的间隔距离,使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形成为上下两层环形且沿第二水平方向错位的结构。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与所述上部吸能盒通过铆钉连接。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和所述上部吸能盒均为铝合金材料。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截面上的形状为目字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的车架横梁和汽车的车架纵梁,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其中,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前端,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为所述汽车的车架横梁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为所述汽车的车架纵梁延伸的方向。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上部防撞横梁的下方平行设置下部支撑横梁,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的小腿部位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了行人由于受到冲击导致小腿伸入车辆的下方,造成行人受到严重伤害;通过连接竖梁使上部防撞横梁与下部支撑横梁连接,并在沿垂直于下部支撑横梁和连接竖梁的方向上设置与下部防撞横梁连接的支撑梁,使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形成两层闭合环状结构,使碰撞力连续不分散的沿不同路径传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部防撞横梁,2-下部支撑横梁,3-连接竖梁,4-支撑梁,5-下部吸能盒,6-上部吸能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后,无法对行人的小腿部位进行有效支撑,导致行人腿部伸入车底造成严重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实现了对行人小腿的有效支撑,并使撞击力沿不同了路径连续不分散的传递,从而也避免由于撞击力对车内驾驶员和乘客造成伤害。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上部防撞横梁1;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下部支撑横梁2;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的下方;连接竖梁3,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连接;支撑梁4,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和所述连接竖梁3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连接,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远离所述支撑梁4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5。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用于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承受首次的撞击力;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一方面用于承受二次撞击力,另一方面对行人的小腿部位进行支撑,避免行人的小腿伸入车底对行人造成严重伤害。另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所述连接竖梁3将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连接,使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形成上下相连的两层结构,使撞击力连续不分散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行人的基础上,对车内的驾驶员和乘客承受的撞击力也适当减小,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另外,本技术实施例为了提高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的支撑作用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5,其中,所述下部吸能盒5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能够覆盖行人小腿的宽度,且相邻两个所述下部吸能盒5之间的间隙约为100mm,使行人在受到冲击后,小腿部位不会伸入车底,同时也保证了小腿部位的弯矩,另外,还可以满足汽车碰撞安全性能测试中的腿部测试规则。具体的,所述连接竖梁3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分别通过铆钉连接,使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2和所述连接竖梁3为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汽车发生碰撞后的维修过程中,根据各部件的损坏程度单独进行更换,降低了维修成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对行人小腿部位的支撑作用和吸能作用,同时减轻其重量,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和所述下部吸能盒5均采用薄钣金制成。更具体的,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支撑梁4,且两个所述支撑梁4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用于分别与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连接,实现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与所述汽车的连接,在所述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和所述下部吸能盒5吸收的撞击力,通过所述支撑梁4传递至车身。进一步的,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上部吸能盒6,所述上部吸能盒6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所述上部吸能盒6的第一端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连接,所述上部吸能盒6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的方向延伸,从而使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通过所述上部吸能盒6与所述汽车的车身连接。具体的,两个所述上部吸能盒6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车架纵梁和右车架纵梁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其中一个所述上部吸能盒6的第二端通过铆钉与所述左车架纵梁连接,另外一个所述上部吸能盒6的第二端通过铆钉与所述右车架纵梁连接,从而在实现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与汽车的左车架纵梁和右车架纵梁的连接的基础上,确保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承受的冲击力通过所述上部吸能盒6传递至所述汽车的车架纵梁上。优选的,为了保证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减少零部件的重量,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上部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防撞横梁(1);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下部支撑横梁(2);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的下方;连接竖梁(3),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连接;支撑梁(4),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和所述连接竖梁(3)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连接;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远离所述支撑梁(4)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防撞横梁(1);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下部支撑横梁(2);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的下方;连接竖梁(3),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连接;支撑梁(4),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和所述连接竖梁(3)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连接;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远离所述支撑梁(4)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2)和所述下部吸能盒(5)均采用钣金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支撑梁(4),且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防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