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4652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以及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上绝缘层与所述下绝缘层之间。所述发热层包括线型发热体与导线,所述发热层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抵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线型发热体与导线产能电磁极性不同,抵消电磁辐射。解决了发热膜电磁辐射超标的问题,并且可使得发热膜做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热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电磁远红外热膜。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低温辐射发热板越来越普及,同时发热膜的电磁辐射越来越受大家重视。现有的低温发热膜有碳晶与碳纤维丝两大类,而这两类需用屏蔽方案或者中间增加一片或多片绝缘层以达到正负极隔离作用,成本高,市场推广难度大。且有如何控制两个层面走线相互对齐,是生产过程中的难点,电磁辐射超标不良率高。而电热毯等产品,采用单层走线,将碳纤维丝等发热材料包裹在较厚绝缘层中外层为导线,导线外层还有绝缘层,导致厚度偏厚,无法做薄,但能真正实现零辐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以及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上绝缘层与所述下绝缘层之间;所述发热层包括线型发热体与导线,所述发热层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抵消。可选地,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并行排布,且所述发热层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通过的电流方向相反。可选地,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重合排布,所述线型发热体的一端与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型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分别连接正、负电极。可选地,所述线型发热体的一端与所述导线的一端通过连接金属连接,所述线型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分别通过焊锡连接正、负电极。可选地,包括多个所述发热层,相邻的所述发热层连接正、负电极的端部通过导电片连接。可选地,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通过夹具定型为预设形状后,并通过耐高温胶粘合在所述上绝缘层与所述下绝缘层之间。可选地,所述导线铁氟龙高温导线。可选地,所述线型发热体使用碳纤维,所述上绝缘层、下绝缘层使用云母片。可选地,所述发热层连接电极的一端设有纺织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以及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上绝缘层与所述下绝缘层之间;所述发热层包括线型发热体与导线,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产生连接正、负电极后形成回路,且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并排或重合排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线型发热体与导线产能电磁极性不同,抵消电磁辐射。解决了发热膜电磁辐射超标的问题,并且可使得发热膜做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线型发热体与导线重合排布的部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包括上绝缘层1、下绝缘层3以及发热层2。所述发热层2位于所述上绝缘层1与所述下绝缘层3之间,三者使用耐高温胶复合。所述发热层2包括线型发热体5与导线4,所述发热层2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5与所述导线4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抵消。如图3所示,所述线型发热体5与所述导线4呈括条状,条状线型发热体5与导线4重合排布或并行排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线型发热体5与所述导线4相邻有间隙或无间隙的排布均可。所述发热层2通电后,在线型发热体5与导线4未端连接导通,且所述线型发热体5与所述导线4通过的电流方向相反,形成回路。电流从线型发热体5通过后,从导线4回来,两者因电流方向不同,大小相同、所产生的磁场可相互抵消。具体的,所述线型发热体5与所述导线4通过夹具定型为预设形状后,并通过耐高温胶粘合在所述上绝缘层1与所述下绝缘层3之间。将线型发热体5与导线4,通过夹具定型,定型后固定取出夹具,形状具体参见图1与图2中的发热层2的连续U形状。基于此,本实施例方案不仅解决了发热膜的电磁辐射问题,还可减少上下绝缘层3与复合胶使用量及相应操作工时。同时,因为线型发热体5与导线4在同层(发热层2),便于直观检查线型发热体5与导线4是否重合,便于自检,减少因操作不良带来的损耗。进一步地,所述线型发热体5的一端与所述导线4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型发热体5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线4的另一端连接分别连接正、负电极,即为所述发热层2连接电极的一端。该所述发热层2连接电极的一端设有纺织线,可用于抵消连接电机的电线部分的电磁辐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型发热体5的一端与所述导线4的一端通过连接金属7(铜箔)连接,所述线型发热体5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线4的另一端连接分别通过焊锡连接正、负电极。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线4铁氟龙高温导线4。所述线型发热体5使用碳纤维、可弯曲,具有一定的韧性。所述上绝缘层1、下绝缘层3使用云母片,云母片可耐温超过500度。所述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的面积可根据具体需求而定,当然随着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面积的增大,线型发热体5的排布面积也随着增大。另一方面,可采用多个线型发热体5协同的方式增加发热面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包括多个沿上下绝缘层表面排布的所述发热层2,相邻的所述发热层2连接正、负电极的端部通过导电片7连接,如图2所示。图中包括两个发热层2,两个发热层2的线型发热体5通过导电片7连接,两个发热层2的导体通过导电片7连接,正、负电极可同时为两个发热层2供电。使用耐高温胶粘合线型发热体与绝缘层,还可限制线型发热体与导线移动跑位。使用导线与线型发热体结合,可以解决发热膜的电磁辐射超标的问题,可将电磁辐射降至最低;同时由于改变了发热膜的结构,可以使得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可以做的更薄,可实现提供一款厚度为1mm左右,无电磁辐射的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又因为线型发热体与导线在一层,便于直观检查线型发热体与导线是否重合,便于自检,减少因操作不良带来的损耗。进一步地,更减少了耐高温胶、绝缘层的用量,相应的加工工时及用料减少,大大节约了成本。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以及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上绝缘层与所述下绝缘层之间;所述发热层包括线型发热体与导线,所述发热层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抵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绝缘层、下绝缘层以及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上绝缘层与所述下绝缘层之间;所述发热层包括线型发热体与导线,所述发热层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抵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并行排布,且所述发热层通电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通过的电流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发热体与所述导线重合排布,所述线型发热体的一端与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型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分别连接正、负电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电磁远红外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发热体的一端与所述导线的一端通过连接金属连接,所述线型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分别通过焊锡连接正、负电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电磁远红外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敏禄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东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