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449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本体,连接本体设有第一配合面和用于安装零件的安装面,安装面与第一配合面相对间隔设置,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用于与反射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反射板的第一厚度相匹配的第一夹持口,且第一配合面能够与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反射板的第二厚度相匹配的第二夹持口。连接结构能够与不同厚度的反射板进行匹配安装,通用性强,降低生产成本;如此,采用连接结构进行零件安装的反射板和天线,即使反射板的厚度发生变化,也能实现零件的安装,产品的通用性强,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阔,天线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反射板不仅是天线的辐射特性边界,也是天线的基本结构支撑件。根据天线的强度、成本等要求,需要选择不同厚度的反射板。由于天线中多数零件都是直接安装在反射板上,当反射板的厚度发生变化时,传统的连接结构无法适应不同厚度的反射板,从而导致需要制作多种不同的连接结构以适应反射板厚度的变化,进而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能够与不同厚度的反射板进行匹配安装,通用性强,降低生产成本;如此,采用所述连接结构进行零件安装的反射板,即使反射板的厚度发生变化,也能实现零件的安装,产品的通用性强;如此,采用所述反射板的天线,生产成本低。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设有第一配合面和用于安装零件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用于与反射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第一厚度相匹配的第一夹持口,且所述第一配合面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第二厚度相匹配的第二夹持口。上述连接结构,使用时,将零件安装于连接本体的安装面上,将第一配合面朝向反射板,使得第一配合面上的第一连接部与反射板上的第三连接部配合,再利用第一夹持口或第二夹持口对反射板的夹持,从而将连接结构固设于反射板上,进而将零件安装于反射板上。由于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第一夹持口,当反射板的厚度较薄,即反射板为第一厚度时,利用第一夹持口对反射板的夹持,即可实现连接结构与反射板的配合安装;当反射板的厚度增加,即反射板为第二厚度时,也可以利用由第一配合面和第一连接部形成的第二夹持口对反射板进行夹持,也可以实现连接结构与反射板的配合安装,从而使得连接结构能够与不同厚度的反射板进行匹配安装,通用性强,降低生产成本。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还包括辅助连接件,所述辅助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本体相连接,所述辅助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接。如此,进一步增加连接本体与反射板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连接件设置为弹性连接条,所述弹性连接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本体相连接,所述弹性连接条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座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座的一端的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设有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一侧面贴合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间隔设置。如此,利用第二配合面能够第一配合面形成第二夹持口,面接触的形成更加稳定、可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抵接部均设有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另一侧面贴合的抵接面,至少有一个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夹持口。如此,利用不同高度的抵接面能够第一配合面形成不同宽度的第一夹持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至少为两个,且至少有两个所述抵接部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面的高度不同;其中,当至少有一个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夹持口时,其余所述抵接部伸入所述反射板的安装孔内或与所述反射板间隔设置。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反射板组件,包括反射板及上述的连接结构,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三连接部;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配合时,所述反射板与所述第一夹持口卡接配合或与所述第二夹持口卡接配合。上述反射板组件,使用时,将零件安装于连接本体的安装面上,将第一配合面朝向反射板,使得第一配合面上的第一连接部与反射板上的第三连接部配合,再利用第一夹持口或第二夹持口对反射板的夹持,从而将连接结构固设于反射板上,进而将零件安装于反射板上。由于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第一夹持口,当反射板的厚度较薄,即反射板为第一厚度时,利用第一夹持口对反射板的夹持,即可实现连接结构与反射板的配合安装;当反射板的厚度增加,即反射板为第二厚度时,也可以利用由第一配合面和第一连接部形成的第二夹持口对反射板进行夹持,也可以实现连接结构与反射板的配合安装,从而使得连接结构能够与不同厚度的反射板进行匹配安装,通用性强,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连接座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座的一端的连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为用于与所述连接座卡接配合的卡接槽,且所述连接座能够沿所述卡接槽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如此,实现推卡式的安装结构,方便、快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还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接凸起穿过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卡接槽相连通。如此,方便安装。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上述的反射板组件。上述天线,使用时,将零件安装于连接本体的安装面上,将第一配合面朝向反射板,使得第一配合面上的第一连接部与反射板上的第三连接部配合,再利用第一夹持口或第二夹持口对反射板的夹持,从而将连接结构固设于反射板上,进而将零件安装于反射板上。由于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第一夹持口,当反射板的厚度较薄,即反射板为第一厚度时,利用第一夹持口对反射板的夹持,即可实现连接结构与反射板的配合安装;当反射板的厚度增加,即反射板为第二厚度时,也可以利用由第一配合面和第一连接部形成的第二夹持口对反射板进行夹持,也可以实现连接结构与反射板的配合安装,从而使得连接结构能够与不同厚度的反射板进行匹配安装,通用性强,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连接结构与一个反射板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反射板组件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连接结构与另一个反射板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图4的连接结构与另一个反射板装配后的仰视图;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反射板组件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连接结构,110、连接本体,111、第一配合面,112、安装面,120、抵接部,121、抵接面,130、第一连接部,131、连接座,132、连接凸起,1321、第二配合面,140、弹性连接条,141、第二连接部,200、反射板,210、卡接槽,220、安装槽,230、连接孔,240、安装孔,300、零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设有第一配合面和用于安装零件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用于与反射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第一厚度相匹配的第一夹持口,且所述第一配合面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第二厚度相匹配的第二夹持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本体,所述连接本体设有第一配合面和用于安装零件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用于与反射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至少有一个抵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第一厚度相匹配的第一夹持口,且所述第一配合面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形成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第二厚度相匹配的第二夹持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连接件,所述辅助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本体相连接,所述辅助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连接件设置为弹性连接条,所述弹性连接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本体相连接,所述弹性连接条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座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座的一端的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设有用于与所述反射板的一侧面贴合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抵接部均设有用于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英杨仲凯游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