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14438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级连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和位于半导体衬底上的多级连栅极,多极连栅极包括两个以上栅极,位于相邻栅极之间的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第一掺杂区,位于栅极下方的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二掺杂形成了第二掺杂区,位于多级连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其中源/漏区的厚度大于第一掺杂区的厚度。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中,由于源/漏区的厚度大于多级连栅极下掺杂区的厚度,从而降低寄生结电容的大小,使得源/漏区连接插塞时可实现较低的连接阻抗,进而提高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开关性能,达到实现高电压、低寄生结电容和低阻抗的要求。

Multistage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Its Form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对于半导体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作为开关器件的MOSFET一直在不断在改进当中。随着市场应用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集成电路中会采用到多个MOSFET的结构,从而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因此,如何更好的提供一种多级连的MOSFET结构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产品的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级连半导体结构,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和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多级连栅极,所述多极连栅极包括两个以上栅极,位于相邻所述栅极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第一掺杂区,位于所述栅极下方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二掺杂形成了第二掺杂区,位于所述多级连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其中所述源/漏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厚度。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中,所述源/漏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厚度的两倍。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中,所述源/漏区的厚度范围为1000nm~1500nm。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中,所述半导体衬底位于埋氧层之上。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中,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材料包括硅或锗。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在含氧环境下,温度为450℃~900℃。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掩膜图案,所述掩膜图案暴露出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一区域;对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层进行氧化工艺形成氧化层;去除所述氧化层,在所述第一区域上形成多级连栅极,所述多极连栅极包括两个以上栅极,对相邻所述栅级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第一掺杂区,对所述栅极下方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二掺杂形成了第二掺杂区;对所述多级连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所述氧化工艺的工艺条件包括: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采用氢氟酸去除所述氧化层。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所述半导体衬底在埋氧层上沉积形成。可选的,在所述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所述第一掺杂为P型掺杂,所述第二掺杂为N型掺杂;或者,所述第一掺杂为N型掺杂,所述第二掺杂为P型掺杂。综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级连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中,由于源/漏区的厚度大于多级连栅极下掺杂区的厚度,从而降低寄生结电容的大小,使得源/漏区连接插塞时可实现较低的连接阻抗,进而提高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开关性能,达到实现高电压、低寄生结电容和低阻抗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的示意图;图3-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部分工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10和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多级连栅极20,所述多极连栅极20包括两个以上栅极21,位于相邻所述栅极21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10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第一掺杂区13,位于所述栅极21下方的所述半导体衬底10进行第二掺杂形成了第二掺杂区14,位于所述多级连栅极20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10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50,其中所述源/漏区5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13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源/漏区5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13的厚度的两倍,由于源/漏区与掺杂区有不同的电学性能要求,在源/漏区上需要直接形成连接插塞(contact),如果源/漏区的厚度越小,则其连接时的连接阻抗越高,对工艺要求更高,而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掺杂区13和第二掺杂区50只需要实现电流流经,即第二掺杂区作为电子的导通沟道,可通过较薄的厚度降低寄生结电容的大小,也就是第一掺杂区的厚度可小于在源/漏区二分之一的厚度。可选的,所述源/漏区50的厚度范围为1000nm~1500nm,在此厚度范围内可以较佳的形成连接插塞,而对于掺杂区的厚度则可根据工艺条件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电性隔离,所述半导体衬底10位于埋氧层60(BuriedOxide,BOX)上,从而防止其它电路器件对于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影响,即在绝缘体上形成半导体膜层,例如SOI结构,可消除了体硅CMOS电路中的寄生闩锁效应,还具有寄生电容小、集成密度高、速度快、工艺简单、短沟道效应小及特别适用于低压低功耗电路等优势。可选的,所述半导体衬底10的材料包括硅或锗,优选的可以采用硅为作半导体衬底,在硅半导体衬底上进行掺杂及形成其它结构。相应的,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S10: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掩膜图案,所述掩膜图案暴露出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第一区域;S20:对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层进行氧化工艺形成氧化层;S30:去除所述氧化层,在所述第一区域上形成多级连栅极,所述多极连栅极包括两个以上栅极,对相邻所述栅极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第一掺杂区,对所述栅极下方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二掺杂形成第二掺杂区;S40:对所述多级连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下面结构附图详细的绍介本专利技术的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首先,如图3和图4所示,提供一半导体衬底10,可选的,所述半导体衬底10在埋氧层60上沉积形成,可形成较佳的衬底膜层,并由于位于埋氧层上而处于较佳的电学环境下,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0上形成掩膜图案,即如图3中可通过形成一氧化层110并形成光刻胶120,氧化层110的材料可为氧化硅,所述掩膜图案暴露出所述半导体衬底10上的第一区域11,即可通过光刻工艺形成如图4中暴露出的第一区域11。接着,如图5所示,对所述第一区域11的所述半导体衬底10的表层进行氧化工艺形成氧化层12,即只氧化反应部分的半导体衬底,其中所述氧化工艺的工艺条件包括:在含氧环境下,可采用氧气,温度为450℃~900℃,先形成氧化层,然后可实现对于半导体衬底的局部减薄,可通过控制气体流量以及时间长度来控制氧化层的厚度,以适用于不同产品在尺寸上的需要。然后,参考图1所示,可采用氢氟酸去除所述氧化层12,使得第一区域11的半导体衬底10的厚度小于其它部分的厚度,以及包括去除掉不需要的膜层结构,再如图1所示,在所述第一区域11上形成多级连栅极20,所述多极连栅极20包括两个以上栅极21,栅极21的结构可采用现有工艺,例如可包括形成的一层隔离介质层210及位于之上的金属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和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多级连栅极,所述多极连栅极包括两个以上栅极,位于相邻所述栅极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第一掺杂区,位于所述栅极下方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二掺杂形成了第二掺杂区,位于所述多级连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其中所述源/漏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和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多级连栅极,所述多极连栅极包括两个以上栅极,位于相邻所述栅极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第一掺杂区,位于所述栅极下方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二掺杂形成了第二掺杂区,位于所述多级连栅极两侧的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第一掺杂形成了源/漏区,其中所述源/漏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漏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掺杂区的厚度的两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漏区的厚度范围为1000nm~1500n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位于埋氧层之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材料包括硅或锗。6.一种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连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张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