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光纤准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190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光纤准直器。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包括一光学透镜、一与所述光学透镜连接的毛细管以及穿设在所述毛细管中与所述光学透镜配合的光纤,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为第一斜面、出光端面为球面,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连接的端面为第二斜面,所述毛细管沿轴线设有一与所述毛细管的外圆同轴的通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上不含有所述光学胶水,所述光纤的出光端穿入所述通孔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具有外形尺寸小、光学性能良好等特点。

Microfiber Collim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型光纤准直器
本技术涉及光纤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微型光纤准直器。
技术介绍
光纤准直器是光纤通信中的一种常用的无源光器件,一般可用于环形器、WDM(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波分复用)器、光开关、准直器阵列、无源光网络,光纤旋转连接器等。现有的光纤准直器,通常先将毛细管与光纤固定连接成光纤头,再将光纤头和与之配合的光学透镜共同套设在一个套管内加以固定,这样,决定光纤准直器的外形尺寸的因素除了光纤头和光学透镜外,还有套管的外径尺寸。现有的光纤准直器的外径一般为1.4~2.8mm。近年来,随着光纤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形器、WDM器和新兴基于FreeSpace结构平台的光模块等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光纤准直器的设计制造也朝向低构造的复杂型、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型光纤准直器,所示微型光纤准直器在不影响其光学性能的前提下,大大缩小了自身的整体外形尺寸,十分有利于光学产品的小型化发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型光纤准直器,包括一光学透镜、一与所述光学透镜连接的毛细管以及穿设在所述毛细管中与所述光学透镜配合的光纤,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为第一斜面、出光端面为球面,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连接的端面为第二斜面,所述毛细管沿轴线设有一与所述毛细管的外圆同轴的通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上不含有所述光学胶水,所述光纤的出光端穿入所述通孔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光纤的出光端面为第三斜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相互平行且三个斜面的法线与所述毛细管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为8~10°。进一步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第一斜面和球面均为抛光面且均镀有增透膜。进一步的,所述毛细管上的第二斜面为抛光面。进一步的,所述光纤的第三斜面为抛光面且镀有增透膜。进一步的,所述光纤穿入所述通孔的部分为裸纤,所述裸纤的侧面与所述通孔的内壁通过光学胶水粘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毛细管远离所述光学透镜的一端与所述光纤的相接处采用胶水固定并形成一个胶球。进一步的,所述光学透镜的外径为1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直接将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即第一斜面与毛细管的第二斜面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毛细管上设有与毛细管的外圆同轴的通孔,光纤的出光端穿入该通孔与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配合,可以大大缩小准直器的外形尺寸;光学透镜与毛细管粘接时,第一斜面上与通孔对应之处避免涂布胶水,光学透镜的出入光端面、光纤的出光端面均作抛光和镀有增透膜处理,减少了光传输信号的损耗,保证了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的光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所示:10-光学透镜,110-第一斜面,120-球面,20-毛细管,210-第二斜面,220-通孔,30-光纤,310-第三斜面,40-胶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阐述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结合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包括一光学透镜10、一与所述光学透镜10连接的毛细管20以及穿设在所述毛细管20中与所述光学透镜10配合的光纤30。其中,所述光学透镜10的入光端面为第一斜面110、其出光端面为球面120;所述毛细管20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入光端面连接的端面为第二斜面210,所述毛细管20沿轴线设有一与所述毛细管20的外圆同轴的通孔220,即所述第二斜面210实际上是一个椭圆环;所述第一斜面110与所述第二斜面210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所述第一斜面110与所述通孔220对应的位置上不含有所述光学胶水,所述光纤30的出光端穿入所述通孔220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入光端配合。进一步的,为提高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的回波损耗及降低其插入损耗,所述光纤30的出光端面为第三斜面310。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面110、第二斜面210以及第三斜面310相互平行且三个斜面的法线与所述毛细管20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为8~10°,较佳的角度为8°。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光学透镜10与毛细管20的粘接效果、提高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的光学性能、降低光传输信号的损耗,所述光学透镜10的第一斜面110和球面120均为抛光面,且第一斜面110和球面120上均镀有增透膜;所述毛细管20的第二斜面210为抛光面;所述光纤30的第三斜面310为抛光面且镀有增透膜。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光纤30穿入所述毛细管20的通孔220的部分为剥除了涂覆层的裸纤,所述裸纤的侧面与所述通孔220的内壁通过光学胶水粘接固定。如此,可以降低通孔220的孔径大小,进而在不影响毛细管20强度的情况下降低毛细管20的外径,实现准直器的总体外形最小化。更进一步的,所述毛细管20远离所述光学透镜10的一端与所述光纤30的相接处采用胶水固定,并形成一个胶球40,较佳的,所述胶球40包裹住所述光纤30的涂覆层的断层处,以防止涂覆层进一步剥落,保护光纤30所设置在毛细管20外的部分。进一步的,所述光学透镜10的外径为1mm,所述毛细管20的外径与所述光学透镜10的外径相等,也就是说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的整体外径仅为1mm。现有市面上的光纤准直器都普遍因需在光学透镜10与毛细管20上外加一个用以连接光学透镜10和毛细管20的套管而外径达到1.4~2.8mm,与现有光纤准直器相比,本技术所述微型准直器的外形尺寸大幅度缩小,十分有利于光学产品的小型化发展。本技术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的制作方法为:将第一斜面110与第二斜面21后通过光学胶水对齐粘接在一起,具体地,先将光学胶水涂布在第二斜面210的椭圆环上,再将第二斜面210对准第一斜面110粘贴,这样,第一斜面110上与第二斜面210的通孔220对应之处不含光学胶水,即可避免光路中出现光学胶水,保证准直器的光学性能;光纤30的出光端穿入通孔220后,调整第三斜面310使之与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即第一斜面110平行,再根据准直器的光学性能参数,调节第三斜面310与第一斜面110之间的间隙,当二者之间的间隙确定后,将光纤30与毛细管20固定连接,确保光纤30与毛细管20之间无法相对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直接将光学透镜10的入光端面即第一斜面110与毛细管20的第二斜面210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毛细管20上设有与毛细管20的外圆同轴的通孔220,光纤30的出光端穿入该通孔220与光学透镜10的入光端配合,可以大大缩小准直器的外形尺寸;光学透镜10与毛细管20粘接时,第一斜面110上与通孔220对应之处避免涂布胶水,光学透镜10的出入光端面、光纤30的出光端面均作抛光和镀有增透膜处理,减少了光传输信号的损耗,保证了所述微型光纤准直器的光学性能。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光纤准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光学透镜、一与所述光学透镜连接的毛细管以及穿设在所述毛细管中与所述光学透镜配合的光纤,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为第一斜面、出光端面为球面,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连接的端面为第二斜面,所述毛细管沿轴线设有一与所述毛细管的外圆同轴的通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上不含有所述光学胶水,所述光纤的出光端穿入所述通孔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光纤准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光学透镜、一与所述光学透镜连接的毛细管以及穿设在所述毛细管中与所述光学透镜配合的光纤,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为第一斜面、出光端面为球面,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面连接的端面为第二斜面,所述毛细管沿轴线设有一与所述毛细管的外圆同轴的通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通过光学胶水粘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上不含有所述光学胶水,所述光纤的出光端穿入所述通孔与所述光学透镜的入光端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纤准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的出光端面为第三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光纤准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相互平行且三个斜面的法线与所述毛细管的轴线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学峰龚莉钗黄建文
申请(专利权)人:翔光光通讯器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