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风感组件以及无风感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651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风感组件以及无风感空调,包括具有开口端的支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出风道,所述出风道设置有出风门,所述出风门能够开启或者关闭出风道,所述支架的开口端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表面设置有微孔,所述面板与支架之间配合形成无风腔,所述出风道内部能够与无风腔贯通连接,所述无风腔贯通通过微孔与外部贯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大面积的微孔结构以供溢出,实现无风感,有效提高出风方式和出风角度,改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风感组件以及无风感空调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风感组件以及无风感空调。
技术介绍
消费者对舒适的体验永无止境,而普通空调制冷时,由于人体温差较大,局部冷,局部热的现象,导致用户出现不适感;为了改善用户体感,让风从微孔里溢出,既能实现制冷功能,又能让用户感觉不到吹风,从而改善用户的体感。但是现有的无风方式采用以下两种结构实现:1)在专利号为CN201610792164.1的文献中公开了通过导风可旋转结构,出风结构一部分作为出风导向,另一部分设计为微孔结构,因此进入无风感模式下,通过旋转出风结构的角度,让风从微风中溢出,实现出风口无风感出风;2)在专利号为CN201710768252.2的文献中公开了通过导风板上增加微孔结构,进入无风感模式下,关闭导风板,让风从导风板中溢出,实现无风感出风;上述的两种方式均能够达到无风感效果,但是由于为微孔设置面积有限,因此出风面积小,出风角度局限,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风感组件以及无风感空调,具有较大面积的微孔结构以供溢出,实现无风感,有效提高出风方式和出风角度,改善用户体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风感组件,包括具有开口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出风道,所述出风道设置有出风门,所述出风门能够开启或者关闭出风道,所述支架的开口端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表面设置有微孔,所述面板与支架之间配合形成无风腔,所述出风道内部能够与无风腔贯通连接,所述无风腔贯通通过微孔与外部贯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道内部与无风腔之间设置有通风栅格。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栅格包括栅格板,所述栅格板与出风道出风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道内部与无风腔之间设置有用于隔绝所述出风道和无风腔的泄压组件。进一步的,所述面板环绕所述出风门设置。一种无风感空调,包括上述的无风感组件和本体,所述无风感组件设置在本体上,所述本体内设置有蒸发器和风机,所述风机朝向出风道出风。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门与出风架连接,所述出风架与伸缩动力组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出风架和风机均设置在支架上。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门包括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旋转组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本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旋转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出风道用于正常空调出风,当需要无风感出风时,出风门对出风道进行关闭出风,因此出风道内较强的风压会进入无风腔内,最终通过微孔溢出至外部,从而达到无风感出风的效果;而无风腔设置位置局限性小,并且面板面积大,具有角度大、无风感出风面积大的效果;并且微风出风与正常出风位置相互独立,不影响正常出风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无风感组件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无风感空调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无风感空调的出风门打开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无风感空调的出风门关闭时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支架,2、出风道,3、出风门,4、面板,5、无风腔,6、通风栅格,7、本体,8、无风感组件,9、蒸发器,10、风机,11、出风架,12、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无风感组件的一实施例,包括具有开口端的支支架1,支架1上设置有出风道2,出风道2用于排风,出风道2设置有出风门3,出风门3能够开启或者关闭出风道2,以控制风的走向;在支架1的开口端设置有面板4,面板4表面设置有微孔,面板4与支架1之间配合形成无风腔5,出风道2内部能够与无风腔5贯通连接,无风腔5贯通通过微孔与外部贯通连接,当风从出风道2直接出风时,即为普通出风效果,而当出风门3关闭出风道2时,风被阻挡从出风道2排出,并由于出风道2内部能够与无风腔5贯通,无风腔5又与外部贯通,因此风会从出风道2内进入无风腔5内,最后从无风腔5通过微孔溢出至外部,形成无风感出风效果。上述的出风面积可以通过对面板4的尺寸控制而改变,并且面板4面积可制备的远大于出风道2面积,大大提高无风感出风面积。由于具有较大的无风感出风面积,因此出风面积大,有效改善用户体验。在一实施例中,出风道2内部与无风腔5之间设置有通风栅格6,通风栅格6可以对出风进行引导。并且通风栅格6包括栅格板,栅格板与出风道2出风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通过角度的限定,使得在正常出风时,由于压差的存在,风不会进入无风腔5内,出风稳定性得到保证,而当出风道2关闭时,即可沿栅格板进入无风腔5内。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出风道2内部与无风腔5之间设置用于隔绝所述出风道和无风腔的泄压组件,在正常出风时,泄压组件完全将出风道2内部与无风腔5之间隔绝,从而出风不会进入无风腔5内,而当出风道2关闭时,通过出风压力,泄压组件被打开,从而进入无风腔5内,使用稳定可靠。面板环绕所述出风门设置,提高大面积的微孔尺寸,出风量有效提高,无风效果更佳,提高用户体验舒适度。在一实施例中,还能够在出风门3上也设置微孔,使得出风门3也能够进行无风感出风,当然可以将出风门3上制备的微孔尺寸小于面板4上的微孔尺寸,从而保证无风感出风的均匀度,保证体验效果。参照图2至4所示,无风感空调的一实施例,包括上述的无风感组件8和本体7,无风感组件设置在本体7上,本体7内设置有蒸发器9和风机10,风机10朝向出风道2出风,当出风道2被打开时,即为正常出风,当出风道2被关闭,则通过无风感组件的无风腔5出风,达到无风感效果,其中风机10朝向出风道2设置,出风路劲短,具有更高效的出风效果。在此处的出风门3与出风架11连接,出风架11与伸缩动力组件连接,通过伸缩动力组件能够将出风门3退出或者收回,实现出风道2的开闭效果。并且出风门3位于出风道2一侧的表面可以设置为曲面,曲面用于导流。形成有效的、舒适的出风。上述的出风架11和风机10均设置在支架1上,与支架1形成模块化组装效果,便于生产和使用。在一实施例中,本体7设置在底座12上,本体7与底座12之间设置有旋转装置,通过本体7上的蒸发器9和风机10位置设置,即可保证冷风的出风效果,因此旋转装置带动本体7转动对设备的影响较小,并且旋转后能够进一步提高无风感出风角度。在一实施例中,出风门3包括多个导风板,导风板与旋转组件连接,在正常使用出风时,导风板打开,相邻的导风板配合形成导风风向,当需要无风感出风时,多个导风板搭接配合形成闭合效果,从关闭出风道2。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风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开口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出风道,所述出风道设置有出风门,所述出风门能够开启或者关闭出风道,所述支架的开口端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表面设置有微孔,所述面板与支架之间配合形成无风腔,所述出风道内部能够与无风腔贯通连接,所述无风腔贯通通过微孔与外部贯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风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开口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出风道,所述出风道设置有出风门,所述出风门能够开启或者关闭出风道,所述支架的开口端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表面设置有微孔,所述面板与支架之间配合形成无风腔,所述出风道内部能够与无风腔贯通连接,所述无风腔贯通通过微孔与外部贯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内部与无风腔之间设置有通风栅格。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风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栅格包括栅格板,所述栅格板与出风道出风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风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内部与无风腔之间设置有用于隔绝所述出风道和无风腔的泄压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