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401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9:01
一种能够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的平衡轴支架,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该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杆部件连结,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技术介绍
以往,在大型卡车等的双后轴车上应用平衡式悬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平衡式悬架具有上部杆及下部杆,该上部杆及下部杆用于在车辆前后配置的一对车轴之间,通过平衡轴支架将平衡轴固定在框架上,并将板弹簧的中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平衡轴,并通过板弹簧的两端部支承一对车轴,并且保持一对车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在平衡轴支架的下端部,设置有从车宽方向内侧与下部杆的端部连结的内侧连结部、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下部杆的端部连结的外侧连结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20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平衡式悬架中,由于在框架的腹板面(安装用的侧面)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平衡轴支架的内侧连结部,因此外侧连结部成为从框架的腹板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由于在框架的腹板面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车轮,因此外侧连结部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越难以确保外侧连结部与车轮之间的余隙。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的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平衡轴支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该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平衡式悬架,其中,在配置于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之间,平衡轴通过平衡轴支架固定于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板弹簧的中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平衡轴,并通过所述板弹簧的两端部支承所述一对车轴,所述一对车轴经由杆部件连结于所述平衡轴支架,所述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平衡式悬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II的箭视图。图3是平衡轴支架的主视图。图4是平衡轴支架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将车宽方向设为X,将车宽方向外侧设为X1,将车宽方向内侧设为X2,将车辆前后方向设为Y,将前侧设为Y1,将后侧设为Y2。图1是从车宽方向X的外侧X1观察到的、实施了本专利技术的、安装于大型卡车等车辆100(双后轴车)的平衡式悬架300的概略图。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II的箭视图。双后轴车如图1所示,具备前车轴20F、后车轴20R、安装在前车轴20F的两端的前车轮21F、以及安装在后车轴20R的两端的后车轮21R。作为图1的车轮21F、21R,采用了在1个位置安装2个轮胎的双轮胎(参照图2),但也可以是在1个位置上安装1个轮胎的单轮胎。图2所示的车辆100的底盘框架1由在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并在车宽方向X间隔开的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1、12和在车辆前后方向Y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横梁13构成为梯子形状,该多个横梁13在侧边框架11、12之间在车宽方向X延伸且两端部固定在侧边框架11、12上。另外,图2中示出了多个横梁13中的一个横梁。侧边框架11、12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框架”。车轴20F、20R经由平衡式悬架300支承底盘框架1。如图1所示,平衡式悬架300具备:平衡轴支架3,其安装在沿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底盘框架1的后部;板弹簧4;前侧下部杆5F(与本专利技术的“杆部件”对应),其前端与前车轴20F的下端连结,且后端与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连结;后侧下部杆5R(与本专利技术的“杆部件”对应),其前端与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连结,且后端与后车轴20R的下端连结;前侧上部V形杆6F,其前端与前车轴20F的上端部连结,且后端与底盘框架1的横梁13连结;后侧上部V形杆6R,其前端与横梁13连结,且后端与后车轴20R的上端部连结;平衡轴7;以及鞍座8。如图1所示,板弹簧4被鞍座8转动自如地支承。板弹簧4的车辆前后方向Y的中间部隔着弹簧垫92被U螺栓94及螺母96紧固。板弹簧4的前端部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Y滑动的方式与前车轴20F连结。板弹簧4的后端部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Y滑动的方式与后车轴20R连结。如图1所示,下部杆5F、5R及上部V形杆6F、6R维持前车轴20F及后车轴20R的相对于底盘框架1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下部杆5F、5R和上部V形杆6F、6R将来自车轮21F、21R的驱动力传递给底盘框架1。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上部V形杆6F(6R)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V字状的开口端侧与横梁13枢接,V字状的顶部与车轴20F(20R)的上部枢接。由上部V形杆6F(6R)和横梁13构成的三角形状的结构体维持相对于底盘框架1的车宽方向X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平衡轴7以车宽方向X为轴向嵌合在平衡轴支架3的嵌合部33(后述)中。如图1所示,鞍座8沿着平衡轴7的轴线被分割成上侧的上鞍座81和下侧的下鞍座82。在上鞍座81上载置有板弹簧4。通过U形螺栓94及螺母96,板弹簧4、上鞍座81、下鞍座82和弹簧垫92紧固在一起。接着,参照图1、图2及图3对分别固定在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1、12上的平衡轴支架3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各平衡轴支架3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固定在侧边框架11上的一方的平衡轴支架3进行说明,省略另一方的平衡轴支架3的说明。图3是平衡轴支架3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平衡轴支架3具有如下的外形:车辆前后方向Y的宽度从上端部3b侧向下端部3a侧逐渐变窄。如图2和图3所示,平衡轴支架3具有一对第1支柱部31、第2支柱部32、嵌合部33、连结部35F、35R、以及顶起面部38(参照图4),这些部件一体地形成。一对第1支柱部31在平衡轴支架3的上端部3b上以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Y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如图2所示,第1支柱部31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在侧边框架11的腹板面11a上。第2支柱部32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上端部3b上,如图2所示,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在横梁13的下表面13a上。嵌合部33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中间部3c上。如图2所示,平衡轴7嵌入嵌合部33中。连结部35F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如图2所示,与前侧下部杆5F的后端部52F连结。连结部35R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如图2所示,与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连结。如图3所示,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中,相较于设置有连结部35F、35R的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Y的宽度Yb,该位置的正上方位置的宽度Ya更窄。下面,参照图1及图2对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与连结部35R的连结结构(后侧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前侧下部杆5F的后端部52F与连结部35F的连结结构(前侧的连结结构)与后侧的连结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对后侧的连结结构的说明代替对前侧的连结结构的说明。如图1所示,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设置有凹部34。在凹部34中,具有在车宽方向X相对的两个槽侧壁及槽底壁35C,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轴支架,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该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06 JP 2016-1981031.一种平衡轴支架,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该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轴支架,其中,所述外侧连结部和所述内侧连结部之间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腹板面的下方。3.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裕树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