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95221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7:4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及空调系统。该散热器包括显热散热件和潜热散热件。显热散热件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发热元件贴合的贴合部,显热散热件内设置有显热管路。潜热散热件与显热散热件相邻设置,潜热散热件上形成有用于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辐射散热的辐射部,潜热散热件内设置有潜热管路。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器可以同时对发热元件进行显热散热和潜热散热,散热效率更高。

Radi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is application provides a radi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 radiator includes sensible heat radiator and latent heat radiator. A fitting part is formed on the sensible heat radiator for fitting with the first heating element, and a significant hea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sensible heat radiator. The latent heat radiator is adjacent to the sensible heat radiator, and a radiation part is formed on the latent heat radiator to radiate the second heating element. A latent hea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latent heat radiator. The radia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simultaneously heat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of the heating elements, and has higher heat dissip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及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多联机中央空调目前采用了比较多的冷媒散热方案,冷媒散热具有效率高、体积小等优势。其方案为在室外换热器出的管路上增加散热部件,利用冷媒显热带走待散热元件的热量。冷媒散热器通常为“铜管+铝板”形式,如IPM模块等大功率电气发热元器件与铝板接触,再通过冷媒在嵌入的铜管内部流动带走热量。上述的散热方式,只适合利用冷媒显热来带走热量。如果利用冷媒潜热的原理散热,虽然会更有效率的带走电气发热元器件的发热量,但是会将电气发热元器件的温度降低的过多,进而会容易在大功率电气发热元器件上产生凝露,会导致大功率电气发热元器件烧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及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存在的不能利用冷媒潜热散热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显热散热件,显热散热件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发热元件贴合的贴合部,显热散热件内设置有显热管路;潜热散热件,与显热散热件相邻设置,潜热散热件上形成有用于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辐射散热的辐射部,潜热散热件内设置有潜热管路,潜热管路的进口处设置有第一节流元器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潜热管路在潜热散热件内弯曲盘绕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潜热管路在潜热散热件内呈S形弯曲盘绕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显热散热件上还设置有支脚传热部,支脚传热部与潜热散热件相抵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辐射部为翅片结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散热器,散热器为上述的散热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冷媒管路,流经潜热散热件,并与潜热管路连通,第一节流元件设置在第一冷媒管路上;第二冷媒管路,流经显热散热件,并与显热管路连通,在第二冷媒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在制冷模式下,第一节流元件处于节流状态,第二节流元件处于全开状态。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节流元件处于关闭状态,第二节流元件处于节流状态。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与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连接,与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通过第四冷媒管路连接;第一输送管路,与第二冷媒管路连接;第二输送管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冷媒管路通过第五冷媒管路与第二输送管路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与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三冷媒管路连接,与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通过第四冷媒管路连接;第一输送管路,与第二冷媒管路连接,并通过第六冷媒管路与第一冷媒管路连接;第二输送管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过冷器,过冷器设置在第一输送管路上;过冷管路,从第一输送管路上分出,流经过冷器与第二输送管路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二输送管路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散热器的温度,以控制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显热散热件可以让显热管路中的冷媒利用显热特性,在不相变的情况下通过贴合部对第一发热元件进行接触式散热。通过第一节流元器件让潜热管路中的冷媒降压,再通过潜热散热件可以让潜热管路中的冷媒利用潜热特性,在相变的情况下通过辐射部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非接触式散热,这样就不会在第二发热元件上产生凝露,保证第二发热元件的电气安全。这样,采用本技术的散热器可以同时对发热元件进行显热散热和潜热散热,散热效率更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散热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散热器的潜热散热件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图1和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散热器的实施例,该散热器包括显热散热件10和潜热散热件20。显热散热件10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发热元件贴合的贴合部11,显热散热件10内设置有显热管路12。潜热散热件20与显热散热件10相邻设置,潜热散热件20上形成有用于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辐射散热的辐射部21,潜热散热件20内设置有潜热管路22,潜热管路22的进口处设置有第一节流元器件。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显热散热件10可以让显热管路12中的冷媒利用显热特性,在不相变的情况下通过贴合部11对第一发热元件进行接触式散热。通过第一节流元器件让潜热管路22中的冷媒降压,再通过潜热散热件20可以让潜热管路22中的冷媒利用潜热特性,在相变的情况下通过辐射部21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非接触式散热,这样就不会在第二发热元件上产生凝露,保证第二发热元件的电气安全。这样,采用本技术的散热器可以同时对发热元件进行显热散热和潜热散热,散热效率更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散热器尤其适用于电器盒的整体散热。在使用时,让显热散热件10对电器盒中的发热模块进行显热散热,再让潜热散热件20对电器盒的内环境进行潜热散热。这样,可以从两方面解决电器盒的温升问题,提高可靠性。该散热器尤其适用于密封电器盒的散热,成本低、节省空间、效率高,对于密封式电器盒具有明显成本优势。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二发热元件不受凝露水的影响,也可以让第二发热元件与潜热散热件20接触。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辐射部21为翅片结构。通过翅片结构可以增大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更为优选的,显热散热件10和潜热散热件20可以优先选取铜铝复合结构,如铜铝压铸、铜铝压配的形式。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显热散热件10和潜热散热件20优先选取铝质材料,显热管路12和潜热管路22优先选用铜管。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潜热管路22在潜热散热件20内弯曲盘绕设置,以增大潜热管路22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可选的,潜热管路22在潜热散热件20内呈S形弯曲盘绕设置。优选的,潜热管路22可以是嵌入潜热散热件20的内部或者压铸在潜热散热件20的内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潜热管路22在潜热散热件20上占潜热散热件20总面积的70%以上。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显热散热件10内设置的显热管路12为直管。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显热管路12为U形管也是可行的。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显热散热件10上还设置有支脚传热部13,支脚传热部13与潜热散热件20相抵接。由于潜热散热件20上发生潜热相变潜热温度更低,通过支脚传热部13可以传递显热散热件10上的热量,加强显热散热件10的散热性能。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显热散热件10和潜热散热件20也可以采用相对独立的结构。本技术的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散热器。采用上述散热器可以对空调系统的电气发热元件进行充分地散热,保证电气发热元件的正常工作,维护空调系统的稳定运行。该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热散热件(10),所述显热散热件(10)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发热元件贴合的贴合部(11),所述显热散热件(10)内设置有显热管路(12);潜热散热件(20),与所述显热散热件(10)相邻设置,所述潜热散热件(20)上形成有用于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辐射散热的辐射部(21),所述潜热散热件(20)内设置有潜热管路(22),所述潜热管路(22)的进口处设置有第一节流元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热散热件(10),所述显热散热件(10)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发热元件贴合的贴合部(11),所述显热散热件(10)内设置有显热管路(12);潜热散热件(20),与所述显热散热件(10)相邻设置,所述潜热散热件(20)上形成有用于对第二发热元件进行辐射散热的辐射部(21),所述潜热散热件(20)内设置有潜热管路(22),所述潜热管路(22)的进口处设置有第一节流元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潜热管路(22)在所述潜热散热件(20)内弯曲盘绕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潜热管路(22)在所述潜热散热件(20)内呈S形弯曲盘绕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热散热件(10)上还设置有支脚传热部(13),所述支脚传热部(13)与所述潜热散热件(20)相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部(21)为翅片结构。6.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冷媒管路(81),流经所述潜热散热件(20),并与所述潜热管路(22)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81)上;第二冷媒管路(82),流经所述显热散热件(10),并与所述显热管路(12)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82)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处于节流状态,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处于全开状态。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国薛寒冬邓朝胜杨林安柏林叶剑刘亚平肖雯予谭世征黄银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