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2422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身构造,能够实现在轮胎的后方产生的空气阻力的减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在与轮胎(T1)的前端(Ta)相比的后方设置侧板(1),侧板(1)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与轮胎(T1)接近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部(5)。侧板(1)的整体位于左右轮胎之间,且位于轮胎(T1)的前端(Ta)与后端(Tb)之间。侧板(1)安装在将轮胎(T1)支承于车身的后悬架(2)的罩部(4)上。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ody structure, which can realize the reduction of air resistance generated behind the tire. The car body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constructed with a rear side plate (1)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ront end (Ta) of the tire (T1), and the side plate (1) has a displacement part (5) that moves in a direction close to the tire (T1) along the rear direction. The side plate (1) is positioned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tires and between the front end (Ta) and the rear end (Tb) of the tire (T1). The side plate (1) is mounted on the cover (4) of the rear suspension (2) of the car body which supports the tire (T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在轮胎的前方设置侧板,利用该侧板使空气不会流入车轮罩从而减小空气阻力的车身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259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轮胎的后方也存在被轮胎扰动的空气使空气阻力增大的问题,专利文献1的技术不能解决该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实现轮胎后方产生的空气阻力的减小。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在与轮胎的前端相比的后方设置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与所述轮胎接近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在轮胎后方产生的空气阻力的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从斜后下方仰视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后部周围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车身的情况下的侧板周围的仰视图。图3是安装有侧板的部位的罩部的侧剖视图,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设想行驶时的风速试验中的车身下部周围的风速分布图。附图标记说明1侧板2后悬架3扭力梁4罩部4b下端5位移部6前端7后端8水平部9消声器T1、T2轮胎Ta前端Tb后端Tc内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左侧后轮的轮胎周围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也能够应用于右侧后轮及前轮侧的轮胎。在图2中,与左侧后轮的轮胎T1的前端Ta相比的后方设有侧板1。侧板1借助罩部4安装于后悬架2。在图1、图2中,后悬架2是将轮胎T1支承于车身B的部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扭力梁3。在扭力梁3的下侧以从上下方向观察与扭力梁3重叠的方式一体地安装罩部4。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罩部4虽然在缘部存在一定量的切缺但大致呈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罩部4具有保护扭力梁3受到飞石等撞击的功能、以及将空气流以不与扭力梁3碰撞的方式整流而减小空气阻力的功能等。侧板1是对空气流进行整流的部件,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与轮胎T1的内侧面Tc接近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部5。本实施方式的侧板1由在轮胎T内侧面Tc附近从罩部4的下表面朝向下方以铅直状延伸的板状部构成。罩部4及侧板1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等构成。侧板1和罩部4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是组装为一体的相互独立部件。侧板1的整体位于左右轮胎T1、T2(图1)之间,且位于轮胎T1的前端Ta与后端Tb之间。对于侧板1而言,作为位移部5,在从前端6到后端7的范围内,以随着趋向后方而逐渐向轮胎T的内侧面Tc接近的方式,呈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为凸状的平缓弯曲形状,并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侧板1只要具有朝向轮胎T1后方的整流功能即可,不需要延伸至轮胎T1的前端Ta附近,若能够收纳在轮胎轴线O与轮胎T的后端Tb之间,则能够同时实现整流功能和小型化。作为位移部5,可以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形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另外,位移部5不需要在从侧板1的前端6到后端7的整个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例如,可以局部地形成与前后方向平行的面。从车宽方向观察的罩部4的侧剖面形状如图3所示,大致包括:以从前方覆盖扭力梁3的方式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前倾斜面4a、在罩部4中与路面最接近位置的下端4b、以及从下端4b平缓地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后倾斜面4c。侧板1设置在与下端4b相比位于后方的位置,侧板1的前端6以从下端4b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侧板1的大致整体以从后倾斜面4c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侧板1的后端7与后倾斜面4c的后端相比朝向后方突出一定量。在侧板1的下端形成有大致水平状的水平部8。“作用”图4表示在设有侧板1的车辆中,在设想行驶时的风速试验中的车身下部周围的风速分布。从该图4大致可见,车身中央附近与车身侧面附近为高速域10,在轮胎T1周围的侧方流动的风为中速域11,在轮胎T1的后方流动的风为低速域12。侧板1位于中速域11。原本存在高速域10与中速域11间的边界13及中速域11与低速域12间的边界14呈平滑的直线状或平缓的曲线状的倾向。与此相对,若关注轮胎T1的内侧面Tc附近的边界14,可见由于侧板1的位移部5的整流作用,后端7的后方周围作为中速域11a形成为从边界14局部地向低速域12侧突出。该中速域11a以从边界14起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即朝向轮胎T1正后方空间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被轮胎T1扰动的低速域12的空气流被中速域11a整流。如上所述,对于与轮胎T1的前端Ta相比在后方设置侧板1的车身构造而言,只要侧板1构成为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与轮胎T1接近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部5,就能够利用位移部5有效地使空气流向轮胎T1的后方,因此能够对被轮胎T1扰动的空气流整流,减小空气阻力。在轮胎T1的前方也设置有未图示的侧板的情况下,能够使利用该侧板引导而流入轮胎T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空气,在本专利技术的侧板1的作用下有效地向后方流动。只要构成为侧板1的整体位于左右轮胎T1、T2之间且位于轮胎T1的前端Ta与后端Tb之间,由于车宽方向中央附近的流速很快,因此能够通过从这里对空气流进行引导而有效地将高速空气流向轮胎T1的后方引导。另外,通过将侧板1设置在轮胎T1的车宽方向内侧,与设置在轮胎T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情况相比,主要能够抑制车身B的车宽方向的大型化。侧板1只要构成为安装于将轮胎T1支承于车身B的后悬架2,由于轮胎T1与后悬架2同步移动,因此即使轮胎T1上下移动,侧板1相对于轮胎T1的位置也始终保持恒定,从而能够发挥规定的整流功能,并抑制与路面的接触。侧板1只要构成为在下端具有大致水平的水平部8,即使在路面凹凸起伏时轮胎上下移动,也能够利用水平部8进一步抑制与路面的接触。只要构成为后悬架2具有从上下方向观察与后悬架2重叠的罩部4,侧板1在罩部4的下表面设置在与罩部4的下端4b相比位于后方的位置,则由于与路面距离最窄的下端4b周围的流速最高,因此能够实现基于侧板1的整流效果提高。另外,在搭载有使车身B的排气安静的消声器9的情况下,只要构成为侧板1与消声器9相比设置在前方,就能够使得侧板1不易受到排气的热量影响,从而不易变形、劣化。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说明的方式中,将侧板1设置在罩部4,但例如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后悬架2上。另外,作为侧板1向后悬架2的安装部,例如也可以使用拖曳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在与轮胎的前端相比的后方设置侧板,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与所述轮胎接近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12 JP 2017-1989021.一种车身构造,在与轮胎的前端相比的后方设置侧板,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与所述轮胎接近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整体位于左右轮胎之间且位于轮胎的前端与后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安装在将轮胎支承于车身的后悬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在下端具有大致水平的水平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具有从上下方向观察与所述后悬架重叠的罩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