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242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1:22
提供一种车体构造,实现框体(延长框(41))的轻量化,并且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有效地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53)的碰撞载荷传递到上述框体。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形成切缺部(41c),该切缺部(41c)在俯视时从该端面向车辆后侧切缺而成,通过连接部件(65)将该切缺部(41c)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连接。

tridion security cell

A car body structure is provided to lighten the frame (extension frame (41)) and effectively transfer the collision load input to the load bearing part (53) to the frame when the vehicle is in small overlapping collision. A notch (41c) is form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vehicle of the frame, and the notch (41c) is cut from the front end to the rear side of the vehicle when looking down. The sides of the notch (41c)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rough a connecting component (6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构造,该车体构造在搭载于车辆的前部的动力总成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框体。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已知通过框体(前侧框、以及从悬架横梁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延长框)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此外,作为车辆的前面碰撞的一种形态,有时在比车辆的前侧框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与障碍物碰撞,这样的前面碰撞被称作小范围重叠碰撞。为了应对这种小范围重叠碰撞,已知在前侧框的前端设置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载荷承接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输入到上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使前侧框在车宽方向上移动,并且使动力单元(动力总成)在车宽方向上移动,从而吸收碰撞能量,防止车体前部向车厢侧后退。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57953号公报但是,在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设置上述那样的载荷承接部的情况下,该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所以框体的重量增加。在此,为了框体的轻量化,考虑在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形成切缺部,该切缺部在俯视时从该端面向车辆后侧切缺而成。此外,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由于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使框体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与动力总成抵接,由于该抵接,使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移动,抑制碰撞载荷向车辆的车厢内传递。但是,形成上述那样的切缺部的情况下,向载荷承接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切缺部可能会向车宽方向扩开,如果切缺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开,则难以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高效率地传递到框体。特别是,如上述那样,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想要使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上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在框体与动力总成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隙较小的情况下,在框体尚未充分弯折时就与动力总成抵接,所以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起作用,将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部的比切缺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相对于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侧拉扯,切缺部更容易在车宽方向上扩开。其结果,更加难以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向框体传递,难以使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上的从障碍物远离的一侧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形成俯视时从该端面向车辆后侧切缺而成的切缺部以实现该框体的轻量化,并且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抑制切缺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开,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到上述框体。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体构造,在搭载于车辆的前部的动力总成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框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设置有载荷承接部,该载荷承接部使上述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并且在比上述框体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承接上述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形成有切缺部,该切缺部在俯视时从上述端面向车辆后侧切缺而成,具备将上述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件。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通过切缺部实现框体的轻量化,并且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通过连接部件而连接,所以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向载荷承接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切缺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开。由此,能够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到框体。在上述车体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框体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横梁与相反侧框体连结,该相反侧框体隔着上述动力总成而在上述框体的相反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切缺部的车辆前侧的开口端位于比上述连结横梁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向载荷承接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切缺部在车宽方向上更容易扩开,但是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通过连接部件而连接,所以即使是这种切缺部容易在车宽方向上扩开的构造,也能够抑制切缺部在车宽方向扩开。在上述车体构造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框体在上述载荷承接部的车辆后侧以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由此,向载荷承接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框体容易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但是通过该折曲,能够使框体与动力总成抵接,通过该抵接,能够使车辆前部向车宽方向的远离障碍物的一侧移动。其结果,能够抑制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的碰撞载荷传递到该车辆的车厢内。另一方面,在框体和动力总成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隙较小的情况下,在框体尚未充分折曲的状态下就与动力总成抵接,所以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起作用,将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部的比切缺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相对于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侧拉扯,切缺部更容易在车宽方向上扩开。但是,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通过连接部件而连接,所以即使框体和动力总成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隙较小,也能够抑制切缺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开。在上述车体构造的又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通过螺栓紧固着设置于溃缩盒的车辆后侧的端面的安装板,上述连接部件焊接接合到上述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由此,除了连接部件之外,通过安装板也能够抑制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的切缺部在车宽方向上的扩开。在此,安装板通过螺栓紧固,所以是加强型的部件,基本上,由焊接接合的连接部件抑制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上的扩开。在上述车体构造中,优选为,上述连接部件在上述切缺部内的车辆前侧的开口端的附近设置。由此,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能够抑制切缺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体在车宽方向上扩开,能够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更有效地传递到框体。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以上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体构造,通过切缺部来实现框体的轻量化,并且通过将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件,在车辆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向载荷承接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上扩开,将输入到载荷承接部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到框体。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构造的车辆的前部的要部的平面图。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图3是从下侧观察上述车辆的前部的底面图。图4是表示上述车辆的悬架横梁的主体部及左右的前方延设部、左右的延长框、连结横梁、溃缩盒及加强件的平面图。图5是表示去除了固定部件之后的、在前端面紧固有溃缩盒的左侧的延长框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上述左侧的延长框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左侧的延长框的切缺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概略地表示在上述车辆的前面的左侧部分发生了与障碍物的小范围重叠碰撞时的、左侧的延长框的变形的情形的底面图。图9是从图8的状态起,障碍物相对于上述车辆进一步后退时的图8相当图。符号的说明:1车辆;5动力总成;41延长框;41c切缺部;43连结横梁;45溃缩盒;45a安装板;65连接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3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构造的车辆1的前部的要部。在该车辆1的前部的发动机舱2内,配设有对该车辆1的左右的前轮3进行驱动的动力总成5。该动力总成5由发动机6和被输入发动机6生成的扭矩(动力)的变速器7构成。以下将车辆1的前、后、左、右、上及下分别简称为前、后、左、右、上及下。发动机6及变速器7在后述的左右一对前侧框11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6相对于变速器7位于右侧。发动机6的下端部由油盘6a(参照图3)构成。在发动机舱2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端部配设有左右一对前侧框11,该左右一对前侧框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体构造,在搭载于车辆的前部的动力总成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框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设置有载荷承接部,该载荷承接部使上述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并且在比上述框体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承接上述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形成有切缺部,该切缺部在俯视时从上述端面向车辆后侧切缺而成,具备将上述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10 JP 2017-1965021.一种车体构造,在搭载于车辆的前部的动力总成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框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设置有载荷承接部,该载荷承接部使上述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宽,并且在比上述框体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承接上述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在上述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端面形成有切缺部,该切缺部在俯视时从上述端面向车辆后侧切缺而成,具备将上述切缺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构造,上述框体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横梁与相反侧框体连结,该相反侧框体隔着上述动力总成而在上述框体的相反侧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场友贵川本笃史木户启人石川靖金丸大辅佐野晋向井北斗神保泰成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威泰克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