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和包括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241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1:21
车辆的侧车身框架包括: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其耦接到侧部外板的A柱,A柱被分成下部加强件、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其中,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将由碰撞变形从轮胎传递的碰撞载荷分散到穿过中间加强件的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穿过下部加强件的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

Multi-Directional Decentralized Side Body Frame and Vehicles Including Collision Load

The side body frame of a vehicle consists of a collision load dispersing member which is coupled to a column A of the side outer plate. The column A is divided into lower reinforcement, intermediate reinforcement and upper reinforcement. The collision load dispersing member distributes the collision load transmitted by the collision deformation from the tire to the door load dispersing flow path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reinforcement and the side beam load passing through the lower reinforcement. Dispersive flow pa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和包括其的车辆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0月1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29389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一种侧车身框架,并且具体涉及一种包括能够在碰撞的情况下通过输入载荷集中部分防止局部载荷集中的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必须满足对于正面测试、偏移测试、小重叠测试和倾斜测试的要求。例如,与正面测试相比,偏移测试被设计为复制当车辆的前角部与另一车辆或物体碰撞时发生的状况,小重叠测试被设计为复制当车辆的在驾驶员座椅处的前角部与另一车辆或物体碰撞时发生的状况,并且倾斜测试被设计为复制当车辆与另一车辆或物体倾斜碰撞时发生的状况。因此,车辆的车身结构必须满足对于正面测试、偏移测试、小重叠测试和倾斜测试的要求。结合这些要求,前车身加强结构被应用于车辆的侧车身框架。侧车身框架指的是车辆的侧框架。在汽车的情况下,用作中间区段的B柱的前侧被设定为A柱,并且B柱的后侧被设定为C柱。此外,A柱与B柱之间的空间用于前车门安装空间,并且B柱与C柱之间的空间用于后车门安装空间。A柱、B柱和C柱的下部框架连接到车身的底部,并且A柱、B柱和C柱的上部框架连接到车顶盖。例如,侧车身框架的A柱区段通过由侧梁构件和单独的刚性支架实现的前部刚性构件来加强,并且前部刚性构件用作前部车身加强结构以用于减少A柱区段的变形。因此,前部车身加强结构确保了对抗由实际车辆碰撞导致的A柱区段变形的安全性,从而防止车辆中的驾驶员受伤。然而,小重叠测试另外需要对于乘客座椅以及驾驶员座椅的测试。因此,需要对聚焦对于乘客座椅的小重叠测试的前部车身加强结构进行改进。具体地,尽管应用单件式热压(hot-stamped)侧车身框架的车辆包括由前部刚性构件实现的前部车身刚性加强结构,但是车辆可能不能满足对于小重叠测试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小重叠测试期间轮胎碰撞部分的车身结构由于形成为一个结构加强构件的单件式热压侧车身框架的结构特性而不是刚性的。因此,为了满足对于乘客座椅的小重叠测试的要求,需要对结构进行改进。另外,由于包括安装在车辆上的轮胎的尺寸的轮胎因素,应用单件式热压侧车身框架的车辆的轮胎碰撞部分的车身结构的刚性缺乏可能导致A柱区段的变形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小重叠测试之间可能存在车身等级差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满足比驾驶员座椅碰撞条件更严格的乘客座椅碰撞条件的刚性车身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其能够通过扩大部件之间的重叠区域来保持车身结构的刚性,使得在碰撞的情况下轮胎碰撞载荷不形成局部载荷集中,并且通过根据轮胎尺寸使碰撞偏差最小化的载荷分散路径来满足对于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小重叠测试的要求,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涉及包括该侧车身框架的车辆。通过下文描述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并且通过参照本公开的实施例变得显而易见。而且,对于本公开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公开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所要求保护的装置及其组合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车身框架,包括: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耦接到侧部外板的A柱,A柱被分成下部加强件、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其中,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将由碰撞变形从轮胎传递的碰撞载荷分散到穿过中间加强件的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穿过下部加强件的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侧部外板可包括单件式热压结构。碰撞载荷分散构件通过焊接和螺栓连接的固定力耦接至A柱。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可包括前柱支架、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和侧梁加强支架,该前柱支架、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和侧梁加强支架耦接到A柱且具有不同的尺寸。前柱支架可位于下部加强件、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中间加强件上,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可位于下部加强件和中间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中间加强件上,并且侧梁加强支架可附接在下部加强件上。下部加强件可形成下部重叠区域,该下部重叠区域被焊接为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和侧梁加强支架的堆叠结构(stackedstructure),并且中间加强件可形成中间重叠区域,该中间重叠区域被焊接和螺栓紧固为前柱支架和下部铰链加强支架的堆叠结构。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可包括前柱支架、下部铰链加强支架、侧梁加强支架和上部铰链加强支架,该前柱支架、下部铰链加强支架、侧梁加强支架和上部铰链加强支架耦接到A柱且具有不同的尺寸。除了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之外,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还将碰撞载荷分散到穿过上部加强件的车顶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前柱支架可位于下部加强件、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上,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可位于下部加强件和中间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中间加强件上,侧梁加强支架可附接在下部加强件上,并且上部铰链加强支架可附接在上部加强件上。下部加强件可形成下部重叠区域,该下部重叠区域被焊接为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和侧梁加强支架焊接的堆叠结构,中间加强件可形成中间重叠区域,该中间重叠区域被焊接和螺栓紧固为前柱支架和下部铰链加强支架的堆叠结构,并且上部加强件形成上部重叠区域,该上部重叠区域被焊接和螺栓紧固为前柱支架与上部铰链加强支架之间的包裹结构(wrappedstructure),该包裹结构通过将前柱支架的U形截面结构耦接到上部铰链加强支架而形成。A柱可耦接到门梁,并且门梁可从中间加强件以相对于水平面成锐角向上倾斜。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侧车身框架,具有耦接到该侧车身框架的碰撞载荷分散构件,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将由碰撞变形从轮胎传递的碰撞载荷分散到处于分开的位置处的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车门,构成侧车身框架,安装在与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耦接的侧部外板的A柱上,并且车门连接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以及侧梁,安装在侧部外板的侧梁框架上,并且侧梁连接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还可形成车顶载荷分散流动路径以用于将碰撞载荷分散到侧部外板的车顶框架,并且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车顶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在三个方向上且在彼此分开的位置处形成。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可包括彼此重叠且具有不同尺寸的多个支架。侧车身框架可包括单件式热压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的分解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的展开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的组装视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碰撞的情况下集中轮胎碰撞载荷的侧车身框架的下部部分的组装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6示出了应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的车辆。图7示出了经受倾斜测试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车辆。图8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侧车身框架将碰撞载荷分散到多个流动路径。图9示出了形成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侧车身框架的下部部分中的载荷分散路径。图10是沿着图9中线B-B截取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应该理解的是,本文使用的术语“车辆(vehicle)”或者“车辆的(vehicular)”或者其他类似的术语通常包括:诸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侧车身框架,包括: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耦接到侧部外板的A柱,所述A柱被分成下部加强件、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其中,所述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将由碰撞变形引起的从轮胎传递的碰撞载荷分散到穿过所述中间加强件的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穿过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11 KR 10-2017-01293891.一种车辆的侧车身框架,包括: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耦接到侧部外板的A柱,所述A柱被分成下部加强件、中间加强件和上部加强件,其中,所述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将由碰撞变形引起的从轮胎传递的碰撞载荷分散到穿过所述中间加强件的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穿过所述下部加强件的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所述侧部外板包括单件式热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所述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包括前柱支架、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和侧梁加强支架,所述前柱支架、所述下部铰链加强支架和所述侧梁加强支架耦接到所述A柱且具有不同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前柱支架位于所述下部加强件、所述中间加强件和所述上部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所述中间加强件上,所述下部铰链加强支架位于所述下部加强件和所述中间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所述中间加强件上,并且所述侧梁加强支架附接在所述下部加强件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所述下部加强件形成所述下部铰链加强支架与所述侧梁加强支架之间的下部重叠区域,并且所述中间加强件形成所述前柱支架与所述下部铰链加强支架之间的中间重叠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除了所述车门载荷分散流动路径和所述侧梁载荷分散流动路径之外,所述碰撞载荷分散构件还将所述碰撞载荷分散到穿过所述上部加强件的车顶载荷分散流动路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所述碰撞载荷分散构件包括前柱支架、下部铰链加强支架、侧梁加强支架和上部铰链加强支架,所述前柱支架、所述下部铰链加强支架、所述侧梁加强支架和所述上部铰链加强支架耦接到所述A柱且具有不同的尺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前柱支架位于所述下部加强件、所述中间加强件和所述上部加强件的侧表面处并且附接在所述中间加强件和所述上部加强件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训朱龙培魏圣介朴大明金源建李振珹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