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触点结构及机器人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2408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充电桩技术领域,涉及电极触点结构及机器人充电桩。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安装有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分别接入导电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活动安装于安装壳的安装孔处,并由弹性件推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让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露出于安装孔。电极触点结构采用两个导电头,形成单头双触结构,提升电极触点接触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导电头倒置时能有效抑制集灰带来的影响,结构紧凑,简单实用。

Electrode Contact Structure and Robot Charging Pile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obotic charging piles, and relates to the structure of electrode contacts and robotic charging piles. The first shell and the second shell are respectively equipped with the first conductive head and the second conductive head. The first conductive head and the second conductive head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conductive wire. The first shell and the second shell are movably installed at the installation hole of the installation shell, and the first shell and the second shell are pushed up by elastic parts, so that the first conductive head and the second conductive head are exposed to the installation hole. The structure of electrode contacts adopts two conducting heads to form a single-head and double-contact structure, which improves the contact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lectrode contacts. When the conducting head is inverted, it can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impact of ash collection. The structure is compact, simple and practic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触点结构及机器人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充电桩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电极触点结构及机器人充电桩。
技术介绍
目前,机器人充电桩电极触点结构的接触方式多采用背靠式、压触式。其中,压触式接触点多为一个,接触面积也有限,压力提供时也差别较大,加上长时间使用,触头集灰,这使得很多自动回充成功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极触点结构及机器人充电桩,以解决现有充电桩电极触点结构接触面积有限、触头集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触点结构,包括:具有安装孔的安装壳;触头组件,其包括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的安装孔处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导电头、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导电头,所述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分别接入导电线;以及用于推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以使所述第一导电头与所述第二导电头露出于所述安装孔外的弹性件。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绕同一轴线摆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过孔,所述触头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壳的转轴,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具有两个螺旋段、连接于两个所述螺旋段之间的第一扭臂、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螺旋段的第二扭臂,所述转轴穿设于两个所述螺旋段,所述第一扭臂抵接于所述安装壳,两个所述第二扭臂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安装壳抵接配合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安装壳抵接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两个所述第二扭臂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延伸形成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可拆卸地安装有扣件,所述扣件具有第一卡接缘;所述第二壳体延伸形成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设有第二卡接缘,所述第一卡接缘与所述第二卡接缘卡接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沿宽度方向限位。可选地,所述延伸臂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挡壁,两个所述挡壁与所述第一卡接缘的两端配合以限定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摆动角度。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头与所述第一导电头相邻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用于放置第一导电头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导电头具有供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过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用于放置第二导电头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导电头具有供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过的第二定位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极触点结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安装有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分别接入导电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活动安装于安装壳的安装孔处,并由弹性件推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让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露出于安装孔。电极触点结构采用两个导电头,形成单头双触结构,提升电极触点接触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导电头倒置时能有效抑制集灰带来的影响,结构紧凑,简单实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包括如上述的电极触点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器人充电桩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由于采用上述电极触点结构,具有该电极触点结构的机器人充电桩能提升电极触点接触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导电头倒置时能有效抑制集灰带来的影响,结构紧凑,简单实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充电桩的立体装配图;图2为图1的机器人充电桩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触点结构的立体装配图;图4为图3的电极触点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4的电极触点结构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5的电极触点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触点结构,包括安装壳10、触头组件20、弹性件30。安装壳10具有安装孔111;触头组件20包括活动安装于安装壳10的安装孔111处的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设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导电头23、及设于第二壳体22的第二导电头24,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分别接入导电线(图未示);弹性件30用于推顶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以使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露出于安装孔111外。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分别安装有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分别接入导电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活动安装于安装壳10的安装孔111处,并由弹性件30推顶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让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露出于安装孔111。电极触点结构采用两个导电头,形成单头双触结构,提升电极触点接触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导电头倒置时能有效抑制集灰带来的影响,结构紧凑,简单实用。具体地,当机器人充电时,将机器人的触点对齐于电极触点结构的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向安装孔111内移动,该过程弹性件30压缩蓄能,机器人的触点可靠接触于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当器人充电结束并离开后,在弹性件30的作用下,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复位,让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露出于安装孔111。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安装壳10包括前壳11和安装于前壳11的底板12,该结构容易装配。在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分别具有光滑接触面231、241。当机器人充电时,机器人触点能方便地推动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具体地,第一导电头23与第二导电头24朝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极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安装孔的安装壳;触头组件,其包括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的安装孔处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导电头、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导电头,所述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分别接入导电线;以及用于推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以使所述第一导电头与所述第二导电头露出于所述安装孔外的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极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安装孔的安装壳;触头组件,其包括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的安装孔处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导电头、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导电头,所述第一导电头与第二导电头分别接入导电线;以及用于推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以使所述第一导电头与所述第二导电头露出于所述安装孔外的弹性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绕同一轴线摆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壳。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过孔,所述触头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壳的转轴,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具有两个螺旋段、连接于两个所述螺旋段之间的第一扭臂、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螺旋段的第二扭臂,所述转轴穿设于两个所述螺旋段,所述第一扭臂抵接于所述安装壳,两个所述第二扭臂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安装壳抵接配合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安装壳抵接配合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友军周礼兵余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