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趾板与导水墙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1794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兼顾趾板与导水墙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溢洪道为侧堰溢洪道,在侧堰溢洪道与大坝连接处设置导墙,所述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导墙上部两侧包括两个上墙,两个上墙中的第一上墙靠近溢洪道,第二上墙靠近大坝,第一上墙和第二上墙下部共用一个基础底座,第一上墙和第二上墙在上游侧连为一体,导墙下游侧与大坝坝顶防浪墙相接;第一上墙为溢洪道的导水墙;第二上墙设墙趾,墙趾与大坝趾板平顺连接,墙趾也与大坝面板连接,兼做大坝与溢洪道接头部位的面板趾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保证了泄洪建筑物安全,也增加了大坝挡水建筑物安全。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slab rockfill dam and spillway guide wall considering toe slab and guide wal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necting structure between a face rockfill dam and a spillway guide wal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toe slab and the guide wall. The spillway is a side weir spillway. A guide wall is arranged at the joint of the side weir spillway and the dam. The guide wall i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he upper sides of the guide wall include two upper walls. The first upper wall of the two upper walls is close to the spillway, the second upper wall is close to the dam, the first upper wall and the dam.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ond upper wall has a common base. The first upper wall and the second upper wall are connected together on the upper side, and the lower side of the guide wall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ve-proof wall on the dam top; the first upper wall is the guide wall of the spillway; the second upper wall has a wall toe, which is connected smoothly with the dam toe plate, and the wall toe is also connected with the dam face plate, and the face toe plate at the joint of the dam and the spillway.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ensures the safety of flood discharge structures, but also increases the safety of dam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兼顾趾板与导水墙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兼顾一种趾板与导水墙功能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面板坝与泄水建筑物溢洪道的连接。
技术介绍
水利水电工程中面板坝与溢洪道接头部位结构比较复杂,趾板较难布置,同时接头部位又作为溢洪道导水墙,水流条件比较复杂,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水墙连接型式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兼顾趾板与导水墙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兼顾趾板与导水墙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所述面板堆石坝设置有堆石体,面板、趾板、防浪墙,溢洪道为侧堰溢洪道,其特征在于:在侧堰溢洪道与大坝连接处设置导墙,所述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导墙上部两侧包括两个上墙,两个上墙中的第一上墙靠近溢洪道,第二上墙靠近大坝,第一上墙和第二上墙下部共用一个基础底座,第一上墙和第二上墙在上游侧连为一体,导墙下游侧与大坝坝顶防浪墙相接;第一上墙为溢洪道的导水墙;第二上墙设墙趾,墙趾与大坝趾板平顺连接,墙趾也与大坝面板连接,兼做大坝与溢洪道接头部位的面板趾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墙采用不规则圆弧形式,顶部宽度1~1.5m,临水侧竖直,背水侧坡度1:0.25~0.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墙为一直线形式,顶部宽度1~1.5m,靠近大坝一侧设置墙趾,墙趾顶宽1.0~1.5m,墙趾下部坡度缓于1:0.25,保证堆石料碾压密实,墙趾线为趾板“X”线。进一步地,墙趾与面板之间作为大坝面板周边缝设计。进一步地,所述溢洪道为侧堰溢洪道,侧堰一般采用实用堰,侧堰溢洪道下游侧设置侧槽,所述第一上墙采用不规则圆弧形式,为侧堰溢洪道的导水墙及侧槽导水墙。进一步地,第一上墙和第二上墙之间存在空间,第一上墙、第二上墙、防浪墙合围区域回填石渣。由于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大坝与溢洪道之间设置一种特殊形式的导墙,与面板坝形成整体结构,靠近溢洪道侧导墙起到导水作用,靠近大坝侧导墙起到面板坝趾板作用,上述连接形式既保证了泄洪建筑物安全,也增加了大坝挡水建筑物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A-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本技术提供的兼顾趾板与导水墙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本技术的具体施工方法及结构如下:所述面部板堆石坝结构包括堆石体10,面板3、趾板5、防浪墙4等。所述溢洪道为侧堰溢洪道2,侧堰溢洪道2下游侧设置侧槽1,所述侧堰溢洪道一般包括侧堰2、侧槽1、控制段、泄槽、挑流鼻坎等结构。所述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的连接形式为导墙,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导墙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下部共用一个基础底座100;导墙下游侧与大坝坝顶防浪墙4相接。第一上墙6靠近溢洪道为导水墙,第一上墙6为一不规则圆弧形式,如两侧为直线,转折部位采用圆弧连接,圆弧半径可采用5m,具有良好的导水功能,顶部宽度1~1.5m,临水侧竖直,背水侧坡度1:0.25~0.3;第二上墙7为一直线形式,顶部宽度1~1.5m,靠近大坝侧设置墙趾9,兼做面板趾板作用,第二上墙7的墙趾9作为大坝面板趾板,对于面板坝与溢洪道接头部位结构的面板布置结构适应性更强,且强度更高。第二上墙7内侧坡度1:0.25~0.3,保证堆石料10碾压密实,墙趾9与大坝趾板5平顺连接,墙趾9兼做大坝面板3的趾板。墙趾线8为趾板“X”线,“X”线为面板坝的面板底面延长面与趾板设计建基面的交线。第一上墙6的背部和第二上墙7之间具有空间,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之间具有的空间与防浪墙4形成合围区域,可回填石渣11。第一上墙6的背部和第二上墙7之间具有空间、第一上墙6的背部和第二上墙7的背水侧具有坡度,该空间和坡度,既大幅减少了工程量,又助于保证回填料碾压密实,提高墙趾9的强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兼顾趾板与导水墙功能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所述面板堆石坝设置有堆石体(10),大坝面板(3)、趾板(5)、防浪墙(4),溢洪道为侧堰溢洪道,其特征在于:在侧堰溢洪道与大坝连接处设置导墙,所述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导墙上部两侧包括两个上墙,两个上墙中的第一上墙(6)靠近溢洪道,第二上墙(7)靠近大坝,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下部共用一个基础底座(100),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在上游侧连为一体,导墙下游侧与大坝坝顶防浪墙(4)相接;第一上墙(6)为溢洪道的导水墙;第二上墙(7)设墙趾(9),墙趾(9)与大坝趾板(5)平顺连接,墙趾(9)也与大坝面板(3)连接,作为大坝与溢洪道接头部位的面板趾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顾趾板与导水墙功能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所述面板堆石坝设置有堆石体(10),大坝面板(3)、趾板(5)、防浪墙(4),溢洪道为侧堰溢洪道,其特征在于:在侧堰溢洪道与大坝连接处设置导墙,所述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导墙上部两侧包括两个上墙,两个上墙中的第一上墙(6)靠近溢洪道,第二上墙(7)靠近大坝,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下部共用一个基础底座(100),第一上墙(6)和第二上墙(7)在上游侧连为一体,导墙下游侧与大坝坝顶防浪墙(4)相接;第一上墙(6)为溢洪道的导水墙;第二上墙(7)设墙趾(9),墙趾(9)与大坝趾板(5)平顺连接,墙趾(9)也与大坝面板(3)连接,作为大坝与溢洪道接头部位的面板趾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趾板与导水墙功能的面板堆石坝与溢洪道导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墙(6)采用不规则圆弧形式,顶部宽度1~1.5m,临水侧竖直,背水侧坡度1:0.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晓刘志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