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角及防护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126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角及防护组合,所述护角用于套接于板件的边角处,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且互相垂直且相交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相交,所述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成具有第一开口和套接腔的类三角柱状空心壳体;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板件的尖角悬空,当板件在搬运或运输过程中受到重力冲击时,通过间隙空气缓冲,起到板件边角的有效防护。

Angle protec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a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ngle guard and a protection combination, which is used for sleeving at the edge corner of a plate, including a first top plate and a first bottom plate which are parallel and spaced, and a first side plate and a second side plate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op plate and the first bottom plate and are perpendicular and intersec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side plate intersects with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side plate. The first top plate, the first bottom plate,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second side plate are surrounded by a triangular cylindrical hollow shell with a first opening and a socket chamber, and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side plate convex outwardly to the outside of the socket chamber and form the first convex part, and the first convex part cooperates with the corner clearance of the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makes the sharp corners of the plate hang in the air. When the plate is impacted by gra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or transportation, the gap air buffer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edge corners of the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护角及防护组合
本技术涉及板件包装领域,特别是涉及护角及防护组合。
技术介绍
板件或家具在搬运和运输过程中易出现边缘或边角损坏的现象,使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传统的纸皮护角、木护角或泡沫护角及护边条等虽然对板件具有一定防护作用,但在外力冲击较大时,缓冲和防护作用有限,仍有可能损坏板件结构,防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护角及护边条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护角及防护组合。一种护角,用于套接于板件的边角处,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且互相垂直且相交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相交,所述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成具有第一开口和套接腔的类三角柱状空心壳体;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即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交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本技术方案的护角由于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交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从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交点处由原本的与板件边角相配合的直角变为向套接腔外部凸出的凸角部,由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从而所述凸角部内壁与板件的尖角之间存在一定空隙,使板件的尖角悬空,当板件在搬运或运输过程中受到重力冲击时,通过间隙空气缓冲,起到板件边角的有效防护。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的端部分别向所述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二凸部,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即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相交端的端部分别向所述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交处设有倒角结构。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防护组合,用于与板件配合,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角以及用于板件边缘配合的护边条。本技术方案的防护组合采用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角,并搭配护边条,不仅保护了板件的边角,也保护了板件的边缘,加强防护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护边条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顶板和第二底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顶板和第二底板的侧边,且连接所述第二顶板和第二底板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顶板、第二底板和第三侧板围成具有第二开口和套接槽的立体U型壳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板和第二底板上位于第二开口侧的侧部分别向远离所述套接槽的方向翘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板上面向所述套接槽的内壁设有用于对板件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筋,所述第二底板上面向所述套接槽的内壁设有用于对板件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筋,所述第一定位筋与所述第二定位筋对称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三侧板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板上面向所述套接槽的内壁设有用于紧固板件的第一紧固筋;和/或所述第二底板上面向所述套接槽的内壁设有用于紧固板件的第二紧固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筋设于所述第二开口侧和所述第一定位筋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紧固筋设于所述第二开口侧和所述第二定位筋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筋、第一定位筋均沿所述第二顶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和/或所述第二紧固筋、第二定位筋均沿所述第二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护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护角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护边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护边条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组合的使用状态图;图6为图5的爆炸结构示意图。100、护角;110、第一顶板;120、第一底板;130、第一侧板;140、第二侧板;150、第一开口;160、第一凸部;170、第二凸部;180、凸角部;181、倒角结构;200、板件;300、护边条;310、第二顶板;311、第一定位筋;312、第一紧固筋;320、第二底板;321、第二定位筋;322、第二紧固筋;330、第三侧板;340、第二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2结合图5、图6所示的一种护角100,用于套接于板件200的边角处,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板110和第一底板120,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顶板110和第一底板120且互相垂直且相交的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所述第一侧板1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140的第一端相交,所述第一顶板110、第一底板120、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围成具有第一开口150和套接腔的类三角柱状空心壳体;且所述第一侧板13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140的第一端,即所述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相交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160,所述第一凸部160与板件200的边角间隙配合。本实施方式的护角100为类三角柱状空心壳体,且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垂直相交,形成保护板件200尖角的一端,从而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口150为三角斜边所在侧。由于在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相交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160,从而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相交点处由原本的与板件200边角相配合的直角变为向套接腔外部凸出的凸角部180,由于所述第一凸部160与板件200的边角间隙配合,从而当护角100套接于板件200边角处时,所述凸角部180内壁与板件200的尖角之间存在一定空隙,使板件200的尖角悬空,当板件200在搬运或运输过程中受到重力冲击时,通过间隙空气缓冲,起到对板件200边角的有效防护。所述第一侧板13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侧板140的第二端的端部分别向所述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二凸部170,所述第一侧板130的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一侧板130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侧板140的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二侧板140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即所述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远离相交端的端部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二凸部170,所述第二凸部170与板件200的边角间隙配合。即本实施方式中护角100的三个角均向套接腔外部凸起,第二凸部170与第一凸部160均与板件200形成间隙配合,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通过间隙空气缓冲,共同对板件200边角进行有效防护,即既保护了板件200的尖角处,也保护了板件200上靠近尖角处的边缘部分。所述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的相交处设有倒角结构181。即在所述凸角部180的顶部设有倒角结构181;所述倒角结构181一方面防止所述护角100撞伤或擦伤搬运人员,另一方面平衡并缓冲了护角100在与其他物件碰撞时的冲击力,延长护角100寿命。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防护组合,用于与板件200配合,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角100以及用于与板件200边缘配合的护边条300。本实施方式的防护组合采用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角100,并搭配护边条300,不仅保护了板件200的边角,也保护了板件200的边缘,加强防护效果。所述护边条300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角,用于套接于板件的边角处,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且互相垂直且相交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相交,所述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成具有第一开口和套接腔的类三角柱状空心壳体;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角,用于套接于板件的边角处,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且互相垂直且相交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相交,所述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成具有第一开口和套接腔的类三角柱状空心壳体;且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分别向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的端部分别向所述套接腔外部外凸并形成第二凸部,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凸部与板件的边角间隙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交处设有倒角结构。4.一种防护组合,用于与板件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护角以及用于与板件边缘配合的护边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条包括互相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顶板和第二底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顶板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忠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