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0354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左侧竖板、中间竖板及右侧竖板均位于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左侧竖板的下端及右侧竖板的下端均固定于下端板上,中间竖板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的底部;第一翼缘、第三翼缘及第一波形腹板均位于中间竖板与左侧竖板之间,第一波形腹板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翼缘的底部、第三翼缘的上部、左侧竖板的侧面及中间竖板的侧面;第二翼缘、第四翼缘及第二波形腹板均位于中间竖板与右侧竖板之间,第二波形腹板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二翼缘的底部、第四翼缘的上部、中间竖板的侧面及右侧竖板的侧面,该阻尼器能够放置于剪力墙墙趾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
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抗震与减震领域,涉及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
技术介绍
目前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对于结构抗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地震地区。根据实际工程得知,剪力墙在震后框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剪力墙底部区域发生了严重破坏,有的建筑甚至出现剪力墙墙趾处混凝土被压碎、钢筋被压弯的情况,所以剪力墙的减震隔震的提出是有必要的。现在的做法通常是增强剪力墙的边缘约束构件,已加强抗震能力,然而现在的剪力墙增强抗震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最新研究不再向增强抗震能力为核心,而转向减震、隔震的方法来防止剪力墙的破坏。结构抗震已由抗倒塌设计逐步向可恢复功能设计转变,以期在震后将整个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实现可恢复功能结构的这几种方法中,目前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可更换结构,在结构中设置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在强震时使结构的损伤主要集中在可更换构件,不仅可以利用其有效耗散地震输入结构能量,而且有利于震后对受损的可更换构件快速更换,尽快恢复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现以开发的耗能构架种类繁多,但金属耗能阻尼器因为其性能稳定、价格低廉、可靠性高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今是使用的金属阻尼器大多属于剪切型阻尼器,而拉压型阻尼器少之又少。从剪力墙的震害特征可以看出,剪力墙墙趾处出现塑性区域的现象比较常见。因此,研制一种拉压型金属耗能阻尼器放置于剪力墙墙趾处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该阻尼器能够放置于剪力墙墙趾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包括左侧竖板、中间竖板、右侧竖板、上端板、下端板、第一翼缘、第二翼缘、第三翼缘、第四翼缘、第一波形腹板及第二波形腹板;左侧竖板、中间竖板及右侧竖板均位于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且左侧竖板、中间竖板及右侧竖板依次平行分布,左侧竖板的下端及右侧竖板的下端均固定于下端板上,中间竖板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的底部;第一翼缘、第三翼缘及第一波形腹板均位于中间竖板与左侧竖板之间,且第一翼缘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的侧面及左侧竖板的侧板相连接,第三翼缘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的侧板及左侧竖板的侧面相连接,第一波形腹板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翼缘的底部、第三翼缘的上部、左侧竖板的侧面及中间竖板的侧面;第二翼缘、第四翼缘及第二波形腹板均位于中间竖板与右侧竖板之间,且第二翼缘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的侧面及右侧竖板的侧板相连接,第四翼缘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的侧板及右侧竖板的侧面相连接,第二波形腹板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二翼缘的底部、第四翼缘的上部、中间竖板的侧面及右侧竖板的侧面。中间竖板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条。上端板及下端板上均设置有若干用于连接外部部件的螺栓孔。还包括若干加劲肋,其中,所有加劲肋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加劲肋中的各加劲肋设置于下端板与左侧竖板之间,第二组加劲肋中的各加劲肋设置于下端板与右侧竖板之间,第三组加劲肋中的各加劲肋设置于上端板与中间竖板之间。中间竖板的下端与下端板之间的间距为30-50cm。左侧竖板及右侧竖板与上端板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波形腹板的弯折角度及第二波形腹板的弯折角度均为135°。第一波形腹板与中间竖板、左侧竖板、第一翼缘及第三翼缘之间相焊接,第二波形腹板与中间竖板、右侧竖板、第二翼缘及第四翼缘之间相焊接,上端板与中间竖板之间相焊接,下端板与左侧竖板及右侧竖板之间相焊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在具体操作时,左侧竖板的下端及右侧竖板的下端均固定于下端板上,中间竖板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的底部,第一翼缘、第三翼缘及第一波形腹板均位于中间竖板与左侧竖板之间,第二翼缘、第四翼缘及第二波形腹板均位于中间竖板与右侧竖板之间,通过第一波形腹板、第二波形腹板、第一翼缘、第二翼缘、第三翼缘及第四翼缘的弯曲变形共同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降低外界拉伸压缩应力对剪力墙结构的破坏,相对于传统的软钢阻尼器,具有可来回滞回耗能的优点及良好的滞回曲线,吸收能量较大,抗震、减振效果更好,可以提高剪力墙结构的变形能力,从而有效保护墙脚免遭破坏,震后对墙脚内的阻尼器进行更换,大大提高了建筑物震后恢复使用的能力,经济性及实用性更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工程应用示意图。其中,1为上端板、2为中间竖板、31为第一翼缘、32为第二翼缘、33为第三翼缘、34为第四翼缘、4为左侧竖板、5为右侧竖板、61为第一波形腹板、62为第二波形腹板、7为下端板、8为加劲肋条、9为加劲肋、10为剪力墙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包括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右侧竖板5、上端板1、下端板7、第一翼缘31、第二翼缘32、第三翼缘33、第四翼缘34、第一波形腹板61及第二波形腹板62;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及右侧竖板5均位于上端板1与下端板7之间,且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及右侧竖板5依次平行分布,左侧竖板4的下端及右侧竖板5的下端均固定于下端板7上,中间竖板2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1的底部;第一翼缘31、第三翼缘33及第一波形腹板61均位于中间竖板2与左侧竖板4之间,且第一翼缘31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左侧竖板4的侧板相连接,第三翼缘33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板及左侧竖板4的侧面相连接,第一波形腹板61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翼缘31的底部、第三翼缘33的上部、左侧竖板4的侧面及中间竖板2的侧面;第二翼缘32、第四翼缘34及第二波形腹板62均位于中间竖板2与右侧竖板5之间,且第二翼缘32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右侧竖板5的侧板相连接,第四翼缘34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板及右侧竖板5的侧面相连接,第二波形腹板62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二翼缘32的底部、第四翼缘34的上部、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右侧竖板5的侧面,其中,上端板1及下端板7上均设置有若干用于连接外部部件的螺栓孔。中间竖板2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条8;本技术还包括若干加劲肋9,其中,所有加劲肋9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加劲肋中的各加劲肋9设置于下端板7与左侧竖板4之间,第二组加劲肋中的各加劲肋9设置于下端板7与右侧竖板5之间,第三组加劲肋中的各加劲肋9设置于上端板1与中间竖板2之间。中间竖板2的下端与下端板7之间的间距为30-50cm;左侧竖板4及右侧竖板5与上端板1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波形腹板61的弯折角度及第二波形腹板62的弯折角度均为135°;第一波形腹板61及第二波形腹板62均采用屈服强度为80MPa~220Mpa的软钢制作而成;上端板1、下端板7、中间竖板2、右侧竖板5及左侧竖板4均采用屈服强度为235MPa的钢制作而成。第一波形腹板61与中间竖板2、左侧竖板4、第一翼缘31及第三翼缘33之间相焊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右侧竖板(5)、上端板(1)、下端板(7)、第一翼缘(31)、第二翼缘(32)、第三翼缘(33)、第四翼缘(34)、第一波形腹板(61)及第二波形腹板(62);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及右侧竖板(5)均位于上端板(1)与下端板(7)之间,且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及右侧竖板(5)依次平行分布,左侧竖板(4)的下端及右侧竖板(5)的下端均固定于下端板(7)上,中间竖板(2)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1)的底部;第一翼缘(31)、第三翼缘(33)及第一波形腹板(61)均位于中间竖板(2)与左侧竖板(4)之间,且第一翼缘(31)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左侧竖板(4)的侧板相连接,第三翼缘(33)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板及左侧竖板(4)的侧面相连接,第一波形腹板(61)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翼缘(31)的底部、第三翼缘(33)的上部、左侧竖板(4)的侧面及中间竖板(2)的侧面;第二翼缘(32)、第四翼缘(34)及第二波形腹板(62)均位于中间竖板(2)与右侧竖板(5)之间,且第二翼缘(32)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右侧竖板(5)的侧板相连接,第四翼缘(34)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板及右侧竖板(5)的侧面相连接,第二波形腹板(62)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二翼缘(32)的底部、第四翼缘(34)的上部、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右侧竖板(5)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更换的轴向拉压型软钢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右侧竖板(5)、上端板(1)、下端板(7)、第一翼缘(31)、第二翼缘(32)、第三翼缘(33)、第四翼缘(34)、第一波形腹板(61)及第二波形腹板(62);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及右侧竖板(5)均位于上端板(1)与下端板(7)之间,且左侧竖板(4)、中间竖板(2)及右侧竖板(5)依次平行分布,左侧竖板(4)的下端及右侧竖板(5)的下端均固定于下端板(7)上,中间竖板(2)的上端固定于上端板(1)的底部;第一翼缘(31)、第三翼缘(33)及第一波形腹板(61)均位于中间竖板(2)与左侧竖板(4)之间,且第一翼缘(31)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左侧竖板(4)的侧板相连接,第三翼缘(33)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板及左侧竖板(4)的侧面相连接,第一波形腹板(61)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翼缘(31)的底部、第三翼缘(33)的上部、左侧竖板(4)的侧面及中间竖板(2)的侧面;第二翼缘(32)、第四翼缘(34)及第二波形腹板(62)均位于中间竖板(2)与右侧竖板(5)之间,且第二翼缘(32)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右侧竖板(5)的侧板相连接,第四翼缘(34)的两端分别与中间竖板(2)的侧板及右侧竖板(5)的侧面相连接,第二波形腹板(62)的上端、下端、左端及右端分别固定于第二翼缘(32)的底部、第四翼缘(34)的上部、中间竖板(2)的侧面及右侧竖板(5)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更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威梁宇建徐金兰黄元昭宋江良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