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疲劳振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9004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轴承疲劳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通过右插齿与左插齿上的两柔性垫片相互交叉的十字尺间连接,通过柔性垫片间的变形补偿位移实现左插齿和右插齿的柔性插接,满足旋转密封机构与驱动部分之间的振动位移补偿,使得驱动部分不承受振动,动力载荷直接作通过左插齿和右插齿传递给试验轴承上,实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密封机构之间动力传动,可在动力部分输出稳定动力的情况下测试试验轴承的疲劳寿命,提高测试的可靠性,柔性垫片可提高右插齿与左插齿的使用寿命,对提高工作状态下试验轴承的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疲劳振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疲劳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
技术介绍
在一般的振动试验中,试验样品是随振动台的运动部分随动的,且对于一个系统件的功能测试中,内部功能件也在样品内工作,这一般存在于小量级的振动试验中(如车载空调等),在大量级的振动实验中的驱动部分并不能承受振动,需求一种在振动试验中的振动部分与静止部分作出柔性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驱动部分不承受振动,测试试验轴承疲劳寿命结果可靠的轴承疲劳振动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包括驱动机构、柔性补偿机构以及旋转密封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振动装置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密封机构通过柔性补偿机构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机构包括左插齿和右插齿,所述右插齿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右插齿转动,所述右插齿与左插齿插接,所述左插齿和右插齿上均设置有柔性垫片,两柔性垫片呈相互交叉的十字尺间连接,通过柔性垫片间的变形补偿位移实现左插齿和右插齿的柔性插接。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编码器、PLC显示屏、带座轴承与联轴器,所述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所述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穿设在所述带座轴承上,所述电机、PLC显示屏均与所述编码器电连接,所述编码器可实现电机进行无极变速。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转速为50-3000r/min。优选的,所述柔性垫片的变形补偿位移为±20mm。优选的,所述柔性垫片的变形补偿位移为±15.6mm。优选的,所述旋转密封机构包括多个内设置试验轴承的试验头部件、连接轴以及连接板,所述试验头部件设置在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支撑轴承座,所述试验头部件与支撑轴承座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上。优选的,所述试验头部件包括外侧油封端盖、轴承座端盖、轴承基座、内侧油封端盖、内侧油封、试验轴承、轴承隔套、O型圈、锁紧螺母以及外侧油封,所述轴承基座设置有连接板上,所述连接轴穿设在轴承基座上,所述试验轴承套装在连接轴上,所述试验轴承通过锁紧螺母与连接轴紧固连接,所述外侧油封端盖、外侧油封、轴承座端盖、O型圈、轴承隔套、内侧油封、内侧油封端盖设置在轴承基座上。优选的,所述轴承基座上设置有注油口以及用于查看润滑油使用情况的油位观察窗,所述注油口设置在试验轴承的上方,所述油位观察窗设置在所述轴承基座前侧面。优选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功率放大器、振动台、传感器、控制仪,所述功率放大器、振动台以及传感器均与控制仪电连接,实现振动机构的闭环控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右插齿与左插齿上的两柔性垫片相互交叉的十字尺间连接,通过柔性垫片间的变形补偿位移实现左插齿和右插齿的柔性插接,满足旋转密封机构与驱动部分之间的振动位移补偿,使得驱动部分不承受振动,动力载荷直接作通过左插齿和右插齿传递给试验轴承上,实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密封机构之间动力传动,可在动力部分输出稳定动力的情况下测试试验轴承的疲劳寿命,提高测试的可靠性,柔性垫片可提高右插齿与左插齿的使用寿命,对提高工作状态下试验轴承的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外侧油封端盖;2、轴承座端盖;3、轴承基座;30、油位观察窗;4、注油口;5、内侧油封端盖;6、内侧油封;7、试验轴承;8、轴承隔套;9、O型圈;10、锁紧螺母;11、外侧油封;12、支撑轴承座;13、连接轴;14、左插齿;15、带座轴承;16、联轴器;17、PLC显示屏;18、电机;19、电机座;20、连接板;21、振动台;22、右插齿;23、柔性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所示,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包括驱动机构、柔性补偿机构以及旋转密封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振动装置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密封机构通过柔性补偿机构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机构包括左插齿14和右插齿22,所述右插齿22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右插齿22转动,所述右插齿22与左插齿14插接,所述左插齿14和右插齿22上均设置有柔性垫片23,两柔性垫片23呈相互交叉的十字尺间连接,通过柔性垫片23间的变形补偿位移实现左插齿14和右插齿22的柔性插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8、编码器、PLC显示屏17、带座轴承15与联轴器16,所述电机18设置在电机座19上,所述电机18通过联轴器16与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穿设在所述带座轴承15上,所述电机18、PLC显示屏17均与所述编码器电连接,通过编码器实现在电机18的转速范围内进行无极变速,满足轴承在不同试验时间内的转速要求。PLC显示屏17与控制仪电连接,其可显示电机18转速,试验轴承7温度、振动值、转速、累计试验时间、振动时域和频域图形,直观明了,温度值或振动值越界自动停机,节约人力,可大幅度缩短试验周期、节约试验费用。所述电机18为伺服电机18,所述伺服电机18的转速为50-3000r/min。所述柔性垫片23的变形补偿位移为±20mm。所述柔性垫片23的变形补偿位移为±15.6mm。所述旋转密封机构包括多个内设置试验轴承7的试验头部件、连接轴13以及连接板20,所述试验头部件设置在连接板20上,所述连接板20上设置有支撑轴承座12,所述试验头部件与支撑轴承座12设置在所述连接轴13上。所述试验头部件包括外侧油封11端盖1、轴承座端盖2、轴承基座3、内侧油封6端盖5、内侧油封6、试验轴承7、轴承隔套8、O型圈9、锁紧螺母10以及外侧油封11,所述轴承基座3设置有连接板20上,所述连接轴13穿设在轴承基座3上,所述试验轴承7套装在连接轴13上,所述试验轴承7通过锁紧螺母10与连接轴13紧固连接,所述外侧油封11端盖1、外侧油封11、轴承座端盖2、O型圈9、轴承隔套8、内侧油封6、内侧油封6端盖5设置在轴承基座3上。所述轴承基座3上设置有注油口4以及用于查看润滑油使用情况的油位观察窗30,所述注油口4设置在试验轴承7的上方,所述油位观察窗30设置在所述轴承基座3前侧面。传统的低转速圆锥滚子轴承也基本采用脂润滑的方式,本专利技术针对的的重载轴承(高速圆锥滚子轴承)采用了液态油润滑方式,连接轴13、轴承基座3、端盖之间形成一个包围试验轴承7的密闭空间,灌注润滑油后让试验轴承7时刻处于一个油浴状态。端盖与轴承基座3间的密封使用了O形圈的方式,连接轴13与轴承基座3、轴承端盖的密封选用内侧油封6和外侧油封11,所述内侧油封6和外侧油封11为高速油封。所述振动机构包括功率放大器、振动台21、传感器、控制仪,所述功率放大器、振动台21以及传感器均与控制仪电连接,实现振动机构的闭环控制。装配过程:1.将连接板2020与振动台21连接;2.将多个轴承基座3(本实施例采用两个轴承基座3)设置在连接板20上;3.内侧油封6、内侧油封6端盖5套入连接轴13的大径处并整体装入轴承基座3内;4.装入试验轴承7、锁紧螺母10、轴承隔套8,调节好位置后各配合件之间预紧5.从连接轴13两侧套入O型圈9后安装轴承端盖并预紧6.从连接轴13两侧装入外侧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柔性补偿机构以及旋转密封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振动装置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密封机构通过柔性补偿机构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机构包括左插齿和右插齿,所述右插齿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右插齿转动,所述右插齿与左插齿插接,所述左插齿和右插齿上均设置有柔性垫片,两柔性垫片呈相互交叉的十字尺间连接,通过柔性垫片间的变形补偿位移实现左插齿和右插齿的柔性插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柔性补偿机构以及旋转密封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振动装置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密封机构通过柔性补偿机构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机构包括左插齿和右插齿,所述右插齿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带动右插齿转动,所述右插齿与左插齿插接,所述左插齿和右插齿上均设置有柔性垫片,两柔性垫片呈相互交叉的十字尺间连接,通过柔性垫片间的变形补偿位移实现左插齿和右插齿的柔性插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编码器、PLC显示屏、带座轴承与联轴器,所述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所述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穿设在所述带座轴承上,所述电机、PLC显示屏均与所述编码器电连接,所述编码器可实现电机进行无极变速。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转速为50-3000r/mi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垫片的变形补偿位移为±20m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疲劳振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垫片的变形补偿位移为±15.6mm。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海成刘绪永朱冬芹赵伟周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长菱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