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9830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中置悬挂式地铁车厢双向座椅是沿地铁列车车厢中轴线设置座椅,可将运行高峰期间车厢内拥挤的人群沿中轴线分开,避免地铁列车运行高峰期间人群过密、过于集中而可能发生的意外。车厢内除设置悬挂式双向座椅外,在其余的空间设置更多、更适用的扶手,如车厢顶部悬挂拉手、车厢侧面设置高位扶手和中位扶手,以确保不同身高人群的安全需求,使地铁车厢内的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
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具(地铁、空铁)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具---地铁(空铁)车厢内的座椅是按紧靠车窗两侧联排安装设置,这样的布局虽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实施。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是乘客侧向列车行驶方向乘坐,其舒适度较差;其次是随着地铁列车的启动和到站刹车停止的过程,左右相邻乘客会产生相互移动拥挤的现象;第三是这样的设计除座位本身占据一定的车厢面积外,乘客坐上去后其下肢会向车厢内再延伸一定的空间并占据相应的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使地铁(空铁)车厢内的座椅正面始终与列车运行方向保持一致,且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好车厢内有限的空间,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让更多的乘客有一个容纳身体的站位空间。一种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在车厢两个自动门之间沿车厢中轴线设置若干组立柱(2),每组立柱(2)上悬挂座椅(1),座椅(1)的座位面上方设置软性靠背(3),车厢两侧沿车厢壁设置中位扶手(52)和高位扶手(51)。进一步的,所述的每一组立柱(2)沿车厢方向每排3根,设置6排;每排立柱(2)之间相距450mm,立柱(2)前后间距为600mm。进一步的,所述每组立柱(2)上座位的悬挂面积为300×900mm2,由每排的3根立柱(2)分隔成双人座位,座位面的下方设置脚踏(4),脚踏(4)距离车厢底部150mm。进一步的,所述中位扶手(52)和高位扶手(51)设置于车厢车窗的上下边缘,所述中位扶手(52)和高位扶手(51)用均为直径45mm的不锈钢管,由3个基座固定住在车厢壁上,基座高度10-15cm,所述高位扶手和低位扶手穿过所述基座,并预留与车厢壁5-10cm的间隙,保证乘客能够握住扶手。进一步的,所述车厢的车厢壁和中置座椅(1)之间的车厢顶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拉手。进一步的,所述软性靠背(3)为帆布类材料,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每排相邻的两个立柱(2)之间,长度长于每排两个相邻立柱(2)之间的距离,立柱(2)的其余部分可作为站立乘客的扶手使用。进一步的,所述软性靠背(3)软性靠背(3)留有一定的弧度,乘客沿列车行驶方向乘坐时软性靠背(3)自然向后移动,从而实现双向座位选择功能。区别于现有技术,该项目设计简捷、能耗降低、绿色环保,实现了地铁乘客按列车行驶方向双向选择座椅(1)的功能,在更大程度上节省了地铁车厢内的占用面积,充分利用了车内有限的空间,使更多上、下班高峰期间乘坐地铁的乘客有安全感,有效的缓解上、下班高峰期给乘客带来的不便和一些可能发生不必要的意外。除“实现乘客按列车行驶方向选择座位的功能、节省车厢内的占用面积”外,乘客沿空铁行驶方向靠车窗而坐,更有利于观赏沿途的城市风景,对提升城市的旅游名片、凸显空铁的旅游观光功能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车厢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座椅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扶手设置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列车实施例列车向左行驶时乘客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座椅设置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出一种悬挂式双向座椅(1)城市地铁车厢,在车厢两个自动门之间沿车厢中轴线设置若干组立柱(2),每组立柱(2)上悬挂座椅(1),座椅(1)的座位面上方设置软性靠背(3),车厢两侧沿车厢壁设置中位扶手(52)和高位扶手(51),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在车厢每两个自动门之间沿中轴线设置6组,每排3根共18根立柱(2),每组(三根立柱(2)间两两)相距450mm,每排立柱(2)间距600mm,在每组立柱(2)上(距底部650mm)悬挂面积是300×900mm2双人座位,由每排的3跟立柱(2)间隔。由于座位凳面较常规提升30%的高度(约650mm左右),使乘客处于半坐状态,以便节省座位和乘客的有效占用面积。每组立柱(2)距离车厢底部150mm处设置脚踏(4),以方便身体矮小者使用。每组立柱(2)之间座位面上方设置软性靠背(3)(帆布类材质、高400mm、宽530mm),由于立柱(2)之间软性靠背(3)留有一定的弧度,乘客沿列车行驶方向乘坐时软性靠背(3)自然向后移动,从而实现双向座位选择功能,立柱(2)的其余部分可作为站立乘客的扶手使用。每组双向座位两端的座椅(1)的高度按常规设置为450~500mm,该处座位正好位于自动门侧边中轴线上,以方便特殊乘客的安全乘坐需求。在车厢侧壁和中置座椅(1)之间的车厢顶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拉手,在车厢壁车窗上下边缘设置两根水平扶手,如图3所示,其中:高位扶手(51):用=45mm的不锈钢管、长3000mm、距离车厢地面高1700mm(即车窗的上边缘),由三个基座固定在车厢壁上。中位扶手(52):用=45mm的不锈钢管、长3000mm、距离车厢地面高850mm(即车窗的下边缘),由三个基座固定在车厢壁上。列车行驶时,如图4所示:当乘客坐在座位上时其下肢放置于靠背下方,脚掌置于前一座位后下方的车厢地面上,所有在座位上的乘客都基本局限在座位所设置的范围内,节省了地铁车厢内有限的面积。这样设置的地铁车厢双向座椅(1),使人体坐上去更像是坐靠,目的是减小人和坐椅的占用面积。除此之外,中置悬挂式地铁车厢双向座椅(1)整个结构体系中,除立柱(2)与车厢顶部和车厢地面连接外,座椅(1)处于悬空状态,车厢地面基本无其它障碍,腾出大量车厢地面空间供站立乘客使用,也为车厢地面保洁提供便利条件。在本设计的基础上,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如图5所示,在地铁车厢每两个自动门之间沿两侧(车窗)设置6个双向座椅(1),每两个双向座椅(1)的立柱(2)之间间隔约500mm,双向座椅(1)一端固定在车厢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直立的立柱(2)上,每一个双向座椅(1)坐由座位面,用不锈钢类材质,长450×宽250mm。该立柱(2)同时也可作为站立乘客的扶手,将列车中轴线的位置空出,车厢中轴线位置的顶部设置车顶扶手,地铁车厢内有座位立柱(2)扶手、中央立柱(2)扶手、车顶拉手,提高了站立乘客的安全系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在车厢两个自动门之间沿车厢中轴线设置若干组立柱(2),每组立柱(2)上悬挂座椅(1),座椅(1)的座位面上方设置软性靠背(3),车厢两侧沿车厢壁设置中位扶手(52)和高位扶手(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置悬挂式座椅城市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在车厢两个自动门之间沿车厢中轴线设置若干组立柱(2),每组立柱(2)上悬挂座椅(1),座椅(1)的座位面上方设置软性靠背(3),车厢两侧沿车厢壁设置中位扶手(52)和高位扶手(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组立柱(2)沿车厢方向每排3根,设置6排;每排立柱(2)之间相距450mm,立柱(2)前后间距为6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立柱(2)上座位的悬挂面积为300×900mm2,由每排的3根立柱(2)分隔成双人座位,座位面的下方设置脚踏(4),脚踏(4)距离车厢底部15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设置包括高位座椅(12)和低位座椅(11),提供给不同身高的乘客使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厢,其特征在于:每组双向座位两端的座椅(1)的高度按常规设置为450~50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崇江苏重来刘佳陈攀马永玲宁欣逸周王靖车睿豪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