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9716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置于斜顶杆顶的通孔内,包括延时针、延时顶块、延时顶块压块和复位弹簧;延时顶块为“┙型”,其横支前端和斜顶杆顶一起顶住注塑件的倒扣位;复位弹簧前端连接斜顶,其后端连接延时顶块的竖支前端;延时针前端镶嵌在延时顶块后端的凹槽中,其后端顶住斜顶过孔的内壁,且该内壁包括上下相连的回位斜面和延时直身面;延时顶块压块前端压住延时顶块后端,其顶端固定在斜顶上,其底端镶嵌在延时针顶端。当延时针沿延时直身面运动时,斜顶与延时顶块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斜顶脱离注塑件;当延时针沿回位斜面运动时,延时顶块脱离注塑件,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弹至原始位置,保障了产品顺利地从斜顶上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主要应用于产品有倒扣要出斜顶结构,且产品在斜顶的包紧力较大的情况,属于精密模具

技术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客户研发了一种特殊结构的注塑件,注塑生产时,该产品倒扣位通过模具斜顶顶出。由于斜顶上包裹的产品料位很多包,包紧力很大,并且当斜顶顶出后,斜顶内无任何顶出机构,产品仍粘在斜顶上没有脱离,因此不能利用机械手实现自动取件,必须使用手动朝倒扣出模方向拍打,才能手工取出产品。因此,针对上述类型产品,现有的模具斜顶具有如下几点弊端:1、成本浪费:由于产品顶出后仍粘在斜顶上,需要增加白夜班共两个人手用于取件,且取件所需力度大,员工易产生疲劳及厌恶感,每个浪费人力成工10000元。2、生产效率低:由于取件方式为人工取件,取件时间长,浪费整个周期时的25-30%。3、产品良品率低时浪费原料成本:产品须要使用人手朝着倒扣出模方向拍打后取出,不仅易使产品产生表面刮伤,不良率达15%。并且每月浪费原料费用高达30000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以实现斜顶顶出倒扣时,产品能顺利安全地从斜顶上脱离,继而实现机械手全自动取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置于斜顶杆顶的通孔内,包括延时针、延时顶块、延时顶块压块和复位弹簧;所述的延时顶块为“┙型”,其横支前端和斜顶杆顶一起顶住注塑件的倒扣位;所述的复位弹簧前端连接斜顶,其后端连接延时顶块的竖支前端;所述的延时针前端镶嵌在延时顶块后端的凹槽中,其后端顶住斜顶过孔的内壁,且该内壁包括上下相连的回位斜面和延时直身面;所述的延时顶块压块前端压住延时顶块后端,其顶端固定在斜顶上,其底端镶嵌在延时针顶端;当延时针沿延时直身面运动时,斜顶与延时顶块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斜顶脱离注塑件;当延时针沿回位斜面运动时,延时顶块脱离注塑件,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弹至原始位置。进一步,所述的延时针突出斜顶的长度与复位弹簧的压缩长度相等。进一步,所述的复位弹簧的压缩比为弹簧总长度的三分之一。进一步,所述的延时顶块压块顶端通过销钉固定在斜顶杆顶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斜顶顶出初始,首先延时针沿延时直身面运动,延时顶块延时不动一段时间,斜顶与延时顶块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接着斜顶脱离注塑件,延时顶块继续顶住注塑件,使注塑件产品出模不粘斜顶;当延时针离开延时直身面、继而沿回位斜面运动时,延时顶块的延时动作终止,并脱离注塑件,最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弹至原始位置。不仅保障了产品能顺利安全地从斜顶上脱离,而且避免了产品粘斜顶的情况。综上,本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有倒扣、要出斜顶结构,且产品在斜顶的包紧力较大的情况。通过在模具的斜顶内增加延时顶块的顶出机构,实现在斜顶顶出时,通过延时顶块将产品顶住、顶离斜顶,这样一来,产品在顶出完成后已经与斜顶完全分离,接着可使用机械手全自动取件,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降低了不良率,节省了人力成本。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使用成本:使用的过程中,无需增加使用及操作成本。2、维护成本:每两周一次,在斜顶内方顶块滑动部分打润滑油即可,维护成本极低。3、成本优势:可减少日夜班共两个人手取件,用机械手自动化取件,每月可节省人力成本10000元。产品的良率提升15%,节省大量的废产品原料费用,每月能节省原料费用30000元。4、效率优势:模具的生产效率提升30%,每月能正常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比原先的模具方案多出30%。每月可多创造产品利润42000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适用产品的一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适用产品的又一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与产品配合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与产品配合的主视图;图5为图4中A-A面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应用在模具中的整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使用时的起始状态图;图8为本技术使用时的延时动作终止图;图9为本技术使用时的回位动作终止图;图10为本技术使用时的产品完全顶出图;图中:1、斜顶,2、延时针,3、延时顶块,4、回位斜面,5、延时顶块压块,6、复位弹簧,7、延时直身面,8、后模仁,9、注塑件,10、销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3-7所示,本技术包括延时针2、延时顶块3、延时顶块压块5和复位弹簧6;所述的延时顶块3为“┙型”,其横支前端和斜顶1杆顶一起顶住注塑件9的倒扣位;所述的复位弹簧6前端连接斜顶,其后端连接延时顶块3的竖支前端;所述的延时针2前端镶嵌在延时顶块3后端的凹槽中,其后端顶住斜顶过孔的内壁,且该内壁包括上下相连的回位斜面4和延时直身面7;所述的延时顶块压块5前端压住延时顶块3后端,其底端镶嵌在延时针2顶端,其顶端连接斜顶1杆顶。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的延时顶块压块5顶端通过销钉10固定在斜顶1杆顶上。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的延时针2突出斜顶1的长度与复位弹簧6的压缩长度相等。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的复位弹簧6的压缩比为弹簧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如图3-5所示,在斜顶1杆顶上开设通孔放置本技术,再将斜顶结构放置在注塑模具中,模具使用时的整体结构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A、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起始状态中,延时顶块3前端和斜顶1共同顶住注塑件9的倒扣位,且延时顶针2的后端顶住延时直身面7。B、如图8所示,斜顶1顶出初始,延时针2沿着延时直身面7向上移动。此时,延时顶块3延时不动一段时间,位于斜顶1与延时顶块3之间的复位弹簧6受到挤压,斜顶1与延时顶块3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这样的不同步运动,相对注塑件9而言形成一个顶出力,保障了注塑件9能顺利安全地从斜顶上脱离。之后斜顶1慢慢脱离注塑件9的倒扣位,仅由延时顶块3前端顶住注塑件9的倒扣位,从而使注塑件9顺利出模而不粘斜顶1。C、如图9所示,当延时针2向上移动离开延时直身面7进入回位斜面4时,延时顶块3的延时动作终止,在复位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延时顶块3回弹至原始位置,即与斜顶1保持同步的初始位置。D、如图10所示,在顶出完成后,注塑件9与斜顶1已完全分离,接着可使用机械手全自动取件。E、顶出及取件结束后,斜顶1回位,此时延时针2经过回位斜面4回到延时直身面7,回位斜面4能保证延时针2在斜顶1回位过程中不会铲伤钢料。之后重复下一次注塑循环。综上,本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有倒扣、要出的斜顶结构,且产品在斜顶的包紧力较大的情况。使用此技术方案能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以及节省取件的人力成本。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置于斜顶杆顶的通孔内,包括延时针、延时顶块、延时顶块压块和复位弹簧;所述的延时顶块为“┙型”,其横支前端和斜顶杆顶一起顶住注塑件的倒扣位;所述的复位弹簧前端连接斜顶,其后端连接延时顶块的竖支前端;所述的延时针前端镶嵌在延时顶块后端的凹槽中,其后端顶住斜顶过孔的内壁,且该内壁包括上下相连的回位斜面和延时直身面;所述的延时顶块压块前端压住延时顶块后端,其顶端固定在斜顶上,其底端镶嵌在延时针顶端;当延时针沿延时直身面运动时,斜顶与延时顶块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斜顶脱离注塑件;当延时针沿回位斜面运动时,延时顶块脱离注塑件,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弹至原始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斜顶内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置于斜顶杆顶的通孔内,包括延时针、延时顶块、延时顶块压块和复位弹簧;所述的延时顶块为“┙型”,其横支前端和斜顶杆顶一起顶住注塑件的倒扣位;所述的复位弹簧前端连接斜顶,其后端连接延时顶块的竖支前端;所述的延时针前端镶嵌在延时顶块后端的凹槽中,其后端顶住斜顶过孔的内壁,且该内壁包括上下相连的回位斜面和延时直身面;所述的延时顶块压块前端压住延时顶块后端,其顶端固定在斜顶上,其底端镶嵌在延时针顶端;当延时针沿延时直身面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林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东创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