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9121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4:13
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透水的井管部分和滤水管部分;所述滤水管部分的上部连接不透水的井管部分,滤水管部分的内部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连通;所述滤水管部分的管壁带有滤水夹层,所述滤水夹层与进水管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安装抽水设备,回扬过程通过向井内打水,避免了回灌井周边水位下降,操作简单,对环境影响较小,且效果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为了减小基坑降水过程对周边环境影响所采取的回灌技术,尤其是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中回灌井采用自上而下直径相同的井管和滤水管,井壁与孔壁间隙一般在150mm左右。此外原有回灌井为了实施回扬往往需要在井中预先放置连接好的抽水设备,需要回扬时则停止回灌启动抽水设备进行抽水,从而起到回扬的作用。使用现有技术,存在着如下缺陷:a.井壁与孔壁间隙较小,回填止水效果不容易控制,因井壁回填止水效果较差,在采取加压回灌过程产生井壁涌水导致回灌失效;b.采用抽水设备进行回扬,会进一步导致回灌井周边水位下降,控制不当对周边环境进一步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缩小上部井管直径,加大井壁与孔壁间的空隙,在方便回填止水材料的同时确保止水效果满足一定加压回灌压力的要求;而且,通过回灌井结构的改变,去掉回扬抽水设备,在不抽水的前提下实现回灌井的回扬需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透水的井管部分和滤水管部分;所述滤水管部分的上部连接不透水的井管部分,滤水管部分的内部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连通;所述滤水管部分的管壁带有滤水夹层,所述滤水夹层与进水管连通;所述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直径小于滤水管部分的直径。所述滤水管部分为双层结构,所述滤水夹层位于滤水管部分的内层滤水管和外层滤水管之间。所述滤水夹层与若干均匀分布的进水管连通,若干进水管顶端汇合至一根主水管,主水管上设置阀门。所述内层滤水管采用缠丝滤水管,所述外层滤水管采用桥式滤水管。所述主水管设置在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内部或者设置在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外侧,并延伸出地面。所述滤水管部分外侧回填滤料,不透水的井管部分外侧回填止水材料。所述不透水的井管部分设置阀门。所述滤水管部分的外壁与孔壁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本专利技术回灌井结构成井施工结束后,将主水管上的阀门和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阀门均打开,通过主水管向井内注水,在水流带动下成孔过程中的泥浆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开口排出,实现洗井的目的。洗井结束后,停止注水,关闭主水管上的阀门,打开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阀门,通过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开口向井内注水,地下水通过回灌井滤水管扩散至土层中,实现回灌的目的,同时在回灌压力过大情况下,可通过打开主水管上的阀门进行卸压。本专利技术的优越性: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以往在回灌井进行回扬时都需要对回灌井进行抽水,通过水流将附着在井壁上的悬浮物冲刷下来,并随抽水被带走,但抽水过程往往会导致井周边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土体产生压缩沉降,因此对于回扬抽水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操作复杂。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安装抽水设备,回扬过程通过向井内打水,避免了回灌井周边水位下降,操作简单,对环境影响较小,且效果可靠。本专利技术加大了上部不透水实管井壁与外侧孔壁间的孔隙,能够确保回填止水材料的可靠性,进而大大提升回灌井所能承受的回灌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涉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第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涉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涉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的滤水夹层及进水管分布示意图。其中,1为不透水的井管部分,2为滤水管部分,2-1为内层滤水管,2-2为外层滤水管,3为滤水夹层,4为进水管,5为主水管,6为滤料,7为止水材料。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和滤水管部分2;所述滤水管部分2的上部连接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滤水管部分2的内部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连通;所述滤水管部分2的管壁带有滤水夹层3,所述滤水夹层3与进水管4连通;所述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的直径小于滤水管部分2的直径。所述滤水管部分2为双层结构,所述滤水夹层3位于滤水管部分2的内层滤水管2-1和外层滤水管2-2之间。所述滤水夹层3与若干均匀分布的进水管4连通,若干进水管4顶端汇合至一根主水管5,主水管5上设置阀门B。所述内层滤水管2-1采用缠丝滤水管,所述外层滤水管2-2采用桥式滤水管。所述主水管5设置在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的内部(见图1),或者设置在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的外侧(见图2),并延伸出地面。所述滤水管部分2外侧回填滤料6,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外侧回填止水材料7。所述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设置阀门A。所述滤水管部分的外壁与孔壁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回灌井滤水管直径及孔径依据设计要求,滤水管上部连接的不透水的井管部分外径可以采取变直径的方法,通过缩小井管直径,增大井管外壁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可根据回灌量的大小选择上部井管的外径大小一般设置为50~100mm左右。在下部对应滤水管位置回填滤料完成后,上部对应井管位置回填止水材料,能保证回填到预定的深度且确保回填密实,保证止水效果。在深入了解回灌井井管堵塞的方式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回灌过程中,水中悬浮杂质会附着在滤水管内壁上,进而降低回灌井滤水管孔隙率,减小回灌量。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回灌井采用双层结构。其中对应滤水管位置采用材质相同的滤水管结构,并制作成双层,内外层之间间距控制在50mm左右。在井管内壁外侧90度位置设置4根进水管,管径20mm,管壁上开连续孔洞,4个进水管在滤水管顶端汇合至一根直径25mm主水管,主水管可设置在进水管的内部也可设置在进水管的外侧,并延伸出地面。在回灌过程中,一旦发现回灌井堵塞,回灌量减小,可对井壁管进行通水,通过水流对井壁进行反冲洗,将附着在井壁内的悬浮物冲洗掉,冲洗的同时将进水管打开,在冲洗水压力的作用下,水流携带悬浮物从进水管反向流出,通过水流冲洗,既实现了井壁冲洗,又避免了地下水的流失,不会产生由于地下水流失而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此回灌井结构反冲洗的时间相对自由,操作简单。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在回灌过程中水中杂质会逐渐附着在滤水管部分2内壁上,使回灌水量逐渐减小回灌压力逐渐增大,在达到预先设定控制标准后,停止通过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注水,将主水管5上的阀门B打开,通过主水管5向井内压水,在水流作用下,附着在井壁上的杂质被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1带出,从而达到反冲洗的作用,此过程不需要进行抽水,消除了因抽水水位下降引起的附加沉降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整个回灌过程可根据回灌情况进行定期的反冲洗,确保回灌的顺利进行。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透水的井管部分和滤水管部分;所述滤水管部分的上部连接不透水的井管部分,滤水管部分的内部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连通;所述滤水管部分的管壁带有滤水夹层,所述滤水夹层与进水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不透水的井管部分和滤水管部分;所述滤水管部分的上部连接不透水的井管部分,滤水管部分的内部与不透水的井管部分连通;所述滤水管部分的管壁带有滤水夹层,所述滤水夹层与进水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水的井管部分的直径小于滤水管部分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管部分为双层结构,所述滤水夹层位于滤水管部分的内层滤水管和外层滤水管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有滤水结构的回灌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夹层与若干均匀分布的进水管连通,若干进水管顶端汇合至一根主水管,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磊苏烨董万胜钟建文李罡马涛冯恒北王静汪海江宋一萍苏孝彬王淞陆旺靳军文张淑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