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811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和位于导管主体内的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近端引导管和远端引导管分别位于捕捉管两侧,三管相通;近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大于远端管口直径;近端引导管的远端管口与捕捉管一端连接,捕捉管的另一端连接远端引导管的近端管口;远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小于远端管口直径;导管主体侧壁上设有裂隙,裂隙与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临床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向导丝捕捉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管,具体地说是一种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逆向导丝捕捉导管。
技术介绍
冠心病是心脏的供血血管—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引起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种严重疾病。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开通血管恢复血流。但是,开通完全闭塞的血管非常困难,目前有正向开通及逆向开通两种技术。逆向开通技术是将导丝从一支冠状动脉送入,通过细小侧支循环血管进入狭窄远端,由远端向近端“逆向”穿过闭塞段进入正向导管内。进入正向导管后可采取正向微导管承接,将正向微导管送到病变远端后再交换为正向导丝,随后按照正常顺序扩张病变置入支架。如图1所示,传统逆向开通技术中的逆向导丝捕捉好像远程遥控穿针引线,操控长为190cm、直径约0.35mm的逆向导丝A穿过心脏交通支,通过完全闭塞病变部B后,术者操控逆向导丝沿箭头方向进入正向指引导管C后,在正向指引导管C内,通过球囊锚定技术固定逆向导丝A,然后操控内腔直径约0.45mm的正向微导管D沿逆向导丝A进入正向指引导管C内。最后,基于逆向导丝的正向轨道建立之后,开通CTO病变部位。此种操作非常困难,对医生技术要求非常高,且手术耗时长,手术效率低。如何简化逆向导丝捕捉过程,降低手术难度仍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可简化逆向导丝捕捉过程,降低手术难度的逆向导丝捕捉导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和位于导管主体内的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所述近端引导管和远端引导管分别位于所述捕捉管两侧,三管相通;所述近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大于远端管口直径;所述近端引导管的远端管口与所述捕捉管一端连接,所述捕捉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引导管的近端管口;所述远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小于远端管口直径;所述导管主体侧壁上设有裂隙,所述裂隙与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相通。其中较优地,所述捕捉管与所述导管主体同轴或所述捕捉管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导管主体轴线。其中较优地,所述捕捉管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导管主体轴线,并靠近所述裂隙一侧。其中较优地,所述近端引导管的长度为8~15mm。其中较优地,所述捕捉管的长度为8~15mm。其中较优地,所述远端引导管的长度为8~15mm。其中较优地,所述近端引导管的近端管口直径为1.5~1.8mm。其中较优地,所述捕捉管的直径为0.5~0.8mm。其中较优地,所述远端引导管的远端管口直径为1.5~1.8mm。其中较优地,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设有交换杆。本技术采用远端引导管,可以快速且容易地将逆向导丝导引到捕捉管内。利用近端引导管将正向微导管引导到捕捉管内,并利用捕捉管微小腔隙的设计,可以在捕捉管内快速完成逆向导丝穿入正向微导管内的操作。本技术通过有效缩小目标区域的方法,提高了逆向导丝进入正向微导管的成功率。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临床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部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四;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近端和远端与现有技术中其他导管近端和远端的定义一致。即,本技术所述的近端为操作者操作交换杆的一端;本技术所述的远端为接近病变的一端,也可以称为头端。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它包括导管主体1和位于导管主体1内的近端引导管2、捕捉管3和远端引导管4,近端引导管2和远端引导管4分别位于捕捉管3两侧,三管相通。近端引导管2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21直径大于远端管口22直径。近端引导管2的远端管口22与捕捉管3一端连接,捕捉管3为等直径管,捕捉管3的直径与远端管口22的直径相同,二者固定连接,为了使用过程中更顺滑,推荐采用一体连接方式。捕捉管3的另一端连接远端引导管4的近端管口41;近端管口41直径与捕捉管3直径相同,二者固定连接,为了使用过程中更顺滑,推荐采用一体连接方式。远端引导管4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41直径小于远端管口42直径;所述导管主体1侧壁上设有裂隙11,裂隙11与近端引导管2、捕捉管3和远端引导管4相通,可以在完成交换导丝后方便撤出捕捉导管。在本实施例中,捕捉管3的轴线平行于导管主体1轴线,并靠近裂隙11一侧,目的是更便于撤出捕捉导管。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以设计为与导管主体1同轴的结构。本实施例中,逆向导丝捕捉导管的总长30mm,其中近端引导管长度为10mm,捕捉管长度为10mm,远端引导管长度为10mm。近端引导管的近端管口直径为在1.5~1.8mm内均可,本实施例中推荐采用1.65mm。捕捉管3直径在0.5~0.8mm内均可,在本实施例中推荐采用0.77mm。远端引导管4的远端管口42直径在1.5~1.8mm内均可,推荐采用1.65mm。为了更便于对逆向导丝捕捉导管进行操作,导管主体1的近端端面上设有交换杆5。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采用医学上可接受的材质制成,推荐采用柔软且有支撑性的塑料材质。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的使用过程为:如图4所示,逆向导丝A沿箭头方向进入正向指引导管C。首先,沿正向导丝E推送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至正向指引导管远端,逆向导丝A沿箭头方向进入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的远端引导管4内,同时沿正向导丝E推送正向微导管D经由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的近端引导管2进入捕捉管3内与逆向导丝A汇合。如图5所示,在捕捉管3内利用较小的腔隙将逆向导丝A调整穿入正向微导管D内。然后,正向微导管D沿逆向导丝A通过完全闭塞病变部B至血管远端。如图6所示,撤出逆向导丝A,沿正向微导管D将正向导丝F沿箭头方向送至闭塞病变部B远端,撤出正向微导管D。如图7所示,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撤出正向指引导管C后,利用裂隙11将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与正向导丝F分离,沿正向导丝A进行后继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操作。本逆向导丝捕捉导管的撤出操作可以利用夹持交换杆5进行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和位于导管主体内的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所述近端引导管和远端引导管分别位于所述捕捉管两侧,三管相通;所述近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大于远端管口直径;所述近端引导管的远端管口与所述捕捉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捕捉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引导管的近端管口;所述远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小于远端管口直径;所述导管主体侧壁上设有裂隙,所述裂隙与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和位于导管主体内的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所述近端引导管和远端引导管分别位于所述捕捉管两侧,三管相通;所述近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大于远端管口直径;所述近端引导管的远端管口与所述捕捉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捕捉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引导管的近端管口;所述远端引导管为喇叭型,其近端管口直径小于远端管口直径;所述导管主体侧壁上设有裂隙,所述裂隙与近端引导管、捕捉管和远端引导管相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管与所述导管主体同轴或所述捕捉管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导管主体轴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向导丝捕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管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导管主体轴线,并靠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晓松李虹伟陈晖李东宝姚道阔赵慧强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