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雪娇专利>正文

双管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789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管输液器,包括瓶塞穿刺器、墨菲式滴管、输液软管、排气软管、三通管,三通管呈Y型,三通管的朝上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软管、排气管,在使用时三通管位于墨菲式滴管的下方,三通管的下端用于与药液过滤器连通,排气管的长度大于输液软管的长度,在使用时排气管的上端高于墨菲式滴管,输液软管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器,排气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器。本新型的输液器在原有的输液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排气的功能,省去了输液前排气泡的过程,节省医务人员的时间,也使得输液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管输液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耗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管输液器。
技术介绍
临床治疗中,通过静脉穿刺进行输血、输液或药物注射是最常见的方法,通常称为静脉输液。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发展一次性输液器,减少了清洗、消毒、磨针头等使用后处理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使用质量。图1所示为现有的常见的一种输液器,包括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墨菲式滴管、流量调节器、输液软管、药液过滤器、输液针。在给患者输液时,需要将滴管倒置,挤压滴管,使一定量的液体充满滴管后,顺置滴管,才能将大部分气泡排出。若操作不当,空气进入静脉血管,除了少量溶解在血液中外,大部分以气体的形式随血液流动,形成空气栓子;当它滞留于某个器官或组织不再流动就会导致空气栓塞,影响该器官或者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其功能发生异常,严重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输液前,需要将输液软管内的气泡尽可能排净,排气泡的过程繁琐耗时,而且也不一定能排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排出输液软管中的气泡的双管输液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双管输液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双管输液器,包括瓶塞穿刺器、墨菲式滴管、输液软管、排气软管、三通管,三通管呈Y型,三通管的朝上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软管、排气管,在使用时三通管位于墨菲式滴管的下方,三通管的下端用于与药液过滤器连通,排气管的长度大于输液软管的长度,在使用时排气管的上端不低于输液瓶上端,输液软管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器,排气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器。进一步地,所述双管输液器还包括药液过滤器、输液针,药液过滤器、输液针之间通过细软管连接,输液针上设有供手持的捏片,捏片上设有防滑纹。进一步地,所述双管输液器还包括药液过滤器、输液针,药液过滤器、输液针之间通过细软管连接,输液针上设有供手持的捏片,捏片上设有圆孔。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上部设有挂绳,挂绳一端设有挂钩,挂钩为塑料钩,瓶塞穿刺器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挂钩卡在环形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挂钩的钩口呈U型,钩口的底部为圆弧形,钩口外部为矩形,钩口底部的所在圆的直径大于钩口外部处的开口宽度。进一步地,所述挂绳的材质与排气管的材质相同。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液软管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管的朝上的两端的夹角为30°~6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输液器,增加了一个排气管,排气管与输液软管通过三通连接,形成Y型布置的结构。利用连通器原理,输液软管与排气管内的液面高度相等;由静流体压强原理可知,当输液软管内产生气泡时,气泡移动到三通管的交叉位置时,气泡会向排气管一侧移动,最终气泡由排气管排出。排气管的长度大于输液软管的长度,排气管上端的高度不低于输液瓶上端,就能保证药液不会从排气管上部溢出。输液软管上还设有流量调节器;本新型的输液器在原有的输液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排气的功能,省去了输液前排气泡的过程,节省医务人员的时间,也使得输液更加安全。附图说明图1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输液器;图2是本技术双管输液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因长度过长,采用断开式画法);图3是本技术双管输液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在排气管与输液软管交汇处的移动状态图;图4是本技术双管输液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挂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5中各标记对应的名称:1、瓶塞穿刺器,11、环形凹槽,2、输液软管,21、墨菲式滴管,22、第一流量调节器,3、三通管,4、药液过滤器,5、输液针,51、捏片,6、排气管,61、第二流量调节器,7、气泡,8、挂绳,9、挂钩,91、钩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双管输液器的实施例1:如图2-图3所示,包括瓶塞穿刺器1、墨菲式滴管21、输液软管2、排气软管、三通管3、药液过滤器4、输液针5。三通管3呈Y型,三通管3的朝上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软管2、排气管6,在使用时三通管3位于墨菲式滴管21的下方,三通管3的下端用于与药液过滤器4连通,药液过滤器4、输液针5之间通过细软管连接。药液过滤器4的结构原理为现有技术。输液针5上设有供手持的捏片51,捏片51上设有防滑纹。输液针5上套设有针套。药液过滤器4、输液针5之间通过细软管连接。排气管6的长度大于输液软管2的长度,在使用时排气管6的上端高于输液瓶上端,至少一样高。这里的输液瓶上端实际上是输液瓶的瓶底,因为输液瓶在使用时一般是倒置的。输液软管2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器22,排气管6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器61,流量调节器的结构及原理属于现有技术。排气管6上端设有塞帽,在使用时取下。瓶塞穿刺器1上设有进气结构,进气结构包括可翻盖的进气帽,进气帽内设有空气过滤网,进气帽打开盖后可进气,通过空气过滤网过滤后方进入输液瓶内。本实施例中的输液器,采用双管的结构,利用了连通器原理,输液软管2与排气管6内的液面高度相等。由静流体压强原理可知,当输液软管2内产生气泡7时,气泡7移动到三通管3的交叉位置时,气泡7会向排气管6一侧移动,最终气泡7被排出。为了气泡7更顺利排出,排气管6的直径大于输液软管2的直径,进一步地,三通管3的连接排气管6的一端直径也相对大些。三通管3的朝上的两端的夹角为45°,当然也可以是30°~60°;通过优化设计该角度,来增加交汇处的长度,该交汇处的长度大于一般情况下的气泡7的长度,使气泡顺利排出。本技术双管输液器的实施例2: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对实施例1进行优化设计,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如图4-图5所示:排气管6上部设有挂绳8,挂绳8一端设有挂钩9。挂钩9为塑料钩,瓶塞穿刺器1上设有环形凹槽,挂钩9卡在瓶塞穿刺器1的环形凹槽11内。挂钩9的钩口91呈U型,钩口91的底部为圆弧形,钩口外部为矩形,钩口底部的所在圆的直径大于钩口外部处的开口宽度。挂绳8的材质与排气管6的材质相同。在固定排气管6时,将挂钩扣在瓶塞穿刺器1上,稍用力挂钩的钩口因有一定塑性而胀开,扣上后,不会自行掉落。本技术双管输液器的实施例3:对实施例2进一步优化,可将排气管6上方的一段设置成硬质塑料的,这样头部不易弯曲下坠,保证排气管6内的液面高度。本技术双管输液器的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输液针5上设有供手持的捏片51,捏片51上设有圆孔,便于手持,防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管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瓶塞穿刺器、墨菲式滴管、输液软管、排气软管、三通管,三通管呈Y型,三通管的朝上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软管、排气管,在使用时三通管位于墨菲式滴管的下方,三通管的下端用于与药液过滤器连通,排气管的长度大于输液软管的长度,在使用时排气管的上端不低于输液瓶上端,输液软管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器,排气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器。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管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瓶塞穿刺器、墨菲式滴管、输液软管、排气软管、三通管,三通管呈Y型,三通管的朝上的两端分别连接输液软管、排气管,在使用时三通管位于墨菲式滴管的下方,三通管的下端用于与药液过滤器连通,排气管的长度大于输液软管的长度,在使用时排气管的上端不低于输液瓶上端,输液软管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器,排气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管输液器还包括药液过滤器、输液针,药液过滤器、输液针之间通过细软管连接,输液针上设有供手持的捏片,捏片上设有防滑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管输液器还包括药液过滤器、输液针,药液过滤器、输液针之间通过细软管连接,输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永凯李雪娇陈晓郭佳乐
申请(专利权)人:李雪娇葛永凯陈晓郭佳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