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76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包括玻璃罐,所述玻璃罐的内腔由内到外同心依次设有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所述玻璃罐的内腔通过隔板分隔成若干腔室。该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外层螺旋管设置于中层螺旋管的外侧,内层螺旋管设置于中层螺旋管的内侧,采用这种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互相套接的结构设计,在相等容腔内实现多条管道设置,提高空间使用率,提高工作效率,流动的液体接触到上层腔室时与上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中层腔室时与中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下层腔室时与下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保证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冷凝器
,具体为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
技术介绍
在药液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使用玻璃冷凝器进行换热,现有的冷凝器结构为一中空玻璃容器内设置一螺旋玻璃管道,药液在螺旋玻璃管道内流动时热量与中空玻璃容器内的冷凝液换热实现对药液的冷却,这种结构的冷凝器在使用时效率低下,因此需要使用多个玻璃冷凝器进行循环使用,这样便造成占地面积增加,设备投入资金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包括玻璃罐,所述玻璃罐的内腔由内到外同心依次设有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所述玻璃罐的顶端从左到右依次贯穿固接有入液管A、入液管B和入液管C,所述入液管A、入液管B和入液管C分别与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玻璃罐的外侧壁底端从上到下依次贯穿固接有出液管A、出液管B和出液管C,所述出液管A、出液管B和出液管C分别与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玻璃罐的内腔通过隔板分隔成若干腔室,所述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均贯穿隔板,所述玻璃罐的外侧分别固接有冷凝水进入管道和冷凝水排出管道,所述冷凝水进入管道通过管道A与腔室顶部相连通,所述冷凝水排出管道通过管道B与腔室底部相连通。优选的,所述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均与隔板密封固接。优选的,所述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均为锥形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外层螺旋管设置于中层螺旋管的外侧,内层螺旋管设置于中层螺旋管的内侧,采用这种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互相套接的结构设计,在相等容腔内实现多条管道设置,提高空间使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冷凝水充满隔板形成的上、中、下三个腔室内,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内,流动的液体接触到上层腔室时与上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中层腔室时与中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下层腔室时与下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采用这种设计可防止玻璃罐内上下温度不同造成底部换热效果差这种缺陷,使三个腔室内的内层螺旋管、中层螺旋管和外层螺旋管始终接触温度较低的新冷凝液,保证冷却效果,单个玻璃冷凝器等同于原结构多个冷凝器,因此占地面积减少,设备投入资金减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入液管A,2、入液管B,3、入液管C,4、玻璃罐,5、管道A,6、冷凝水进入管道,7、冷凝水排出管道,8、管道B,9、内层螺旋管,10、中层螺旋管,11、隔板,12、外层螺旋管,13、出液管A,14、出液管B,15、出液管C。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包括玻璃罐4,玻璃罐4的内腔由内到外同心依次设有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均为锥形设计,外层螺旋管12设置于中层螺旋管10的外侧,内层螺旋管9设置于中层螺旋管10的内侧,玻璃罐4的顶端从左到右依次贯穿固接有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分别与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的一端相连通,玻璃罐4的外侧壁底端从上到下依次贯穿固接有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分别与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的另一端相连通,采用这种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互相套接的结构设计,在相等容腔内实现多条管道设置,提高空间使用率,提高工作效率;玻璃罐4的内腔通过隔板11分隔成若干腔室,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均贯穿隔板11,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均与隔板11密封固接,玻璃罐4的外侧分别固接有冷凝水进入管道6和冷凝水排出管道7,冷凝水进入管道6通过管道A5与腔室顶部相连通,冷凝水排出管道7通过管道B8与腔室底部相连通,通过隔板11将玻璃罐4内分隔成3个腔室,3个腔室分别设置在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顶部、中部和底部位置,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内流动的液体接触到上层腔室时与上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中层腔室时与中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下层腔室时与下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冷凝水进入管道6内的液体通过管道A5流入隔板11形成的腔室内,使冷却液充满腔室内对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内流动的液体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管道B8流入冷凝水排出管道7内,采用这种设计可防止玻璃罐4内上下温度不同造成底部换热效果差这种缺陷,使三个腔室内的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始终接触温度较低的新冷凝液。三种液体管道分别连接在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上后,液体分别流入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内,在通过底部的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流出,冷凝水进入管道6内的液体通过管道A5流入隔板11形成的腔室内,使冷却液充满腔室内对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内流动的液体进行换热,在此过程中,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内流动的液体接触到上层腔室时与上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中层腔室时与中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接触到下层腔室时与下层腔室内的冷凝水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管道B8流入冷凝水排出管道7内,采用这种设计可防止玻璃罐4内上下温度不同造成底部换热效果差这种缺陷,使3个腔室内的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始终接触温度较低的新冷凝液。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包括玻璃罐(4),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罐(4)的内腔由内到外同心依次设有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所述玻璃罐(4)的顶端从左到右依次贯穿固接有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所述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分别与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玻璃罐(4)的外侧壁底端从上到下依次贯穿固接有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所述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分别与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玻璃罐(4)的内腔通过隔板(11)分隔成若干腔室,所述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均贯穿隔板(11),所述玻璃罐(4)的外侧分别固接有冷凝水进入管道(6)和冷凝水排出管道(7),所述冷凝水进入管道(6)通过管道A(5)与腔室顶部相连通,所述冷凝水排出管道(7)通过管道B(8)与腔室底部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心冷凝管玻璃冷凝器,包括玻璃罐(4),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罐(4)的内腔由内到外同心依次设有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所述玻璃罐(4)的顶端从左到右依次贯穿固接有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所述入液管A(1)、入液管B(2)和入液管C(3)分别与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玻璃罐(4)的外侧壁底端从上到下依次贯穿固接有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所述出液管A(13)、出液管B(14)和出液管C(15)分别与内层螺旋管(9)、中层螺旋管(10)和外层螺旋管(12)的另一端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阜新龙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