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8538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35
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包括相互装配的面盖、内盖和承压板,面盖罩住内盖,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风道、且二者的一端形成引导冷风进入的进风口;内盖罩住承压板,二者之间形成第二风道;其中,内盖至少设有一个以上出风口,出风口一侧装配有涡轮风扇,以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形成风压差,进风口依次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内盖的出风口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内盖设置有两个出风口,出风口一侧装配有涡轮风扇,冷风从进风口进入至第一风道,再进入出风口,在涡轮风扇作用下呈圆周式扩散,冷风带走第二风道中热量,第二风道中热量跟随冷风扩散;第二风道中的热量快速扩散能使锅内温度、气压下降,减少电压力锅开盖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压力锅,具体是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电压力锅由于高温烹饪后,在承压板处的温度极高,而锅内的温度在常温下极慢下降,锅内缓慢降压,导致烹饪时间长,没有办法减少烹饪的时间;而且目前电压力锅常用水冷系统冷却电压力锅,但水冷却系统由于水道容易漏水,容易污染食物,清洁不方便,使用时需要加水,因此水冷却系统使用不利于用户操作。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091514于2008.07.30公开一种电压力锅冷却装置,包括锅体及置于锅体上方的锅盖,其中锅盖或锅体上装有水箱和水泵,水泵和水箱连接,安装在锅盖上的导水管一端和水泵连接,另一端可接入水箱或接入锅体或锅盖外的容器中,也可直接导入锅盖表面,该技术用水冷却方式冷却电压力锅,水管长时间使用容易老化,而且水箱也需要加水,使用不方便。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引导一种结构合理,成本较低,操作灵活,安装方便,有效解决电压力锅锅内温度下降慢的问题,提高电压力锅散热速度的电压力锅散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包括相互装配的面盖、内盖和承压板,所述面盖罩住内盖,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风道、且二者的一端形成引导冷风进入的进风口;内盖罩住承压板,二者之间形成第二风道;其中,所述内盖设有一个以上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一侧装配有涡轮风扇,进风口依次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内盖的出风口相互连通。通过在内盖设置有涡轮风扇,冷风从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存在风压差,在涡轮风扇作用下,第一风道的冷风从出风口进入第二风道后呈圆周式扩散,并带走第二风道的热量。冷风依次进入进风口、第一风道、内盖的出风口和第二风道。在电压力锅面盖、内盖和承压板之间设置有引导冷风进入的风道,有效冷却电压力锅,电压力锅能有效降低温度。所述内盖的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二者靠近内盖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相对称设置在内盖的内部,且二者的截面呈矩形或梯形。所述第一出风口一侧装配有第一涡轮风扇,所述第二出风口一侧装配有第二涡轮风扇。第一涡轮风扇和第二涡轮风扇在高速转动的同时,冷风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入第二风道后呈圆周式扩散,带走第二风道中的热量。所述第一涡轮风扇和第二涡轮风扇位于第一风道内,且二者位于第二风道的顶部。冷风进入第一风道时,经过第一涡轮风扇和第二涡轮风,冷风在第一涡轮风扇和第二涡轮风的作用下,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入第二风道中,以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形成风压差。所述电压力锅散热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内盖和承压板之间的扣圈。扣圈能有效扣合内锅,避免电压力锅在工作时,面盖忽然打开的问题。扣圈和内锅通过扣圈扣牙和内锅锅牙相互扣合。所述电压力锅散热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内盖和承压板底部的内锅,所述内锅和扣圈相互扣合,所述内盖和扣圈之间形成引导冷风进入内锅外侧的间隙。所述间隙和第二风道相连通,冷风进入第二风道后,冷风将第二风道中热量带走,冷风和第二风道的热量从间隙进入内锅外侧,有效冷却内锅温度。所述电压力锅散热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承压板和内锅之间的内锅密封圈。本技术通过在面盖、内盖和承压板之间分别设置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且在内盖中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一侧装配有第一涡轮风扇,第二出风口一侧装配有第二涡轮风扇,冷风从进风口进入至第一风道后,再进入出风口,并在第一涡轮风扇和第二涡轮风扇的作用下呈圆周式的扩散,在空气流动情况下,冷风带走第二风道中的热量,第二风道中的热量跟随冷风扩散;第二风道中的热量快速扩散能使锅内温度、气压下降,减少电压力锅的开盖时间。尤其能将电压力锅煮粥类、汤类等周期长的烹饪功能时间缩短,提高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压力锅的结构示意图(俯视位置)。图2为图1A-A的截面图。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压力锅拆卸面盖后的结构示意图(俯视位置)。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内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D-D截面图。图8为图7中E处的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压力锅装配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面盖,2为内盖,2.1为第一出风口,2.2为第二出风口,2.3为第一涡轮风扇,2.4为第二涡轮风扇,3为承压板,4为第一风道,5为进风口,6为第二风道,7为扣圈,7.1为间隙,8为内锅,9为内锅密封圈,a为冷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9,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包括相互装配的面盖1、内盖2和承压板3,面盖1罩住内盖2,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风道4、且二者的一端形成引导冷风a进入的进风口5;内盖2罩住承压板3,二者之间形成第二风道6;其中,内盖2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出风口,出风口一侧装配有涡轮风扇,以使进入第二风道6中的冷风a均匀扩散。由于电压力锅高温烹饪,所以位于内盖2和承压板3之间的第二风道6温度极高。通过在内盖2设置有涡轮风扇,冷风a从进风口5进入第一风道4后,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存在风压差,在涡轮风扇作用下,第一风道4的冷风a从出风口进入第二风道6后呈圆周式扩散,并带走第二风道6的热量,第二风道6的热量快速扩散后,锅内温度、气压下降,减少电压力锅的开盖时间。参见图2,进风口5依次连通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且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通过内盖2的出风口相互连通,冷风a依次进入进风口5、第一风道4、内盖2的出风口和第二风道6。冷风a的流向如图2中所示。冷风a从面盖1和内盖2尾端的进风口5进入第一风道4,再从第一风道4进入内盖2的出风口,接着冷风a由出风口进入第二风道6。有效利用面盖1、内盖2和承压板3之间设置的风道,形成电压力锅的散热装置,取消水冷却系统,减少用户的烹饪时间,增加用户的操作体验。参见图5-图8,内盖2的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且二者靠近内盖2的中部位置。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相对称设置在内盖2的内部,且二者的截面呈矩形或梯形。第一出风口2.1一侧装配有第一涡轮风扇2.3,第二出风口2.2一侧装配有第二涡轮风扇2.4。第一涡轮风扇2.3和第二涡轮风扇2.4位于第一风道4内,且二者位于第二风道6的顶部。在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之间设置第一涡轮风扇2.3和第二涡轮风扇2.4,能有效加快冷风a的扩散速度,增强第二风道6的空气流动,有效带走第二风道6中的热量,快速降低第二风道6中的温度。参见图9,电压力锅散热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内盖2和承压板3之间的扣圈7。电压力锅散热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内盖2和承压板3底部的内锅8,内锅8和扣圈7相互扣合,内盖2和扣圈7之间形成引导冷风a进入内锅8外侧的间隙7.1,间隙7.1和第二风道6相连通。具体地:冷风a从面盖1和内盖2尾端的进风口5进入面盖1和内盖2之间的第一风道4,冷风a再从第一风道4进入内盖2的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冷风a并在第一涡轮风扇2.3和第二涡轮风扇2.4作用下,以圆周式扩散进入内盖2和承压板3之间的第二风道6,冷风a从而带走第二风道6中的热量,冷风a和第二风道6中的热量分别从间隙7.1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包括相互装配的面盖(1)、内盖(2)和承压板(3),其特征是所述面盖(1)罩住内盖(2),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风道(4)、且二者的一端形成引导冷风(a)进入的进风口(5);内盖(2)罩住承压板(3),二者之间形成第二风道(6);其中,所述内盖(2)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一侧装配有涡轮风扇,以使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形成风压差,进风口(5)依次连通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且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通过内盖(2)的出风口相互连通,冷风(a)依次进入进风口(5)、第一风道(4)、内盖(2)的出风口和第二风道(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包括相互装配的面盖(1)、内盖(2)和承压板(3),其特征是所述面盖(1)罩住内盖(2),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风道(4)、且二者的一端形成引导冷风(a)进入的进风口(5);内盖(2)罩住承压板(3),二者之间形成第二风道(6);其中,所述内盖(2)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一侧装配有涡轮风扇,以使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形成风压差,进风口(5)依次连通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且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6)通过内盖(2)的出风口相互连通,冷风(a)依次进入进风口(5)、第一风道(4)、内盖(2)的出风口和第二风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盖(2)的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且二者靠近内盖(2)的中部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压力锅散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相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永多张盛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博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