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云龙专利>正文

一种微带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7682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带天线,包括上辐射片和下辐射片,类型红外线辐射片。包括一个两端是电极固定孔的长条形电加热体和远红外辐射面,所述电加热体呈抛物面状,两个电极固定孔分别位于抛物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所述远红外辐射面呈抛物面状,与长条形电加热体紧贴成一体,所述远红外辐射面加工有线状突起的辐射材料层1,所述线状突起有多条,两个所述的线状突起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槽,圆弧过渡槽与两侧的线状突起呈平滑曲线过渡;线状突起、圆弧过渡槽沿远红外辐射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远红外辐射面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这种微带天线隔离度高,耦合度底,具有高效率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带天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带天线。
技术介绍
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重要的前端器件,天线可以发射或者接收射频信号,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天线单元形式的选择,对天线的整体结构影响意义重大,甚至对天线的整体设计产生致命影响。现有技术中,天线单元主要存在对称振子、边馈式微带天线、探针馈电式微带天线及缝隙耦合微带天线等形式。其中,对称振子,因对地高度要求近似四分之一波长,而导致天线剖面较高;边馈式微带天线,因带宽较窄,不能满足移动通信大部分场景需求;探针式馈电微带天线,则存在结构复杂,不易于后期集成的问题;缝隙耦合微带天线,需有专门的馈电反射结构,导致结构处理复杂,并增加天线剖面整体高度。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天线广泛应用于电子对抗系统、超宽带雷达、卫星通信、探雷等军事方面,在高速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家庭网络及无线电话等方面也有广泛的需求。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性能良好、易于集成的天线单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带天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结构设计的天线结构工艺复杂、天线阵列互耦影响大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微带天线,包括:上辐射片、下辐射片、介质基板、一个或多个馈电耦合微带和金属底板,其中,上辐射片和下辐射片,以及下辐射片和馈电耦合微带均通过介质基板间隔,下辐射片与馈电耦合微带耦合接触,馈电耦合微带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下方并末端开路,馈电耦合微带另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外侧,馈电耦合微带与上辐射片、下辐射片均位于金属底板的上侧,可选地,辐射片类型为红外线辐射片。包括一个两端是电极固定孔的长条形电加热体和远红外辐射面,所述电加热体呈抛物面状,两个电极固定孔分别位于抛物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所述远红外辐射面呈抛物面状,与长条形电加热体紧贴成一体,所述远红外辐射面加工有线状突起的辐射材料层1,所述线状突起有多条,两个所述的线状突起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槽,圆弧过渡槽与两侧的线状突起呈平滑曲线过渡;线状突起、圆弧过渡槽沿远红外辐射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远红外辐射面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这种微带天线隔离度高,耦合度底,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可选地,所述馈电耦合微带包括第一馈电耦合微带和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第一馈电耦合微带的一端与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相连,其中,第一馈电耦合微带是未被下辐射片覆盖住的部分,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位于下辐射片的正下方并被下辐射片覆盖住的部分,第一馈电耦合微带开始馈电,电流沿所述第一馈电耦合微带的微带线流向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并在下辐射片下侧形成能量耦合。可选地,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的第一方向的尺寸和第二方向的尺寸与微带天线的谐振频率大小相关,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的第三方向的尺寸与微带天线的带宽相关,馈电耦合微带的位置及线宽尺寸与微带天线的匹配性能相关。可选地,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的第一方向的尺寸为长度尺寸,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的第二方向的尺寸为宽度尺寸,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的第三方向的尺寸为高度尺寸。可选地,第一馈电耦合微带和第二馈电耦合微带设置有预定夹角。可选地,所述第一馈电耦合微带的长度尺寸为工作波长的四分之一的奇数倍。可选地,所述馈电耦合微带的数量为两个。可选地,两个所述馈电耦合微带以所述下辐射片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可选地,所述馈电耦合微带一端为开路短截线。本专利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工艺简单,集成方便,尺寸剖面小,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天线结构工艺复杂、天线阵列互耦影响大的技术问题,满足了微带天线的低剖面、高集成度的技术需求。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带天线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带天线的主视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带天线的俯视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微带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微带天线中馈电耦合微带的结构示意图。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的微带天线中辐射片结构示意图。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实例提供的微带天线中辐射片的A-A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介质基板4、馈电耦合微带3、金属底板5、长条形电加热体6、远红外辐射面8、电极固定孔7、有线状突起9、辐射材料层10、圆弧过渡槽11、第一馈电耦合微带31、第二馈电耦合微带3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带天线,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微带天线包括: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介质基板4、馈电耦合微带3和金属底板5,其中,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以及下辐射片2和馈电耦合微带3均通过介质基板4间隔,下辐射片2与馈电耦合微带3耦合接触,馈电耦合微带3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下方并末端开路,馈电耦合微带3另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外侧,馈电耦合微带3与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均位于金属底板5的上侧。如图6和图7所示,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为红外线辐射片。包括一个两端是电极固定孔7的长条形电加热体6和远红外辐射面8,所述电加热体6呈抛物面状,所述两个电极固定孔7分别位于抛物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所述远红外辐射面8呈抛物面状,与长条形电加热体6紧贴成一体,所述远红外辐射面8加工有线状突起9的辐射材料层10,所述线状突起9有多条,两个所述的线状突起9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槽11,所述圆弧过渡槽11与两侧的线状突起9呈平滑曲线过渡;所述线状突起9、圆弧过渡槽11沿远红外辐射面8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远红外辐射面8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需要说明的是,馈电耦合微带3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并不仅限于图1所示的馈电耦合微带3的数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介质基板4、馈电耦合微带3和金属底板5之间可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简化微带天线的制作工艺流程,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如图1所示,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组成微带天线的辐射部分,其中,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的尺寸相同或相近时,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可形成两个辐射片间的强谐振结构,能够有效改善阵列中的互耦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的形状可相同也可不同,可以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的形状尺寸。继续参见图1所示,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的形状为矩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的形状还可为圆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可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所述上辐射片1与所述下辐射片2的形状。所述微带天线工作时,电流沿着贴片边缘流动,且下辐射片2与馈电耦合微带3耦合接触,馈电耦合微带3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正下方并末端开路,另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外侧,形成常规微带线结构。同时,由于采用了直接耦合式馈电形式的馈电耦合微带3,在保证相当带宽的前提下,极大降低了目前典型缝隙耦合天线的结构工艺难度。如图1和图2所示,馈电耦合微带3与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设置于金属底板5的上侧。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介质基板(4)、一个或多个馈电耦合微带(3)和金属底板(5),其中,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以及下辐射片(2)和馈电耦合微带(3)均通过介质基板(4)间隔,下辐射片(2)与馈电耦合微带(3)耦合接触,馈电耦合微带(3)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下方并末端开路,馈电耦合微带(3)另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外侧,馈电耦合微带(3)与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均位于金属底板(5)的上侧,所述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为红外线辐射片,包括一个两端是电极固定孔(7)的长条形电加热体(6)和远红外辐射面(8),所述电加热体(6)呈抛物面状,所述两个电极固定孔(7)分别位于抛物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所述远红外辐射面(8)呈抛物面状,与长条形电加热体(6)紧贴成一体,所述远红外辐射面(8)加工有线状突起(9)的辐射材料层(10),所述线状突起(9)有多条,两个所述的线状突起(9)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槽(11),所述圆弧过渡槽(11)与两侧的线状突起(9)呈平滑曲线过渡;所述线状突起(9)、圆弧过渡槽(11)沿远红外辐射面(8)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远红外辐射面(8)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介质基板(4)、一个或多个馈电耦合微带(3)和金属底板(5),其中,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以及下辐射片(2)和馈电耦合微带(3)均通过介质基板(4)间隔,下辐射片(2)与馈电耦合微带(3)耦合接触,馈电耦合微带(3)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下方并末端开路,馈电耦合微带(3)另一端延伸至下辐射片(2)外侧,馈电耦合微带(3)与上辐射片(1)、下辐射片(2)均位于金属底板(5)的上侧,所述上辐射片(1)和下辐射片(2)为红外线辐射片,包括一个两端是电极固定孔(7)的长条形电加热体(6)和远红外辐射面(8),所述电加热体(6)呈抛物面状,所述两个电极固定孔(7)分别位于抛物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所述远红外辐射面(8)呈抛物面状,与长条形电加热体(6)紧贴成一体,所述远红外辐射面(8)加工有线状突起(9)的辐射材料层(10),所述线状突起(9)有多条,两个所述的线状突起(9)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槽(11),所述圆弧过渡槽(11)与两侧的线状突起(9)呈平滑曲线过渡;所述线状突起(9)、圆弧过渡槽(11)沿远红外辐射面(8)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远红外辐射面(8)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天线,所述馈电耦合微带(3)包括第一馈电耦合微带(31)和第二馈电耦合微带(32),所述第一馈电耦合微带(31)的一端与第二馈电耦合微带(32)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馈电耦合微带(31)是未被下辐射片(2)覆盖住的部分,所述第二馈电耦合微带(32)是位于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赵云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