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7250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上管板和上筒节装配成上管板组件,将上管板组件明立管束;2.采用换热管沿上管板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上管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同心度,换热管均无障碍穿过管孔后,再穿一定数量的换热管用以刚性定位;3.将外壳和下管板装配成下管板组件;4.将外壳套装于管束外;5.采用换热管沿上管板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上管板、下管板及支撑板之间的同心度,换热管均无障碍穿过管孔后,点焊壳程最终环缝;6.暗穿管;7.焊接壳程最终环缝。本装配工艺不仅能够保证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管束的顺利装配,而且其还具有工艺简单可行,操作方便,装配周期短及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直径双管板设备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
技术介绍
国内超大型设备生产背景下,大直径双管板设备越来越大。由于设备体积大、直径大、设备重、管束重、换热管数多,使得管束支撑板的尺寸非常大,支撑板单件重约几百公斤~1吨。支撑板为整圆形,支撑板与外壳筒体内径单边间隙非常小,仅有几毫米,管束支撑板数量多,管束装配难度越来越大。这种结构的支撑板相对于外壳位置而言是可调的,如果支撑板定位不准,将使得几千根换热管无法顺利穿入管孔。如何立管束、穿管、外壳与管束何时套装,是大型列管式双管板设备立管束的制造关键点。对于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立管束、穿换热管、套装外壳与管束等装配工艺,现有技术主要有二种装配方式:1.暗穿管:将两块管板与外壳装成密闭的一个腔体后,从上管板穿入换热管,从下管板穿出换热管。但采用暗穿管的方式有很大的难度,由于设计结构原因,支撑板在外壳里面没有支撑,其相对于外壳位置而言是可调的,上管板与外壳装成组件后,由于壳体直径大,支撑板数量多,支撑板超重,支撑板必须通过工装送入筒体内,将几块支撑板送入这么大直径的壳体里面,如采用简易工装送配(如图1所示),难度较大,如采用专业工装送配,则成本非常高。同时,由于结构原因,整圆形的支撑板,与筒体内壁单边间隙仅几毫米,工装拆除后,支撑板因为自重会产生下移,支撑板与筒体的间隙也会移到筒体的下部,由于支撑板与外壳内壁单边间隙太小,人在里面调节不易,在外壳内装好支撑板的难度非常大。暗穿管存在的弊端:支撑板在外壳筒体里装配,为暗处装配,装配难度大,尤其是大筒体、大支撑板,难度会非常大,需要工装配合,精度不容易保证。2.明穿管:采用上管板与上筒节装成上管板组件,下管板与下筒节装成下管板组件,两个组件与外壳筒体装焊、探伤、环缝局部热处理后,探伤复检,拆开外壳筒体,将管束支撑板装入外壳筒体内,立管束,将上管板组件装拉杆、定距管、支撑板,同时穿部分定位管定位,装下管板组件,装焊筒体最终环缝,探伤,环缝局部热处理,探伤复检,穿妥所有换热管。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解决暗穿管的不足,但穿管时工序繁多,需要对外壳与中间筒体进行多次装焊,且需要两条壳程最终环缝,装配工序繁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上管板和上筒节装配成上管板组件,然后将上管板组件明立管束,明立管束包括装拉杆、定距管以及装支撑板;2)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沿上管板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确保换热管均能无障碍穿过管孔;3)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外壳和下管板装配成下管板组件;4)将外壳卧式套装于步骤2)中的管束外;5)再次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沿上管板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换热管均无障碍穿过管孔后,再采用拉筋板拉紧,之后点焊上筒节与外壳之间的壳程最终环缝;6)将剩下的所有换热管采用暗穿管的方式全部完成穿管操作;7)焊接壳程最终环缝。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上管板与上筒节之间的连接采用对接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当试穿管工序完成后,再穿一定数量的换热管用以刚性定位。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用于试穿管的换热管数量为换热管总量的1/10~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下管板与外壳之间的连接采用对接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用于再次试穿管的换热管数量为换热管总量的1/1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通过采用两次试穿管的技术措施来保证上、下管板及各支撑板之间的管孔同心度,即在立管束时通过试穿管来验证上管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同心度,当将外壳与管束套装后,再次通过试穿管来验证上管板、下管板及支撑板之间的同心度,从而保证在进行后续的暗穿管操作时,所有换热管均能无障碍成功穿管,保证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能够顺利装配;同时,在整个管束的装配过程中,只需先后对仅一条壳程最终环缝进行点焊及装焊操作,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明穿管工艺中需要多次装焊外壳与中间筒节的技术问题;此外,本专利技术采用明立管束、暗穿管的装配工艺,不需要使用装配支撑板的工装,从而可以节约现有暗穿管工艺中必须使用的简易工装或专用工装,节约设备的制造成本;对于大直径双管板设备来说,支撑板在外壳筒体外装配,会给整个生产制造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从而提高并保证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制造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暗穿管工艺中采用简易工装送配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采用本专利技术装配工艺装配完成的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装配工艺中明立管束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5是本专利技术装配工艺中卧套外壳于管束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上管板,2-上筒节,3-拉杆,4-换热管,5-外壳,6-下管板,7-壳程最终环缝,8-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2~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上管板1和上筒节2装配成上管板组件,然后将上管板组件明立管束,明立管束包括装拉杆3、定距管以及装支撑板8;2)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沿上管板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确保换热管4均能无障碍穿过管孔;3)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外壳5和下管板6装配成下管板组件;4)将外壳5卧式套装于步骤2)中的管束外;5)再次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沿上管板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换热管4均无障碍穿过管孔后,再采用拉筋板拉紧,之后点焊上筒节1与外壳5之间的壳程最终环缝7;6)将剩下的所有换热管4采用暗穿管的方式全部完成穿管操作;7)焊接壳程最终环缝7。所述步骤1)中,上管板1与上筒节2之间的连接采用对接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2)中,当试穿管工序完成后,再穿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用以刚性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当试穿管工序完成后,如果用于试穿管工序中的换热管数量能够使整个组件具有足够高的刚性,此时就不需要再额外穿换热管来进行刚性定位,只有当试穿管工序完成后,整个组件的刚性不足时,才需要再穿一定数量的换热管进行刚性定位,至于需要穿多少根换热管,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尺寸规格进行匹配选择,只需满足使组件具有足够的刚性即可。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2)中,用于试穿管的换热管数量为换热管总量的1/10~1/5。所述步骤3)中,下管板6与外壳5之间的连接采用对接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5)中,用于再次试穿管的换热管数量为换热管总量的1/10~1/5。本专利技术的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通过采用两次试穿管的技术措施来保证上、下管板1,6及各支撑板8之间的管孔同心度,即在明立管束时通过试穿管来验证上管板1与支撑板8之间的同心度,当将外壳5与管束套装后,再次通过试穿管来验证上管板1、下管板6及支撑板8之间的同心度,从而保证在进行后续的暗穿管操作时,所有换热管4均能无障碍成功穿管,保证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能够顺利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上管板(1)和上筒节(2)装配成上管板组件,然后将上管板组件明立管束,明立管束包括装拉杆(3)、定距管以及装支撑板(8);2)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沿上管板(1)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确保换热管(4)均能无障碍穿过管孔;3)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外壳(5)和下管板(6)装配成下管板组件;4)将外壳(5)卧式套装于步骤2)中的管束外;5)再次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沿上管板(1)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换热管(4)均无障碍穿过管孔后,再采用拉筋板拉紧,之后点焊上筒节(2)与外壳(5)之间的壳程最终环缝(7);6)将剩下的所有换热管(4)采用暗穿管的方式全部完成穿管操作;7)焊接壳程最终环缝(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双管板管束装配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上管板(1)和上筒节(2)装配成上管板组件,然后将上管板组件明立管束,明立管束包括装拉杆(3)、定距管以及装支撑板(8);2)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沿上管板(1)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确保换热管(4)均能无障碍穿过管孔;3)将构成大直径双管板设备的外壳(5)和下管板(6)装配成下管板组件;4)将外壳(5)卧式套装于步骤2)中的管束外;5)再次试穿换热管:采用一定数量的换热管(4)沿上管板(1)0°~360°周圈进行任意抽检,检查并确认管束的同心度,换热管(4)均无障碍穿过管孔后,再采用拉筋板拉紧,之后点焊上筒节(2)与外壳(5)之间的壳程最终环缝(7);6)将剩下的所有换热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洁奚旭钟力罗永飞吴天峨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