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859973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1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有万向自锁轮和第一立杆焊接连接有效解决对周围结构面的顶撑问题。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螺纹连接有效解决传统装置或施工方法无法精准把握其立杆的安装高度和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调节可调顶托的手柄进行上下调节,有效保证次楞和上层建筑的结构面的紧密连接。通过对整体结构的部分拆解或微调对其进行周围的结构面进行顶撑工作,通过调节万向自锁轮实现对整体体系移动,大大节省施工者的操作时间和工作量,进而提高施工进度,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的局限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建设工程,施工红线紧贴施工现场,材料堆场、场内环形通道等往往需要设置在已施工完成的结构面上。考虑到刚施工完上层建筑物的结构面承载能力,出于对已完成结构面的保护,通常的做法是在设置回顶支撑系统。即搭设内脚手架来传递荷载。但往往施工环形通道、材料堆场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变换位置,原回顶架就要拆除,重新搭设,需投入较大人力和时间。搭设和拆除工作的操作时间长,影响施工进度,且搭设精度低,有时会在顶部的立杆出现较大的高度差。传统的搭设装置和方法,在下层建筑物的已完成的结构面上进行基础整平或铺设垫板,然后对其进行搭设,在搭设基础单元需要固定连接底座支撑板或块。同时由于在搭设时,没有可参照的结构,施工者很难把握其安装的精度,进而影响其安装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不能通过移动对周围的结构面也进行顶撑,需要全部拆除或重新搭设进行完成。进而给施工者带来了大量的工作量和操作时间,影响其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传统搭设装置和方法不能解决对周围的结构面进行顶撑,没有可参照结构无法精准判断其搭设精度,影响安装质量导致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故此提出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用于适应在不同的工位之间的转换,无需将其整体拆解就可以实现对下工位进行顶撑,方便施工者使用,节约施工操作量和操作时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固定连接在下层建筑物的结构面与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之间,包括多个结构单元,多个所述结构单元均包括万向自锁轮、第一立杆、第二立杆、横向杆、纵向杆和扣件;所述万向自锁轮的顶端与第一立杆的底端固定连接为连接体;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顶部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二立杆的底部通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套筒与第一立杆的螺纹或第二立杆的螺纹螺纹连接;所述横向杆的两端部通过扣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横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杆的螺纹或第二立杆的螺纹的下侧;所述纵向杆的两端部通过扣件分别固定连接在纵向相邻两个第一立杆的螺纹或第二立杆的螺纹的下侧;所述第二立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可调顶托;所述可调顶托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主楞;所述主楞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次楞,该次楞远离主楞的一侧与上层建筑物结构板的底面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杆与纵向杆在平行的水平面上垂直设置;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均与横向杆和纵向杆垂直设置;所述主楞和次楞在平行的水平面上垂直设置。进一步的,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向杆的距离和纵向杆的距离均为800-950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杆顶部设有的螺纹和第二立杆顶部设有的螺纹均位于纵向杆的上方100-150mm;所述第一螺纹套筒的有效长度为100-120mm。进一步的,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立杆的距离和纵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杆的距离均为600-700mm。进一步的,所述可调顶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套筒,该第二螺纹套筒与第二立杆顶部设有的螺纹匹配;所述可调顶托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与主楞相匹配的槽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纹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手柄,该第二螺纹套筒的有效长度为200-300mm。进一步的,所述主楞和次楞均为木枋,且主楞的宽度为次楞的宽度1/2。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堆场所设的材料计算出上层建筑物的结构面承受的净载荷值;步骤二、通过在堆场用地范围内上层建筑物的结构面所承受的净载荷值,合理设计出回顶支撑体系的结构;步骤三、根据回顶支撑体系的结构在下层建筑物结构面上的投影,在下层建筑物结构面上规划出所有的支撑区域面积,并进行测量和放线;步骤三、架设回顶支撑体系;A、将所有的万向自锁轮均处于锁止状态,并将所有的连接体放置在下层建筑物结构面上的放线地点;B、将处于下层结构面中心位置的连接体与横向相邻的连接体通过扣件与横向杆的两端部进行横向固定连接;C、以B中安装完成横向连接的连接体为基准,与纵向相邻的连接体通过扣件与纵向杆的两端部进行纵向固定连接;D、重复B和C步骤,将所有的连接体与需要连接的横向杆和纵向杆连接完成后,再进行第一立杆顶部的螺纹与第二立杆顶部的第一螺纹套筒进行螺纹连接;E、以处于中心位置的第二立杆与横向相邻的第二立杆通过扣件与横向杆进行横向固定连接;F、以E中完成连接的第二立杆与纵向相邻的第二立杆通过扣件与纵向杆进行纵向固定连接;G、重复进行E和F步骤将该层所有的第二立杆与需要连接的横向杆和纵向杆连接完成后,进行上层的第二立杆的顶部螺纹与该层第二立杆底部设有的第一螺纹套筒进行螺纹连接至设计要求的高度;H、将第二立杆顶部的螺纹与可调顶托底部设有的第二螺纹套筒进行螺纹连接,并将可调顶托的手柄旋至最低处,后将主楞固定连接在可调顶托顶部设有的槽钢内,主楞的上方等间距排布水平垂直设置多条次楞;I、通过调节可调顶托的手柄将次楞与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紧固;步骤四、调整回顶支撑体系移至所需的下步工位;S1、调节可调顶托的手柄至最低处,将次楞与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分离;S2、根据下步工位的支撑区域面积和高度对回顶支撑体系的结构进行拆解或增设至所需的结构;S3、打开万向自锁轮的锁止装置,将所需的回顶支撑体系移至下步工位,与下层建筑物结构面上预先所测量绘制的图线重合,并锁止万向自锁轮;S4、调节可调顶托的手柄将次楞与上层建筑物结构板紧固;步骤五、拆除回顶支撑体系;W1、调节可调顶托的手柄至最低位置处,将次楞与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分离;W2、将次楞和主楞依次拆下,后将回顶支撑体系从边缘处向内侧拆解,且由上及下拆解;W3、重复W2步骤直至回顶支撑体系拆解完成,并将其归类按堆放标准堆放至规定区域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杆和纵向杆均伸出扣件盖板边缘长度为100-200mm,所有扣件的紧固程度均保证在40N·m-50N·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回顶支撑体系底部设有万向自锁轮,通过调节可以实现回顶支撑体系的整体移动。无需操作者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整体的拆解,进而需要大量的操作时间和工作量,影响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效率。通过回顶支撑体系的底部设有万向轮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2、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连接采用第一螺纹套管和螺纹的配合,使其竖直方向的立杆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进而有效解决立杆在中间位置处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时第一立杆的螺纹和第二立杆的螺纹均位于位于纵向杆的上方100-150mm;第一螺纹套筒的有效长度为100-120mm,在有效保证将其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或第二立杆与第二立杆连接处的许用应力。同时能精准控制回顶支撑体系的纵向高度,横向杆和纵向杆与第一套筒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效保证整体回顶支撑体系的结构避免出现偏差,影响支撑效果。3、本专利技术提出第二立杆的顶部匹配有可调顶托,可调顶托的底部设有第二螺纹套筒且外壁设有手柄,第二螺纹套筒的有效长度为200-300mm。方便使用者调节可调顶托进而对其主楞和次楞进行上下调节,将其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进行紧固。在保证可调顶托与第二立杆的有效配合解决应力,同时仍进行上下的调节,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固定连接在下层建筑物的结构面与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之间,包括多个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结构单元均包括万向自锁轮(1)、第一立杆(2)、第二立杆(5)、横向杆(3)、纵向杆(11)和扣件;所述万向自锁轮(1)的顶端与第一立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为连接体;所述第一立杆(2)和第二立杆(5)的顶部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二立杆(5)的底部通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套筒(7)与第一立杆(2)螺纹连接;所述横向杆(3)的两端部通过扣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横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杆(2)的螺纹或第二立杆(5)的螺纹的下侧;所述纵向杆(11)的两端部通过扣件分别固定连接在纵向相邻两个第一立杆(2)的螺纹或第二立杆(5)的螺纹的下侧;所述第二立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可调顶托(10);所述可调顶托(1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主楞(4);所述主楞(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次楞(6),该次楞(6)远离主楞(4)的一侧与上层建筑物结构板的底面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固定连接在下层建筑物的结构面与上层建筑物的结构板之间,包括多个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结构单元均包括万向自锁轮(1)、第一立杆(2)、第二立杆(5)、横向杆(3)、纵向杆(11)和扣件;所述万向自锁轮(1)的顶端与第一立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为连接体;所述第一立杆(2)和第二立杆(5)的顶部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二立杆(5)的底部通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套筒(7)与第一立杆(2)螺纹连接;所述横向杆(3)的两端部通过扣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横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杆(2)的螺纹或第二立杆(5)的螺纹的下侧;所述纵向杆(11)的两端部通过扣件分别固定连接在纵向相邻两个第一立杆(2)的螺纹或第二立杆(5)的螺纹的下侧;所述第二立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可调顶托(10);所述可调顶托(1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主楞(4);所述主楞(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次楞(6),该次楞(6)远离主楞(4)的一侧与上层建筑物结构板的底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杆(3)与纵向杆(11)在平行的水平面上垂直设置;所述第一立杆(2)和第二立杆(5)均与横向杆(3)和纵向杆(11)垂直设置;所述主楞(4)和次楞(6)在平行的水平面上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向杆(3)的距离和纵向杆(11)的距离均为800-95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2)顶部设有的螺纹和第二立杆(5)顶部设有的螺纹均位于纵向杆(11)的上方100-150mm;所述第一螺纹套筒(7)的有效长度为100-12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立杆(2)的距离和纵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杆(2)的距离均为600-70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顶托(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套筒(9),该第二螺纹套筒(9)与第二立杆(5)顶部设有的螺纹匹配;所述可调顶托(10)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与主楞(4)相匹配的槽钢(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纹套筒(9)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手柄,该第二螺纹套筒(9)的有效长度为200-300mm。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楞(4)和次楞(6)均为木枋,且主楞(4)的宽度为次楞(6)的宽度1/2。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回顶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堆场所设的材料计算出上层建筑物的结构面承受的净载荷值;步骤二、通过在堆场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耀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