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867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包括进液段、出液段以及微循环段。进液段具有进液通道;出液段具有出液通道;微循环段的两端分别与进液段及出液段密封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微循环段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通道、微循环部及第二过渡通道,微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微通道,每个微通道均与第一过渡通道及第二过渡通道连通。使用时,液体介质从进液通道流入并从第一过渡通道分散到各个微通道,然后各个微通道的液体介质又汇聚到第二过渡通道并从出液通道流出。能够能够用于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而且结构设计相对规整便于3D打印。进一步地,该模型的建立还可以作为现有影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的重要的临床定量分析校准工具。

A 3D Printing 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Mode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3-D printing 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model, which comprises an inlet, an outlet and a microcirculation section. The intake section has an intake channel; the outlet section has an outlet channel; the two ends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section are seal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intake section and the outlet section respectively. The microcirculation section has the first transition channel, the microcirculation section and the second transition channel arranged in turn. The microcirculation channel includes several independent microcirculation channels, each microcirculation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ransition channel and the second transition channel. Connectivity. When in use, the liquid medium flows in from the intake channel and disperses from the first transition channel to each microchannel, and then the liquid medium of each microchannel converges to the second transition channel and flows out from the outlet channel. It can be used in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 research, and the structure design is relatively regular and convenient for 3D printing. Furthermore, the model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libration tool for MR perfusion imag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
本技术涉及医用模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
技术介绍
目前,磁共振灌注成像是评价急性脑卒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参数如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等定量方法评价脑组织微血管的缺血情况。然而不同影像设备厂家的磁共振序列和数据模型算法存在差异,例如,动脉自旋标记序列(3D-ASL)是利用血管血管及组织间隙内自由弥散水质子作为示踪剂,使血流在被检测层上游磁化,在检测层面评价“标记血流”灌注后组织磁化率的变化,比较前后信号幅度即为灌注定量信息。不同厂商提供的序列类型包括连续自旋动脉标记(CASL)、脉冲自旋动脉标记(PASL)、准连续式自旋动脉标记(pCASL),同时采集方式也有EPI、FSE-spiral等。对于影像学多中心临床研究,不同厂商设备、软件供应商的数据标准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能够用于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又便于3D打印。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包括:进液段,所述进液段具有进液通道;出液段,所述出液段具有出液通道;以及微循环段,所述微循环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液段及所述出液段密封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微循环段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通道、微循环部及第二过渡通道,所述微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微通道,每个所述微通道均与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及所述第二过渡通道连通。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所述出液段及所述微循环段的外形均呈回转体结构。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小于所述微循环部的直径。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的内径均小于所述微循环部的直径。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的内径基本相同。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的内径范围为15-25mm;所述微循环部的直径范围为25-35mm。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的内径为0.5-2mm。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微循环段的连接处的直径沿介质流动方向基本均匀地增大,所述微循环段和所述进液段的连接处的直径介质流动方向基本均匀地减小。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微循环部各个垂直于介质流动方向的截面的边缘重合。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微循环部各个垂直于介质流动方向的截面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包括进液段、出液段以及微循环段。进液段具有进液通道;出液段具有出液通道;微循环段的两端分别与进液段及出液段密封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微循环段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通道、微循环部及第二过渡通道,微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微通道,每个微通道均与第一过渡通道及第二过渡通道连通。使用时,液体介质从进液通道流入并从第一过渡通道分散到各个微通道,然后各个微通道的液体介质又汇聚到第二过渡通道并从出液通道流出。能够能够用于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而且结构设计相对规整便于3D打印。进一步地,该模型的建立还可以作为现有影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的重要的临床定量分析校准工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的第一视角下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的微循环段的横向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的第二视角下的平面示意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的的微循环段的横向截面放大图。图标:10-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100-进液段;110-进液通道;200-微循环段;210-第一过渡通道;220-微循环部;221-微通道;230-第二过渡通道;300-出液段;310-出液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在研究过程中,希望设计一种模型,以模拟人体脑补微循环血管的流动。人体一般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1-1.2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段,所述进液段具有进液通道;出液段,所述出液段具有出液通道;以及微循环段,所述微循环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液段及所述出液段密封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微循环段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通道、微循环部及第二过渡通道,所述微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微通道,每个所述微通道均与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及所述第二过渡通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段,所述进液段具有进液通道;出液段,所述出液段具有出液通道;以及微循环段,所述微循环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液段及所述出液段密封连接或者一体成型,所述微循环段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渡通道、微循环部及第二过渡通道,所述微循环通道包括多个彼此独立的微通道,每个所述微通道均与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及所述第二过渡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段、所述出液段及所述微循环段的外形均呈回转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径小于所述微循环部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微循环灌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段和所述出液段的内径均小于所述微循环部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谦杜隽胡立伟刘金龙仝志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