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019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属于线性传动技术领域,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蜗杆、蜗轮、丝杆、螺母,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轴向移动,所述蜗轮和丝杆之间设有单向锁定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包括传动扭簧和与传动扭簧套装的阻尼环,蜗轮主动、丝杆从动状态下,蜗轮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动扭簧在径向方向与所述阻尼环间隙配合,蜗轮从动、丝杆主动状态下,丝杆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递扭簧与所述阻尼环在径向方向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线性致动器的自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属于线性传动

技术介绍
线性致动器,也称电动推杆,广泛应用在家具、医疗设备、太阳能发电等等领域,其主要结构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蜗杆、蜗轮、丝杆、螺母,工作原理是驱动电机驱动传动蜗杆转动,传动蜗杆与蜗轮啮合从而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轴向移动,螺母一般连接有内管,从而实现内管的伸缩移动。当驱动电机未工作情况下,线性致动器是具备一定自锁能力的,该自锁能力主要来自于丝杆上的单向螺纹,即当丝杆作为主动动力传递时,能正常驱动螺母转动,而当螺母作为主动动力传递时,单向螺纹会产生一定自锁力以阻止丝杆被转动。然而仅靠单向螺纹提供的自锁力,有时候并不能完全保证线性致动器的自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可以提高线性致动器的自锁性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蜗杆、蜗轮、丝杆、螺母,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轴向移动,所述蜗轮和丝杆之间设有单向锁定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包括传动扭簧和与传动扭簧套装的阻尼环,蜗轮主动、丝杆从动状态下,蜗轮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动扭簧在径向方向与所述阻尼环间隙配合,蜗轮从动、丝杆主动状态下,丝杆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递扭簧与所述阻尼环在径向方向过盈配合。采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传统的线性致动器,蜗轮通常是直接带动丝杆转动,当丝杆由于自锁力不足被螺母反向驱动下,丝杆会将动力直接反传递到蜗轮上,最终导致的问题是蜗轮会迫使驱动电机发生反转,对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造成很大影响。而本技术中,蜗轮与丝杆之间设置了单向锁定的联轴器,单向锁定的联轴器,其作用是只能传递单方向的动力,当反向传动时则会实现锁定功能,应用在本技术中,可以理解成,当蜗轮主动驱动丝杆转动时,联轴器会保证正常的动力传递,而当丝杆作为主动驱动时,联轴器会对丝杆或蜗轮产生阻力,以制止蜗轮转动。这样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线性致动器的自锁力,能够承受较大的承载力,而且这样设计有效保证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另外,本技术中,将联轴器设置在蜗轮与丝杆之间,即当丝杆反向驱动时,会在蜗轮这个环节上被阻止,相当于蜗轮到驱动电机的所有环节都不受影响,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蜗轮到驱动电机之间的零部件的寿命。同时,本技术中的联轴器,采用传动扭簧和阻尼环的配合来实现,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传动扭簧可以径向收缩的原理,从而控制与阻尼环之间的径向间隙,当间隙配合时,两者之间基本不产生阻力,当过盈配合时,两者之间产生较大阻力,这种结构的联轴器,结构较为简单,零部件占用的空间要求小,非常符合线性致动器这种内部空间非常有限的安装环境,同时传动扭簧、阻尼环这种零部件成本较低。作为优选,所述联轴器包括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拨片、第二拨片,第一拨片用于与蜗轮连接,第二拨片用于与丝杆传动连接,传动扭簧套装于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传动扭簧包括折弯引脚,所述折弯引脚卡装在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之间。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扭簧套装在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外,所述阻尼环套在传动扭簧外,传动扭簧的折弯引脚径向朝内折弯,第一拨片向传动扭簧传递扭矩时,所述折弯引脚朝传动扭簧旋紧方向被拨动。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扭簧套装在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内,所述阻尼环套在传动扭簧内,传动扭簧的折弯引脚径向朝外折弯,第一拨片向传动扭簧传递扭矩时,所述折弯引脚朝传动扭簧旋松方向被拨动。作为优选,所述蜗轮与丝杆之间设有行星齿轮组件,包括内齿圈、太阳齿轮、行星齿轮、行星架,太阳齿轮与所述蜗轮同步转动,行星架与丝杆同步转动,所述联轴器位于蜗轮和太阳齿轮之间,所述第一拨片与蜗轮连接,所述第二拨片与太阳齿轮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蜗轮中心设有中心孔,所述第一拨片为沿中心孔周向而设的第一弧形片,所述第二拨片为太阳齿轮上沿轴向凸起的第二弧形片。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弧形片穿过所述中心孔并与第一弧形片形成带缺口的圆形围壁,所述折弯引脚卡装在缺口内。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弧形片的内径小于中心孔的内径,所述太阳齿轮上设有挡环,第二弧形片穿过中心孔后,所述挡环被所述第一弧形片阻挡。作为优选,所述线性致动器包括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内安装有支撑座,所述阻尼环设在支撑座上,传动扭簧套装在阻尼环内,阻尼环外套装所述蜗轮。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在阻尼环内侧设有中柱,所述中柱与阻尼环同轴,所述太阳齿轮套装在中柱上。本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线性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去掉盒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线性致动器的爆炸示意图一;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线性致动器的爆炸示意图二;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线性致动器的爆炸示意图三;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线性致动器的爆炸示意图四;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本实施例中线性致动器包括驱动电机1、传动蜗杆2、蜗轮3、丝杆4、螺母5,驱动电机1连接传动蜗杆2,传动蜗杆2带动蜗轮3转动,蜗轮3转动带动丝杆4转动,丝杆4转动带动螺母5轴向移动,此外,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外壳6、外管7、内管8,所述螺母5与内管8连接,外壳6与外管7连接,驱动电机1固定安装在外壳6内,螺母5的轴向移动最终表现为内管8与外管7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移。本实施例中,所述蜗轮3和丝杆4之间设有单向锁定的联轴器,单向锁定的联轴器,其作用是正常方向驱动转动时,能够让传动力正常传递,反之,当反向驱动转动时,会对传动力起到锁止或阻止的作用,运用在本实施例中起到的作用是:当蜗轮3作为主驱动时,可以正常带动丝杆4进行转动,反之,当丝杆4作为主驱动时,则会对丝杆4的转动起到阻尼作用,阻止丝杆4继续转动。这样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线性致动器的自锁力,能够承受较大的承载力,而且这样设计有效保证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而且本实施例中,将联轴器设置在蜗轮与丝杆之间,即当丝杆反向驱动时,会在蜗轮这个环节上被阻止,相当于蜗轮到驱动电机的所有环节都不受影响,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蜗轮到驱动电机之间的零部件的寿命。本实施例中蜗轮3和丝杆4之间还设有行星齿轮组件,具体可参见图5至图8,行星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蜗杆、蜗轮、丝杆、螺母,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轴向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和丝杆之间设有单向锁定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包括传动扭簧和与传动扭簧套装的阻尼环,蜗轮主动、丝杆从动状态下,蜗轮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动扭簧在径向方向与所述阻尼环间隙配合,蜗轮从动、丝杆主动状态下,丝杆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递扭簧与所述阻尼环在径向方向过盈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向动力传递的线性致动器,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蜗杆、蜗轮、丝杆、螺母,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轴向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和丝杆之间设有单向锁定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包括传动扭簧和与传动扭簧套装的阻尼环,蜗轮主动、丝杆从动状态下,蜗轮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动扭簧在径向方向与所述阻尼环间隙配合,蜗轮从动、丝杆主动状态下,丝杆传递扭矩至传动扭簧并使传递扭簧与所述阻尼环在径向方向过盈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包括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拨片、第二拨片,第一拨片用于与蜗轮连接,第二拨片用于与丝杆传动连接,传动扭簧套装于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传动扭簧包括折弯引脚,所述折弯引脚卡装在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扭簧套装在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外,所述阻尼环套在传动扭簧外,传动扭簧的折弯引脚径向朝内折弯,第一拨片向传动扭簧传递扭矩时,所述折弯引脚朝传动扭簧旋紧方向被拨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扭簧套装在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内,所述阻尼环套在传动扭簧内,传动扭簧的折弯引脚径向朝外折弯,第一拨片向传动扭簧传递扭矩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小健胡仁昌翟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