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0909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沿着其轴线延伸,并且其包括:发生器主体,其在一端部处包括气体注入部;和安装突起,其自发生器主体的外表面突出;以及气囊,其包括通过自气体注入部供给的膨胀气体展开和膨胀的气囊主体。气体发生器和气囊通过安装突起安装至车辆。气囊主体包括插入口,该插入口具有允许气体注入部穿过而不允许气体发生器设置有安装突起的部分穿过的尺寸。气体注入部布置在气囊主体内部,并且安装突起布置在气囊主体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在由于碰撞等对车辆施加冲击的情况下,在靠近就坐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部分处展开和膨胀气囊,从而保护乘员免受冲击。
技术介绍
在由于碰撞等对车辆施加冲击的情况下,配备有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气囊装置作为用于保护乘员免受冲击的装置是有效的。例如,JP-A-2017-81248中描述的气囊装置使用沿其轴线延伸的气体发生器,在气体发生器的一端部设置有气体注入部,在气体发生器的另一端部连接线束,并且配备有一对螺栓,该螺栓自围绕轴线的发生器主体的外表面突出。此外,气囊装置使用气囊,该气囊通过自气体注入部注入的膨胀气体展开和膨胀并且配备有气囊主体,该气囊主体具有用于允许气体发生器插入的狭缝和用于覆盖狭缝的盖布。当气体发生器组装至上述气囊装置中的气囊时,包括两个螺栓的气体发生器的主要部分由气体注入部作为头部通过狭缝插入气囊主体中。自气囊主体内部的发生器主体突出的该对螺栓插入气囊主体中。两个螺栓连同气囊主体在暴露于气囊主体外部的部分处通过插入一起安装至车身。线束和线束侧发生器主体的端部布置在气囊主体外部。线束、发生器主体的露出部分和狭缝由盖布覆盖。通过将螺栓插入形成在盖布中的接合孔中,使盖布与螺栓接合。然而,如上所述,气体发生器配备有自发生器主体的外表面突出的螺栓。狭缝的长度设定为这样的长度,使得气体发生器不仅在气体注入部处而且在设置有螺栓的部分处穿过狭缝。因此,狭缝的长度根据螺栓所需的量变长,并且在发生器主体与狭缝之间产生可形成膨胀气体泄漏路径的间隙。而且,用于覆盖狭缝的盖布刚好与处于远离狭缝的螺栓接合。因此,在气囊主体内部的膨胀气体通过发生器主体与狭缝之间的间隙泄漏之后,膨胀气体进一步通过盖布与气囊主体之间的间隙泄漏。考虑到这些情况做出了本专利技术,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膨胀气体泄漏到其气囊外部的气囊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气囊装置,其包括:气体发生器,其沿着其轴线延伸,并且其包括:发生器主体,其在一端部处包括气体注入部;安装突起,其从发生器主体的围绕轴线的外表面突出;以及气囊,其包括由气体注入部供给的膨胀气体展开和膨胀的气囊主体,其中气体发生器和气囊通过安装突起安装至车辆,气囊主体包括插入口,该插入口具有允许气体注入部穿过而不允许气体发生器的设置有安装突起的部分穿过的尺寸,以及气体注入部穿过插入口并且布置在气囊主体内部,并且安装突起布置在气囊主体外部。附图说明图1是侧视图,其示出实施为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还示出设置有该装置和乘员的车辆座椅;图2是局部俯视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气囊、乘员和车辆侧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是局部截面图,其示出从车辆前方观察,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气囊、乘员和侧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是侧视图,其示出从车内侧观察,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模块;图5是局部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气囊模块安装至侧框架部之前的状态;图6是局部俯视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气囊模块已安装至侧框架部的状态;图7是沿图10的线7-7截取的局部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辅助带与第二安装突起接合之前的状态;图8是局部侧视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组装至气囊之前的状态;图9是局部侧视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组装至气囊时的状态;图10是局部侧视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组装至气囊时的状态;图11是局部侧视截面图,其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已经组装至气囊时的状态;图12是局部侧视图,其示出从气囊气囊主体内部(图9中的后侧)观察,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入口及其周边部分;图13是局部侧视图,其示出从气囊主体内部(图9中的后侧)观察,在第一实施例中,气囊主体的插入口和气体发生器之间的关系,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注入部插入插入口中;图14A是沿图8的线14a-14a截取的局部截面图,以及图14B是示出图14A一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5A是局部截面图,其示出将气体发生器组装至气囊时,折叠图14A中所示气囊的带的状态,以及图15B是示出图15A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6是局部截面图,其示出气体注入部刚插入图15A和图15B中所示的气囊主体的插入口中之前的状态;图17是局部截面图,其示出气体注入部插入气囊主体的插入口中并且带即将折回前的状态;图18是局部侧视图,其示出实施为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还示出气体发生器已经组装至气囊的状态;图19是局部后视图,其示出第二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组装至气囊时的状态;图20是局部截面图,其示出第二实施例中气囊的气囊模块安装至侧框架部之前的状态;图21是局部侧视图,其示出从第二实施例中气囊主体内部(图18中的后侧)观察,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内部布和插入辅助工具;图22是透视图,其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插入辅助工具;图23是分解透视图,其示出第二实施例中气囊主体的一部分、盖布和内部布;图24是局部后视图,其示出第二实施例中插入辅助工具组装至气囊主体和内部布之前的状态;图25是局部后视图,其示出第二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组装在气囊主体和盖布之间之前的状态;以及图26A是与图16对应的局部截面图,其示出气体注入部插入气囊主体的插入口之前的状态,以及图26B是局部俯视截面图,其示出当气囊主体中插入口的周边部分变形成远离盖布而朝向气囊主体内侧的状态。具体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现在参照图1至图7描述实施为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下文描述中,车辆的前进方向描述为前方,而倒车方向描述为后方。此外,车辆的在宽度尺寸(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被用作基准,靠近中心部的一侧称为车内侧,远离中心部的一侧称为车外侧。而且,假定具有与碰撞试验假人类似体格的乘员以预定的正常姿势就坐于车辆座椅上。如图1至图3中所示,车辆座椅12(作为构成前座椅的汽车座椅)布置在作为汽车的车辆10中的侧壁部11的车内侧附近。此处,侧壁部11是指布置在车辆10的侧部上的车辆部件,并且主要对应于门、支柱等。对应于前座椅的侧壁部11包括前门、中柱(B柱)等。车辆座椅12配备有座椅垫13和座椅背14。座椅垫13安装成相对于车辆的地板向前和向后可调节位置。座椅背14在从座椅垫13的后部向后朝向上侧倾斜的状态下直立,并且座椅背14的倾斜角度可调节。车辆座椅12布置在车厢内部,同时具有使座椅背14面向前方的姿势。如上所述布置的车辆座椅12的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形成座椅背14的框架的座椅框架布置在座椅背14内部。如图5和6中所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由侧框架部15构成,侧框架部15布置在座椅背14内的车外侧部分。在座椅背14的内部,在与车外侧相邻的侧框架部15的位置处设置存放部16,并且构成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的气囊模块ABM组装在存放部中。气囊模块ABM配备有气体发生器20和作为主要部件的气囊30。接下来,将描述这些相应部件。<气体发生器20>气体发生器20由发生器主体21和一个或多个安装突起构成,安装突起用于将发生器主体21连同气囊30一起安装至侧框架部15。发生器主体21通常称为充气器,并且配备有气体发生部22和气体注入部23,其各自具有圆柱形状并且沿着发生器主体21的轴线L1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气体发生部22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沿着其轴线延伸,并且包括:发生器主体,其在一端部处包括气体注入部;以及安装突起,其从所述发生器主体的围绕所述轴线的外表面突出;以及气囊,其包括通过从所述气体注入部供给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和膨胀的气囊主体,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囊通过所述安装突起安装至车辆,所述气囊主体包括插入口,所述插入口具有允许所述气体注入部穿过而不允许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设置有所述安装突起的部分穿过的尺寸,并且所述气体注入部穿过所述插入口并且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内部,并且所述安装突起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9 JP 2017-190226;2018.03.30 JP 2018-066801.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沿着其轴线延伸,并且包括:发生器主体,其在一端部处包括气体注入部;以及安装突起,其从所述发生器主体的围绕所述轴线的外表面突出;以及气囊,其包括通过从所述气体注入部供给的膨胀气体而展开和膨胀的气囊主体,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囊通过所述安装突起安装至车辆,所述气囊主体包括插入口,所述插入口具有允许所述气体注入部穿过而不允许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设置有所述安装突起的部分穿过的尺寸,并且所述气体注入部穿过所述插入口并且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内部,并且所述安装突起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在所述气囊主体外部布置有带,所述带的一端部是基端部,所述带的另一端部是末端部,以及所述带的基端部结合至所述气囊主体,并且所述带的末端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远离所述气体注入部的部分相接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带的位于所述基端部和所述末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布置在覆盖所述插入口的位置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带沿所述轴线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装突起包括设置在沿所述轴线方向的两个位置处的安装突起,靠近所述气体注入部的一个安装突起是第一安装突起,远离所述气体注入部的另一个安装突起是第二安装突起,以及所述带在邻近所述基端部的位置处钩住所述第一安装突起并且在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二安装突起结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带构造成能够以结合至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基端部用作支点而折叠,在所述带中形成有槽,所述槽从所述基端部延伸至所述末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安装突起插入所述槽中,所述槽与所述插入口在所述带的所述基端部与所述气囊主体结合的位置处重叠,以及在所述槽与所述插入口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有定位部,并且在所述气体注入部插入所述插入口中的状态下,已经插入所述槽中的所述第一安装突起与所述定位部相接合,由此所述定位部定位所述第一安装突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在所述带的末端部中形成有接合孔,以及,在所述气体发生器处于所述第一安装突起与所述定位部接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安装突起插入所述接合孔中,由此所述带与所述第二安装突起接合。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发生器主体是圆柱形的,缠绕在所述发生器主体上的辅助带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外部,以及所述辅助带的一端部结合至所述气囊主体,并且所述辅助带的另一端部在所述发生器主体的周向上远离所述辅助带的一端部的位置处接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带包括一对辅助带,所述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畅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