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8456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其包括轴承室、外小盖、内小盖,轴承室为环柱状主体,外小盖和内小盖分别置于轴承室的近轴端端面和远轴端端面,外小盖的内侧设有外小盖导油槽和油室,内小盖的内侧设有内小盖导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缩短进油管油路长度,明显降低轴承室补油压力,方便轴承室补油;改变补油方式,从轴承中部向两侧补油,合理且效果显著;由于补油方式的改变,改善轴承两侧补油不均的情况,轴承工作稳定,磨损更换频次大幅降低,确保高压电动机的持续稳定工作,综合提高电厂整体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承室油路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轴承是一个支撑轴的零件,具有引导轴的旋转或承受轴上空转零件的用途。发电厂发电动机组采用的高压电动机主轴通常承载负荷大,相应装配的轴承也需承担较大径向载荷,所以容量较大的高压电动机多采用双列滚动轴承。在生产中高压电动机主轴两端对称设有一对轴承室,双列滚动轴承分别置于两侧轴承室内,并在每个轴承室的近轴端侧装配有外小盖、在远轴端侧装配内小盖,做好其日常油脂补充工作是保障轴承乃至高压电动机组正常工作的关键。目前应用的双列滚动轴承的补油润滑方式,是将油脂从近轴端侧的外小盖注入,经过设置在轴承室侧壁内的油路注入到轴承的远轴端侧,在轴承转动及油压的作用下,油脂从轴承的远轴端侧挤压到近轴端侧,实现双列滚动轴承的润滑。但是和单列轴承比较双列滚动轴承配合安装的轴承室厚度增加明显,这就为双列滚动轴承油脂补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轴承室厚度的增加,补油油路变长,油脂从轴承的远轴端侧需二次通过轴承滚道才能实现近轴端侧的补充,加之补油时压力的相应加大,更加剧补油难度,经常造成轴承的远轴端侧油脂堆积变黑偏硬,轴承磨损速度快,而近轴端侧却没有适量的油脂润滑,增加其非正常检修频次;并且检修时双列滚动轴承更换操作繁琐、难度大,单次检修时间长,由于频率更换,检修时间大幅增加,造成高压电动机运行效率降低,影响电厂的整体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路结构合理,补油效果好,能对双列滚动轴承充分润滑的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本技术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其包括轴承室、外小盖、内小盖,所述轴承室为环柱状主体,所述外小盖的内侧设有外小盖导油槽和油室,所述外小盖导油槽和所述油室连通,所述内小盖的内侧设有内小盖导油槽,所述外小盖顶部设有外小盖进油通路,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顶端中部,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内侧上部;在所述外小盖上还设有排油通路,所述排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内侧下部,所述排油通路的出油口置于所述外小盖底部,所述排油通路与所述油室连通;在所述轴承室上沿其轴向设有进油通路和出油通路,所述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近轴端端面,所述进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内侧中部,所述出油通路贯穿所述轴承室,所述出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远轴端端面,所述出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近轴端端面;所述外小盖的出油口与所述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出油通路的进油口和所述内小盖导油槽连接,所述出油通路的出油口和所述排油通路的进油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油通路的轴线和所述出油通路的轴线关于所述轴承室的轴线对称。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进油口和所述排油通路的出油口关于所述轴承室的轴线对称。本技术的优点:1、将轴承室进油通路出油口设置在轴承室内侧中段,有效缩短进油通路长度,明显降低轴承室补油压力,方便轴承室补油;2、补油方式由原有的从双列滚动轴承的远轴端侧向近轴端侧补充,转换成从其中部向两侧补油的方式,补油受压力影响降低,方式更为合理且效果显著;3、由于补油方式的改变,改善双列滚动轴承两侧补油不均的情况,工作稳定,磨损更换频次大幅降低,确保高压电动机的持续稳定工作,综合提高电厂整体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轴承室1,外小盖2,外小盖导油槽2-1,油室2-2,内小盖3,内小盖导油槽3-1,近轴端端面4,远轴端端面5,外小盖进油通路6,排油通路7,进油通路8,出油通路9,高压电动机主轴10,双列滚动轴承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其包括轴承室1、外小盖2、内小盖3,轴承室1为环柱状主体,外小盖2和内小盖3分别置于轴承室1的近轴端端面4和远轴端端面5,外小盖2的内侧设有外小盖导油槽2-1和油室2-2,外小盖导油槽2-1和油室2-2连通,内小盖3的内侧设有内小盖导油槽3-1,外小盖2顶部设有外小盖进油通路6,外小盖进油通路6的进油口设置在外小盖2的顶端中部,外小盖进油通路6的出油口设置在外小盖2的内侧上部;在外小盖2上还设有排油通路7,排油通路7的进油口设置在外小盖2的内侧下部,排油通路7的出油口置于外小盖2底部,排油通路7与油室2-2连通,本实施例中外小盖进油通路6的进油口和排油通路7的出油口关于轴承室1轴线对称;在轴承室1上沿其轴向设有进油通路8和出油通路9,进油通路8的轴线和出油通路9的轴线关于轴承室1的轴线对称,进油通路8的进油口设置在轴承室1的近轴端端面4,进油通路8的出油口设置在轴承室1内侧的中部,出油通路9贯穿轴承室1,出油通路9的进油口、出油口分别设置在轴承室1的远轴端端面5、近轴端端面4;外小盖2的出油口与进油通路8的进油口连接,出油通路9的进油口和内小盖导油槽3-1连接,出油通路9的出油口和排油通路7的进油口连接。工作过程:本实施例在生产过程中,将已经装配在高压电动机主轴10上的双列滚动轴承11安装在轴承室1内,在将本实施例中外小盖2和内小盖3分别装配在轴承室1的近轴端端面4和远轴端端面5,完成本实施例的组装,经调试符合生产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保证双列滚动轴承11的正常工作,需向轴承室1内注入油脂对其进行润滑。改进后的补油管路,首先将油脂从外小盖进油通路6的进油口注入,油脂经过外小盖进油通路6的出油口挤进设置在轴承室1上的进油通路8内,经过进油通路8的出油口油脂进入双列滚动轴承11的中部,油脂会经过双列滚动轴承11的中部向双列滚动轴承11的两侧轴承进行补油,在此过程中,轴承室1的进油通路8的出油口设置在轴承室1内侧壁中段,有效缩短进油通路8长度,明显降低轴承室1补油压力,方便轴承室1补油;同时补油方式由原有的从双列滚动轴承11的远轴端侧向近轴端侧补充,转换成从双列滚动轴承11中部向两侧补油的方式,补油受压力影响降低,方式更为合理且效果显著;油脂在轴承室1内对双列滚动轴承11进行润滑,由于更为合理的实现了双侧补油,使得双列滚动轴承11两侧都能获得充分油脂的润滑,避免之前一侧双列滚动轴承11油脂堆积硬化而另一侧缺少油脂情况的出现,减少双列滚动轴承11的更换频次,使其工作稳定,确保高压电动机的持续稳定工作,综合提高电厂整体工作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左,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其包括轴承室、外小盖、内小盖,所述轴承室为环柱状主体,所述外小盖的内侧设有外小盖导油槽和油室,所述外小盖导油槽和所述油室连通,所述内小盖的内侧设有内小盖导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小盖顶部设有外小盖进油通路,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顶端中部,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内侧上部;在所述外小盖上还设有排油通路,所述排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内侧下部,所述排油通路的出油口置于所述外小盖底部,所述排油通路与所述油室连通;在所述轴承室上沿其轴向设有进油通路和出油通路,所述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近轴端端面,所述进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内侧中部,所述出油通路贯穿所述轴承室,所述出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远轴端端面,所述出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近轴端端面;所述外小盖的出油口与所述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出油通路的进油口和所述内小盖导油槽连接,所述出油通路的出油口和所述排油通路的进油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列滚动轴承轴承室油路结构,其包括轴承室、外小盖、内小盖,所述轴承室为环柱状主体,所述外小盖的内侧设有外小盖导油槽和油室,所述外小盖导油槽和所述油室连通,所述内小盖的内侧设有内小盖导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小盖顶部设有外小盖进油通路,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顶端中部,所述外小盖进油通路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内侧上部;在所述外小盖上还设有排油通路,所述排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外小盖的内侧下部,所述排油通路的出油口置于所述外小盖底部,所述排油通路与所述油室连通;在所述轴承室上沿其轴向设有进油通路和出油通路,所述进油通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轴承室的近轴端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良王金海包扎木苏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