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895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需要用于压装的间隙的位置变少,因此能够小型化。一种连接器(10)连接于对接连接器,包括:外壳(30);以及内壳模块(20),嵌入所述外壳(30)中。所述内壳模块(20)包括:树脂部,包括安装部(21)以及从所述安装部(21)延伸的基体部(22);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外侧的上表面屏蔽板(23)和与所述上表面屏蔽板电连接的侧表面屏蔽板(24);以及信号端子(26b),设置于所述基体部(22)的内侧;所述上表面屏蔽板(23)、所述侧表面屏蔽板(24)、所述信号端子(26b)以及所述树脂部一体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通过将该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嵌合而获得的一种连接器组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屏蔽连接器以及包括该屏蔽连接器的一种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通过将端子和由绝缘树脂制成的模制成型的基座一体形成,将一体化的端子和基座安装于筒状的导电壳体,并且安装由树脂制成的箱型外壳,形成传统公知的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多个端子固定于作为模制成型的基座的绝缘主体成为一体化的结构,将该一体化的绝缘主体和端子安装于金属壳体,金属壳体为大致筒状的导电壳体,并且作为外壳的绝缘壳体安装于外侧。在专利文献1中,端子与绝缘主体嵌件成型(insertmolded),该绝缘主体、金属壳体以及绝缘壳体分别形成为独立元件。当存在许多被配置为单独形成的独立元件时,因各元件需要用于插入的间隙以由保持部分保持,所以将导致最终产品过大。另外,由于这些元件各自独立,因此各元件的位置不稳定。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JP2013-14337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其中,需要用于组装独立元件的安装部分或用于压装的间隙的位置变少,因此能够小型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本专利技术,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连接于对接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内壳模块,嵌入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模块包括:树脂部,包括安装部以及从所述安装部延伸的基体部;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外侧的上表面屏蔽板和与所述上表面屏蔽板电连接的侧表面屏蔽板;以及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内侧上;且所述上表面屏蔽板、所述侧表面屏蔽板、所述信号端子以及所述树脂部一体形成。所述内壳模块包括两个分割片,各所述分割片在剖视下具有大致L字型,使两个所述分割片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上下翻转并组合在一起来构成所述所述内壳模块。所述外壳包括屏蔽板插入槽,所述屏蔽板插入槽供所述内壳模块的所述上表面屏蔽板和所述侧表面屏蔽板插入。所述上表面屏蔽板在所述侧表面屏蔽板的相反侧的侧面设置有弯曲片。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通过将所述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嵌合而得到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其中,需要用于组装独立元件的安装部分或用于压装的间隙的位置变少,因此能够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构成插头连接器的内壳和外壳的分解立体图。图4A和图4B是内壳的立体图,图4A是从插座连接器侧(前侧)观察到的视图,图4B是从连接板侧(后侧)观察到的视图。图5A~图5D是构成内壳的L字型分割片的立体图,图5A是从插座连接器侧(前侧)观察到的外部的视图,图5B是从导线侧(后侧)观察到的外部的视图,图5C是从插座连接器侧(前侧)观察到的内部的视图,以及图5D是从导线侧(后侧)观察到的内部的视图。图6A~图6C是示出组装后的插头连接器的内部的视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沿图6A中的线A-A作出的俯视剖视图,图6C是沿图6A中的线B-B作出的纵向剖开图。图7是示出外壳的内部的视图。图8是图6C中的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内壳的立体图,图9A是从插座连接器侧(前侧)观察到的视图,图9B是从连接板侧(后侧)观察到的视图。图10A~图10D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构成内壳的L字型分割片的立体图,图10A是从插座连接器侧(前侧)观察到的外部的视图,图10B是从导线侧(后侧)观察到的外部的视图,图10C是从插座连接器侧(前侧)观察到的内部的视图,图10D是从导线侧(后侧)观察到的内部的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插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20内壳模块21安装部21a安装凸部21b安装凹部22基体部22a内壳固定部22b孔部23上表面屏蔽板23a屏蔽板开口24侧表面屏蔽板25弹性部26a屏蔽端子26b信号端子30外壳31连接部32收容部33凸缘34肋部35a上表面屏蔽板插入槽35b侧表面屏蔽板插入槽110插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120内壳模块121安装部121a安装凸部121b安装凹部122基体部122a内壳固定部122b孔部123上表面屏蔽板124侧表面屏蔽板125弹性部126a屏蔽端子126b信号端子127弯曲片RC插座连接器Bd连接板Ca线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实施例的说明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连接器例如是插头连接器,安装有线缆的一侧的面为后表面,在后表面的相反侧与作为对接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嵌合的面为前表面,从后表面观察时在右侧连续的面为右侧面,从后表面观察时在左侧连续的面为左侧面,在图中的上侧的面为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下表面。给出的说明是后方表示从前表面到后表面的方向,前方表示与后方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表示从下表面到上表面的方向,下方表示与上方方向相反的方向,左侧方表示从右侧面到左侧面的方向,以及右侧方表示与左侧方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8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10。如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10在其后表面连接于与线缆Ca连接的连接板Bd。插头连接器10在其前表面与用作对接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RC嵌合。连接板Bd和线缆Ca的一部分被外盖(未示出)覆盖。本文说明的连接板Bd、线缆Ca以及插座连接器RC仅为示例,不限于图中所示的那些。例如,可以将10作为插座连接器,而将RC作为插头连接器。如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10包括内壳模块20以及外壳30。内壳模块20包括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一体化形成的上表面屏蔽板23、侧表面屏蔽板24以及信号端子26b。外壳30与插座连接器RC嵌合。图3示出内壳模块20和外壳30分离开的插头连接器10。内壳模块20以下述的方式嵌入外壳30中。如图3所示,内壳模块20包括均作为树脂部的连接于连接板Bd的后侧的安装部21以及从安装部21向前延伸的基体部22。安装部21和基体部22一体形成,其形态参照其它附图如后所述。上表面屏蔽板23和侧表面屏蔽板24设置于基体部22的外侧。上表面屏蔽板23和侧表面屏蔽板24由金属板材料制成,并且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横截面一体形成为L字型或一体形成为箱型。插头连接器10可以上下翻转使用,且因此术语上表面屏蔽板23包括其位于下侧的情况。术语侧表面屏蔽板24包括其位于左右侧面中的任何一者的情况。上表面屏蔽板23设置有屏蔽板开口23a,作为基体部22的一部分的内壳固定部22a从屏蔽板开口23a露出。内壳固定部22a设置有孔部22b。侧表面屏蔽板24设置有用于与插座连接器RC锁定接合的弹性部25。通过内壳固定部22a填充屏蔽板开口23a,上表面屏蔽板23与基体部22坚固地一体化为内壳模块20。屏蔽端子26a和信号端子26b的末端从安装部21向后延伸以分别连接于连接板Bd。屏蔽端子26a穿过安装部21并连续至上表面屏蔽板23和侧表面屏蔽板24。信号端子26b穿过安装部21在基体部22上延伸。屏蔽端子26a和信号端子26b的数量可以适当设置,且因此不限于图中所示。外壳30包括后侧的连接部31、向前延伸的收容部32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凸缘33。内壳模块20从连接部31插入收容部32。连接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连接于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内壳模块,嵌入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模块包括:树脂部,包括安装部以及从所述安装部延伸的基体部;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外侧的上表面屏蔽板和与所述上表面屏蔽板电连接的侧表面屏蔽板;以及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内侧,所述上表面屏蔽板、所述侧表面屏蔽板、所述信号端子以及所述树脂部一体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2 JP 2017-1822021.一种连接器,连接于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内壳模块,嵌入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模块包括:树脂部,包括安装部以及从所述安装部延伸的基体部;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外侧的上表面屏蔽板和与所述上表面屏蔽板电连接的侧表面屏蔽板;以及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内侧,所述上表面屏蔽板、所述侧表面屏蔽板、所述信号端子以及所述树脂部一体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模块包括两个分割片,各所述分割片在剖视下具有大致L字型,使两个所述分割片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上下翻转并组合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学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