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89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深井型直流接地极的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包括:排气管,其布置在深井内不同深度位置;井口排气结构,其位于所述井口的上方;其中,所述排气管将所述深井内产生的气体排至所述井口排气结构的同时,所述井口排气结构将所述气体排出井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既能适用于深井型电极井的结构,又能够满足井内产气排出的需要,以及能够满足利用周围环境向深井内补水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
本专利技术属于深井型直流接地极的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
技术介绍
由于高压直流受端地区通常经济发达,接地极选址困难,目前接地极型式在从普遍水平浅埋式向垂直型式或深井型式转变。其中,深井型接地极单口电极深度最大,所需电极数量最小,施工占地面积最小,接地电阻和最大地电位升通常也最小,因此在施工阶段和完成后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最低。另外,深井型接地极的极址对地形平整度的要求不高,选址更容易,具有实际的工程价值。国内目前的直流接地极基本采用水平式,垂直型的的接地极井的深度仅为30~40m,没有达到一千米深井接地极的技术。另外,由于作为阴极放电时电极上会产气体,深井的细长井身内气体排出较难,因此一般都设有专用的排气管若干,井口的排气设计是气体最终能否顺利排出的关键点之一。深井的井径较小,泄流产生的热量需要依靠地下水带走而不至于使电极过热,若在旱季时或者极址所处位置本身较为干旱,地下水位低于电极顶端,则电极上端部发热会明显高于其它位置,进而影响电极的整体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的排气结构,其既能适用于深井型电极井的结构,又能够满足井内产气排出的需要。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的补水结构,其能够满足利用周围环境向深井内补水的需要。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包括:排气管,其布置在深井内不同深度位置;井口排气结构,其位于所述井口的上方;其中,所述排气管将所述深井内产生的气体排至所述井口排气结构的同时,所述井口排气结构将所述气体排出井口。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既能适用于深井型电极井的结构,又能够满足井内产气排出和利用周围环境向井内集水的需要。本专利技术用于工程实践,以及指导深井井口建设。优选的是,还包括集水坑,其埋设于地面下方,所述集水坑吸收地表水分及进行渗水;所述集水坑的底部为斜坡面,所述斜坡面朝靠近电极方向的一侧向下倾斜;所述斜坡面上涂抹隔水材料。本专利技术采用集水坑,利用井口周围的土壤中的地下浅表水补充至井内,减轻了电极井内干湿程度过于受限于地下水位的缺陷,可使电极顶端周围常年保持湿润。优选的是,所述集水坑包括不同粒径填充物组成的三个填充层:第一卵石层、第一小卵石层及第一细砂层,所述第一卵石层铺设于所述斜坡面的上面,所述第一小卵石层铺设于所述第一卵石层的上面,所述第一细砂层铺设于所述第一小卵石层的上面;其中,所述第一卵石层厚1m,且卵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第一小卵石层厚0.8m,且小卵石的直径为1-10mm,所述第一细砂层厚0.6m。所述细砂层用于吸收周围地下浅表水,所述第一细砂层和所述第一卵石层及第一小卵石层的搭配起到渗水的作用。结合利用集水坑的斜坡面,可将井口周边数米范围的土壤形成一套完整的吸水、渗水系统,不断将浅表水汇集至电极井内。优选的是,在所述深井型接地极的地下井口部分,所述深井沿径向从内到外分别为电极、砂砾层、钢套管及PE管,所述PE管套设在所述钢套管的外围,所述砂砾层填充到所述钢套管和所述电极的中间,在所述PE管与所述第一卵石层平行的位置处开设多个小孔,且在与所述第一卵石层平行的所述PE管的内部填充中砂,形成中砂层,其用以汲取所述集水坑中收集到的地表水分。在所述PE管位置的管壁上设计若干密集的的小孔,使其不再完全封闭;所述PE管内填充1m厚的所述中砂层,所述中砂层用于从周边卵石层汲水,以保持其下方的砾砂层处于湿润状态。优选的是,在所述深井型接地极的地下井口部分,所述PE管的内部还包括砂和卵石混合层、第二卵石层、第二小卵石层及砂砾层,所述砂和卵石混合层铺设在所述中砂层的上面,所述第二卵石层铺设在所述砂和卵石混合层的上面,所述第二小卵石层铺设在所述第二卵石层的上面,所述砂砾层铺设在所述第二小卵石层的上面;其中,所述砂和卵石混合层厚0.8m,所述第二卵石层厚1.8m,且卵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第二小卵石层厚0.8m,且小卵石的直径为1-10mm,所述砂砾层厚0.6m。上述4层的组合作为渗水层,将雨水等井口内水分快速下渗,保持井口干燥,所述砂砾层可避免井口内生长植物。优选的是,在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地下井口部分,所述排气管上设置多个排气管壁孔,所述排气管的外侧包裹土工布,所述排气管包括直行排气管和弯头排气管,所述直行排气管设置在所述PE管内侧且穿越所述中砂层,所述弯头排气管设置在所述钢套管的内外两侧,所述弯头排气管沿所述PE管壁固定并伸出井口。所述直行排气管可避免砂和卵石的混合层阻碍排气,所述弯头排气管可避免细沙和表层土混入小卵石阻碍排气。优选的是,在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地上井口部分,所述井口排气结构包括:井盖罩,其为倒扣的盆形结构,且所述井盖罩为玻璃钢罩,所述井盖罩的顶部设置一通孔;玻璃钢管,其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井盖罩连通;带孔盖板,其盖合在所述玻璃钢管上,所述带孔盖板上设置多个透气孔;四个角钢支撑,其底端与所述井口上的埋件连接,所述角钢支撑的顶端与所述玻璃钢管的外壁通过抱箍连接。其中,所述井盖罩通过第一法兰盘与所述井口连接,所述玻璃钢管通过第二法兰盘与所述井盖罩连接。所述井盖罩设计成倒扣的盆式结构,利于氢气等轻质气体从所述玻璃钢管向上排出,形成便于氢气排出的气流通路。井口的四个方向的固定角钢支撑,以提高所述玻璃钢管的稳定性。优选的是,在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地上井口部分,还包括注水井,其设置在井口边,所述注水井的内部填充卵石,所述注水井通过一给水管连接至深井。当监测到深井内部温度过高时,可通过所述注水井,来增加人工注水措施来加强散热。优选的是,所述隔水材料选择黏土、沥青和水泥中的一种。坑底用0.2m厚粘土夯实,也可涂抹沥青或水泥隔水,以便不断将浅表水汇集至电极井内。优选的是,在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地上井口部分,所述井口的侧壁开设多个通风孔。空气从所述通风孔进入,深井内产生的氢气从玻璃钢管排出,可形成便于氢气排除的气流通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采用集水坑,利用井口周围的土壤中的地下浅表水补充至井内,解决了电极井内干湿程度直接受制于地下水位的问题,有利于保持井内湿润,便于电极散热。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的地下部分,其采用排气管结构,使井内的产气能够顺利通过井口端部的各层砂石,顺利排出。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的地上部分,其使得氢气等轻质、危险气体快速排出,不在井口内聚集。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设置的注水井,使的可人工注水来加强深井内部的散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的地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集水坑,2-斜坡面,3-电极,4-第一卵石层,5-第一小卵石层,6-第一细砂层,7-深井,8-电极绝缘层,9-砂砾层,10-钢套管,11-钢管绝缘层,12-PE管,13-中砂层,14-护壁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其布置在深井内不同深度位置;井口排气结构,其位于所述井口的上方;其中,所述排气管将所述深井内产生的气体排至所述井口排气结构的同时,所述井口排气结构将所述气体排出井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其布置在深井内不同深度位置;井口排气结构,其位于所述井口的上方;其中,所述排气管将所述深井内产生的气体排至所述井口排气结构的同时,所述井口排气结构将所述气体排出井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水坑,其埋设于地面下方,所述集水坑吸收地表水分及进行渗水;所述集水坑的底部为斜坡面,所述斜坡面朝靠近电极方向的一侧向下倾斜;所述斜坡面上涂抹隔水材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包括不同粒径填充物组成的三个填充层:第一卵石层、第一小卵石层及第一细砂层,所述第一卵石层铺设于所述斜坡面的上面,所述第一小卵石层铺设于所述第一卵石层的上面,所述第一细砂层铺设于所述第一小卵石层的上面;其中,所述第一卵石层厚1m,且卵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第一小卵石层厚0.8m,且小卵石的直径为1-10mm,所述第一细砂层厚0.6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深井沿径向从内到外分别为电极、砂砾层、钢套管及PE管,所述PE管嵌套在所述电极和钢套管的上方,所述砂砾层填充到所述钢套管和所述电极的中间,在所述PE管与所述第一卵石层平行的位置处开设多个小孔,且在与所述第一卵石层平行的所述PE管的内部填充中砂,形成中砂层,其用以汲取所述集水坑中收集到的地表水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井型接地极的井口,其特征在于,所述PE管的内部还包括砂和卵石混合层、第二卵石层、第二小卵石层及砂砾层,所述砂和卵石混合层铺设在所述中砂层的上面,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谌阳孔志达谭威简翔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