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470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一加强件,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三导电臂,第一连接臂与第一导电臂及第二导电臂相连,第二连接臂与第一导电臂及第三导电臂相连;第二导电臂与第三导电臂分别延伸至第一对接槽和第二对接槽内;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插设在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内,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传输大电流,应用场景更广泛,机械强度高及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信号连接
,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组件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组件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连接器,每一个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然而随着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现有的连接器组件在追求体积不断变小的同时,却面临着如下问题:由于体积变小而带来的机械强度的降低,一般大尺寸连接器能够承受在配合时使用较大的机械力量不至损坏,而小尺寸连接器却无法承受装配过程中连接器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连接器损坏或者破裂,机械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强度高的连接器组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一加强件,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与所述第二对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对接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一导电臂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第三对接槽内并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及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及所述第三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与所述第三导电臂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和所述第二对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及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还设置有第一卡扣槽,所述第一卡扣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背向所述第三对接槽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第三对接槽之间形成有扣接臂,所述扣接臂与所述第三导电臂扣接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衔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并沿所述绝缘基座的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并沿所述绝缘基座的纵向延伸设置,所述衔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衔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衔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的角度为Φ1,所述衔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的角度为Φ2,其中,90°<Φ1<180°,90°<Φ2<180°。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第三凸肋及对接凸块;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第二凸肋均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对接凸块与所述基板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第二凸肋之间,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三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导电臂、所述第二导电臂及所述第三导电臂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二凸肋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肋上设置有第一卡固槽,所述第一卡固槽与所述第一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连并均插设在所述第一卡固槽内,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对接空间,所述第一对接槽的底壁位于所述第一对接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对接槽的底壁扣接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对接凸块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位置相对应,以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背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触部能够朝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变形。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设置有扣接槽。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还包括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位于所述绝缘基座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连;所述绝缘基座还包括固定条,所述固定条位于所述第一凸肋背向所述第一对接槽的一侧,并与所述焊接部相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三凸肋设置有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卡持槽与所述第三对接槽及所述绝缘基座的对接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一卡持槽及所述第三对接槽插接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臂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扣接相连的扣接凸起,所述扣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绝缘基座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凸肋相连的夹持臂,所述夹持臂位于所述第三凸肋背向所述第三对接槽的一侧,所述夹持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还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三焊接臂及第四焊接臂,所述第一焊接臂与所述第二焊接臂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及所述第二连接臂相连,并均沿所述绝缘基座的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焊接臂与所述第四焊接臂均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并均沿所述绝缘基座的纵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焊接臂与所述第四焊接臂相互间隔。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基体、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及第一增强件,所述绝缘基体包括板体、第一凸条、第二凸条及第三凸条;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及所述第三凸条均与所述板体相连,并分别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及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定在所述第一凸条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定在所述第二凸条上,并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增强件包括第四导电臂、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第五导电臂及第六导电臂,所述第四导电臂固定在所述第三凸条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接触,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导电臂及所述第五导电臂相连,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第四导电臂及所述第六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五导电臂与所述第六导电臂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及所述第三导电臂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第三凸条形成有插槽,所述第一凸条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插槽及所述板体背向所述插槽的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延伸臂、第二延伸臂及第三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相连并均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条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延伸臂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板体背向所述插槽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延伸臂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凸条的背向所述插槽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条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环绕所述第一凸条的外周面设置并贯穿所述插槽的底壁;所述第二凸条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环绕所述第二凸条的外周面设置并贯穿所述插槽的底壁;所述第三凸条设置有第三卡持槽及阻挡臂,所述第三卡持槽环绕所述第三凸条的外周面设置并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阻挡臂位于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一加强件,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与所述第二对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对接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一导电臂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第三对接槽内并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及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及所述第三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与所述第三导电臂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和所述第二对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及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一加强件,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与所述第二对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对接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一导电臂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第三对接槽内并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及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及所述第三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与所述第三导电臂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和所述第二对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及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还设置有第一卡扣槽,所述第一卡扣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背向所述第三对接槽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第三对接槽之间形成有扣接臂,所述扣接臂与所述第三导电臂扣接相连。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衔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并沿所述绝缘基座的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并沿所述绝缘基座的纵向延伸设置,所述衔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衔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衔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的角度为Φ1,所述衔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的角度为Φ2,其中,90°<Φ1<180°,90°<Φ2<180°。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第三凸肋及对接凸块;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第二凸肋均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对接凸块与所述基板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第二凸肋之间,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三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导电臂、所述第二导电臂及所述第三导电臂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二凸肋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肋上设置有第一卡固槽,所述第一卡固槽与所述第一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连并均插设在所述第一卡固槽内,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对接空间,所述第一对接槽的底壁位于所述第一对接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对接槽的底壁扣接相连。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间隔设置。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凸块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位置相对应,以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背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触部能够朝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变形。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亚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