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煤系统及其煤斗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1745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给煤系统及其煤斗,煤斗包括进料部及出料部。进料部为两端开口的矩形筒状结构,进料部的一个开口形成进料口。出料部包括多个第一侧壁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一侧壁的多个第二侧壁。每个第一侧壁呈平板状,包括顶边及分别与顶边连接的两条侧边。每个第二侧壁呈弧形板状,包括两个直边及连接两个直边的圆弧边。其中,第二侧壁的两个直边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侧壁的侧边连接,多个第一侧壁的顶边首尾连接以形成承接口。承接口与进料部远离进料口的开口连通,多个第二侧壁的圆弧边与多个直边远离顶边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给煤系统及其煤斗使得煤不易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给煤系统及其煤斗
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给煤系统及其煤斗。
技术介绍
在火力发电领域,通常采用给煤系统给锅炉给煤加热。给煤系统包括输煤机、煤斗及给煤机,输煤机将煤输送到煤斗,煤斗与给煤机连通,煤再通过给煤机运送到锅炉。然而,在输送煤的过程中,煤容易堵塞于煤斗。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煤斗易堵塞的问题,提供一种不易堵塞的给煤系统及其煤斗。一种煤斗,包括:进料部,为两端开口的矩形筒状结构,所述进料部的一个开口形成进料口;及出料部,包括多个第一侧壁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多个第二侧壁,每个所述第一侧壁呈平板状,包括顶边及分别与所述顶边连接的两条侧边,每个所述第二侧壁呈弧形板状,包括两个直边及连接所述两个直边的圆弧边;其中,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两个直边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侧边连接,所述多个第一侧壁的所述顶边首尾连接以形成承接口,所述承接口与所述进料部远离所述进料口的开口连通,所述多个第二侧壁的所述圆弧边与所述多个直边远离所述顶边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侧壁为梯形,所述梯形还包括底边,且所述底边的长度小于所述顶边的长度,所述两条侧边分别与所述顶边及所述底边连接,所述多个圆弧边与所述多个底边首尾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侧壁为三角形,多个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圆弧边首尾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出料口的边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部呈漏斗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出料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或小于2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出料部关于所述进料部的轴线呈轴对称分布,且所述两个出料部的承接口的边缘相互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进料部的外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消防管,所述消防管沿所述进料口的边缘的周向设置,且所述消防管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朝向所述进料口。一种给煤系统,包括:输煤机;给煤机;及上述煤斗,所述输煤机具有下料口,所述给煤机具有入料口,所述下料口与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入料口连通。上述给煤系统及其煤斗,第一侧壁呈平板状,第二侧壁呈弧形板状,且第二侧壁的两个直边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侧壁的侧边连接,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方形侧壁的出料部而言,具有较大的体积。进一步的,多个第二侧壁的圆弧边与多个直边远离顶边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相较于传统的出料口而言,具有更大的口径。而且出料部的侧壁由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拼接,之间不存在拐角,从而使得出料部的内壁连接更流畅,从而便于煤沿出料部的内壁下滑。因此,通过设置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可有效增大出料部的体积及出料口的口径,进而在输煤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可防止煤在出料部堆积而堵塞出料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煤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煤斗中的第一侧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煤斗中的第二侧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提供的给煤系统包括输煤机、给煤机及煤斗100。输煤机通过皮带运送煤。输煤机具有下料口。煤斗100与下料口连通。给煤机具有入料口。在火力发电
,给煤机用于将输煤机输送的煤运送至锅炉燃烧产热。具体的,煤斗100的两端分别与下料口及入料口连通。给煤机的入料口处具有螺旋推进器。螺旋推进器工作,可将煤斗100中的煤推送进入锅炉内燃烧。请继续参阅图1,且一并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煤斗100包括进料部110及出料部120。进料部110为两端开口的矩形筒状结构,进料部110的一个开口形成进料口112。在给煤系统中,进料口112与输煤机的下料口连通。由于在给煤系统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将大量煤输送至锅炉,为使得进料部110对煤具有较佳的承载作用,进料部110需由机械强度相对较大的合金、塑钢或者其他高分子材料制成。出料部120包括多个第一侧壁122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一侧壁122的多个第二侧壁124。为防止出料部120在运送煤的过程中变形及断裂,出料部120需由机械强度相对较大的合金、塑钢或者其他高分子材料制成。每个第一侧壁122呈平板状。第一侧壁122包括顶边1221及分别与顶边1221连接的两条侧边1225。每个第二侧壁124呈弧形板状。第二侧壁124包括两个直边1241及连接两个直边1241的圆弧边1242。其中,第二侧壁124的两个直边1241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侧壁122的侧边1225连接。多个第一侧壁122的顶边1221首尾连接以形成承接口126。承接口126与进料部110远离进料口112的开口连通。矩形框状结构的进料部110具有较佳的承载力,且制作简单,便于降低生产成本。而通过设置多个第一侧壁122的顶边1221首尾连接以形成承接口126,承接口126与进料部110远离进料口112的开口连通,故可在不改变进料部110形状的情况下使得出料部120与进料部110匹配连通,从而便于提高安装效率。多个第二侧壁124的圆弧边1242与多个直边1241远离顶边1221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在给煤系统中,出料部120的出料口128与给煤机的入料口连通。因此,通过设置第一侧壁122呈平板状,第二侧壁124呈弧形板状,且第二侧壁124的两个直边1241分别与相邻两个第一侧壁122的侧边1225连接,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方形侧壁的出料部120而言,具有较大的体积。进一步的,多个第二侧壁124的圆弧边1242与多个直边1241远离顶边1221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128。相较于传统的出料口128而言,具有更大的口径。而且出料部120的侧壁由第一侧壁122与第二侧壁124拼接,之间不存在拐角,从而使得出料部120的内壁连接更流畅,从而便于煤沿出料部120的内壁下滑。因此,通过设置第一侧壁122及第二侧壁124,可有效增大出料部120的体积及出料口128的口径,进而在输煤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可防止煤在出料部120堆积而堵塞出料口128。因此,上述给煤系统及煤斗100具有较佳的输煤效率。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出料部120可与进料部110一体成型,也可以与进料部110分开成型,出料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斗,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部,为两端开口的矩形筒状结构,所述进料部的一个开口形成进料口;及出料部,包括多个第一侧壁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多个第二侧壁,每个所述第一侧壁呈平板状,包括顶边及分别与所述顶边连接的两条侧边,每个所述第二侧壁呈弧形板状,包括两个直边及连接所述两个直边的圆弧边;其中,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两个直边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侧边连接,所述多个第一侧壁的所述顶边首尾连接以形成承接口,所述承接口与所述进料部远离所述进料口的开口连通,所述多个第二侧壁的所述圆弧边与所述多个直边远离所述顶边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斗,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部,为两端开口的矩形筒状结构,所述进料部的一个开口形成进料口;及出料部,包括多个第一侧壁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多个第二侧壁,每个所述第一侧壁呈平板状,包括顶边及分别与所述顶边连接的两条侧边,每个所述第二侧壁呈弧形板状,包括两个直边及连接所述两个直边的圆弧边;其中,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两个直边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侧边连接,所述多个第一侧壁的所述顶边首尾连接以形成承接口,所述承接口与所述进料部远离所述进料口的开口连通,所述多个第二侧壁的所述圆弧边与所述多个直边远离所述顶边的一端首尾连接,以形成出料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侧壁为梯形,所述梯形还包括底边,且所述底边的长度小于所述顶边的长度,所述两条侧边分别与所述顶边及所述底边连接,所述多个圆弧边与所述多个底边首尾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侧壁为三角形,多个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圆弧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劲潘灏庾燕君唐晖印佳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