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927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导光板、波长转换层及不透光层。该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侧表面,该出光面具有侧边,该侧表面邻接该侧边,该出光面包含中间部分及边缘部分,该边缘部分沿着该侧边延伸。该波长转换层覆盖该中间部分。该不透光层覆盖该边缘部分,使得该导光板内的光线不会经由该边缘部分射出而成为背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尤指一种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许多背光模组使用导光板导引光线以提供例如但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平面背光。然而,导光板的侧面也会反射光线,使得出光面周围部分亮度提高。此情形于使用量子点膜的背光模组中,该背光模组的周围部分还会有偏蓝的现象,影响影像显示。当显示器采用窄边框设计时,前述发亮、偏蓝的现象原则上难以透过显示器的边框来遮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利用不透光层避免其导光板内的光线直接经由导光板的出光面的边缘部分射出导光板,进而抑制出光面周围部分发亮或偏蓝的现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波长转换层及不透光层。该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侧表面,该出光面具有侧边,该侧表面邻接该侧边,该出光面包含中间部分及边缘部分,该边缘部分沿着该侧边延伸。该波长转换层覆盖该中间部分。该不透光层覆盖该边缘部分。藉此,该不透光层能避免该导光板内的光线直接经由该边缘部分射出该导光板,进而抑制该出光面相邻于该侧边的部分发亮或偏蓝的现象。优选的,该第一不透光层为反光材质或吸光材质。优选的,该波长转换层覆盖该边缘部分且该波长转换层位于该第一不透光层与该出光面之间;或者该波长转换层覆盖该边缘部分,该第一不透光层位于该波长转换层与该出光面之间。优选的,还包含第二不透光层,该第二不透光层正对该第一侧表面设置。优选的,该第二不透光层为反光材质或吸光材质。优选的,还包含另一波长转换层,该另一波长转换层正对该第一侧表面设置。优选的,还包含光源,其中该导光板具有第二侧表面,该光源朝向该第二侧表面设置。优选的,该第一侧表面与该第二侧表面位于该出光面的相对两则。优选的,还包含光源,其中该导光板具有相对于该出光面的背面,该光源朝向该背面设置。优选的,该波长转换层包含多个量子点。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专利技术的通过于导光板的边缘部分配置不透光层,利用不透光层避免其导光板内的光线直接经由导光板的出光面的边缘部分射出导光板,进而抑制出光面周围部分发亮或偏蓝的现象。换句话说,经由该不透光层覆盖该边缘部分,使得该导光板内的光线不会直接经由该边缘部分射出而成为背光。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显示装置沿线X-X之剖面图。图4为图2中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之爆炸图。图5为图4中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8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9为图8中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3。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包含前框12、背盖14、液晶面板16、背光模组18及控制模组20。前框12与背盖14衔接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其他构件。前框12具有窗口122,液晶面板16经由窗口122露出。液晶面板16于实际应用上可由一般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为例,不另赘述。背光模组18设置于液晶面板16下方,以提供液晶面板16显示影像所有背光。控制模组20与液晶面板16及背光模组18电连接,以控制液晶面板16及背光模组18的运作。为简化图式,控制模组20以方块表示于图2中且其与液晶面板16及背光模组18的电连接(例如通过软排线实现)亦予以省略,控制模组20于实际上可由一般液晶显示器的控制模组(包含电源控制电路及信号控制电路,且可透过一或多个电路板实现)为例,不另赘述。请并参阅图4及图5。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8包含边框180、底板182、导光板184、光源186、波长转换层188、反射层190及至少一光学膜片192(以单一结构件表示于图中,以简化图式)。边框180与底板182衔接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其他构件,边框180形成窗口1802,窗口1802可略大于前框12的窗口122。导光板184设置于底板182上方并具有出光面1842、相对于出光面1842的背面1844、第一侧表面1846及相对于第一侧表面1846的第二侧表面1848,出光面1842对着窗口1802。光源186(例如但不限于包含多个LED的光条)朝向第二侧表面1848设置,使得光源186发射的光线能经由第二侧表面1848进入导光板184。波长转换层188设置于出光面1842上方。导光板184内的光线经由导光板184的导引(例如于背面1844上设置反射结构,或于背面1844形成凹点,或于背面1844上印刷反射网点)以经由出光面1842射出导光板184,并进入波长转换层188。波长转换层188能将部分的光线转换为不同的波长,使得转换后的光线及未转换的光线混合后形成所需的背光;例如未转换的光线为蓝光,转换后的光线为红光及绿光,混合后形成白色的背光。于实际应用上,波长转换层188可由包含多个量子点或荧光粉的膜片制成,例如一般的量子点膜片。反射层190设置于背面1844与底板182之间,可增加导光板184内的光线经由出光面1842出光效率;于实际应用上,反射层190以片材为例,或为于背面1844或底板182上的涂布层。该至少一光学膜片192设置于波长转换层188上方,可增进背光的均匀度。最后,背光经由边框180的窗口1802射出背光模组18以提供给液晶面板16利用。此外,出光面1842具有侧边1842a,第一侧表面1846邻接侧边1842a。出光面1842包含中间部分1842b及边缘部分1842c(于图5中均以虚线框示意其范围),边缘部分1842c沿着侧边1842a延伸,波长转换层188覆盖中间部分1842b。背光模组18还包含不透光层194,不透光层194覆盖边缘部分1842c;藉此,不透光层194能避免导光板184内的光线自第一侧表面1846朝向边缘部分1842c直接经由边缘部分1842c射出导光板184,进而抑制出光面1842相邻于侧边1842a的部分(或谓靠近边框180的部分)发亮或偏蓝的现象。于实际上,不透光层194位于前框12的正下方(或谓前框12完整遮蔽不透光层194),亦即当未组装液晶面板16时,自显示装置1正前方原则上仍不会经由窗口122观察到不透光层194。不透光层194可为反光材质或吸光材质,或兼具两者性质的材料,此皆可由习知的反光材质或吸光材质实现,不另赘述。当不透光层194具有反射性质时,可提升光线利用率;当不透光层194具有吸光性质时,可抑制背光模组18邻近边框180的出光亮度。如图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188亦覆盖边缘部分1842c且位于不透光层194与出光面1842之间,不透光层194举例为反射层,其通过胶粘或印刷等方式附着于波长转换层188上。背光模组18还包含另一波长转换层196,正对第一侧表面1846设置。波长转换层196粘着于底板182的侧墙上,但实际上亦可直接附着于第一侧表面1846。藉此,例如导光板184内朝向第一侧表面1846行进的光线L1(以箭头表示于图3中)经由第一侧表面1846射出导光板184后,经波长转换层196反射(或谓经底板182的侧墙的反射)再次经由第一侧表面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第一侧表面,该出光面具有侧边,该第一侧表面邻接该侧边,该出光面包含中间部分及边缘部分,该边缘部分沿着该侧边延伸;波长转换层,覆盖该中间部分;以及第一不透光层,覆盖该边缘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及第一侧表面,该出光面具有侧边,该第一侧表面邻接该侧边,该出光面包含中间部分及边缘部分,该边缘部分沿着该侧边延伸;波长转换层,覆盖该中间部分;以及第一不透光层,覆盖该边缘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不透光层为反光材质或吸光材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波长转换层覆盖该边缘部分且该波长转换层位于该第一不透光层与该出光面之间;或者该波长转换层覆盖该边缘部分,该第一不透光层位于该波长转换层与该出光面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不透光层,该第二不透光层正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维蓉李秉勋宋晓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