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5061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绕包层、外屏蔽层以及外护套,其中,在绕包层的内部包括动力线以及至少一条信号线,动力线和信号线以正规绞合的方式围绕设置在一根填充绳的外表面;信号线中包括两根以对绞方式设置的缆芯,在对绞设置的缆芯外设置一层绕包层,绕包层的外部为内屏蔽层;导体包括导线以及外部的绝缘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伺服电缆
本实用型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伺服电缆。
技术介绍
目前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使用伺服机的要求更高,促使电线的性能同步达到伺服机传输性能、机械性能的要求,伺服电缆的工作环境多为移动的场合,要求电缆耐移动高寿命,现有的产品综合传输、移动、高寿命市场上满足的电线并不多,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寿命的伺服电缆。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伺服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绕包层、外屏蔽层以及外护套,其中,所述绕包层内设置有动力线以及至少一条信号线,所述动力线以及所述信号线围绕一中心填充呈正规绞合方式设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线包括两根缆芯,所述缆芯呈对绞设置,所述缆芯绞合后外表面设置一绕包层。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信号线数量大于一根时,每根信号线内的缆芯对绞的绞距不同,以防止缆芯之间互相干扰。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绕包层外设置一内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为金属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角度为45°±5°,编织密度不低于85%,在保障屏蔽效果的同时增加电缆的柔软度。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缆芯包括导体以及导体外的护套。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线包括导体以及导体外的绝缘层。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利用细金属丝依次采用子绞以及复合绞的方式绞合设置,所述子绞绞距为绞合外径的20~25倍,复合绞的绞距为绞合外径的12~14倍。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子绞的绞向与所述复合绞的绞向方向相同。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所述动力线与所述信号线之间的缝隙中设置有填充绳,以防止内部缠绕并减小摩擦。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屏蔽层为金属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角度为45°±5°,编织密度不低于8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信号线的外部以及电缆的外部均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绕包层,在保证屏蔽效果的同时避免屏蔽层与导线之间的摩擦,对于需要经常移动工作的伺服电缆来说可有效较小磨损,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工厂更换电缆成本。(2)编织层采用细金属丝编织而成,编织角度约为45°,编织密度大于85%,保证编织外观与转移阻抗,在保证屏蔽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小对弯曲半径的影响,以满足电缆经常一定的工作需求;且电缆包括两层屏蔽层,有效防止了各个方向的强信号干扰,并减少了外泄电磁干扰,信息传输无差异。(3)信号线中的缆芯采用对绞方式设置,当信号线不止一根时,其中的缆芯对绞绞距不相同,避免芯线之间互相干扰。(4)导线子绞与复合绞的方向相同,能有效提升导线的柔软程度,进一步减小弯曲半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伺服电缆截面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外护套,2‐外屏蔽层,3‐导体,4‐填充绳,5‐内屏蔽层,6‐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通过以下描述本方案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伺服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绕包层、外屏蔽层2以及外护套1,其中,在绕包层的内部包括动力线以及至少一条信号线,动力线和信号线以正规绞合的方式围绕设置在一根填充绳4的外表面;信号线中包括两根以对绞方式设置的缆芯,在对绞设置的缆芯外设置一层绕包层,绕包层的外部为内屏蔽层5;导体包括导线以及外部的绝缘层6。具体地,导体3采用0.08mm的超六类导体经子绞后进行复合绞,其子绞绞距为绞合外径的20~25倍左右,其复合绞的绞距为绞合外径的12~14倍左右,其子绞与复合绞的绞向相同,均为S向,可有效提升电缆的柔软程度,缩小电缆的弯曲半径。内屏蔽层5与外屏蔽层2均采用细金属丝编织而成,其编织角度约为45°,允许误差在5°之内,其成缆时绞距约为绞合外径的10倍;在内屏蔽层5与其内部的缆芯之间,以及外屏蔽层2与其内部的导线之间均设置有铁氟龙进行绕包形成绕包层,降低屏蔽层与其内部的缆芯的摩擦系数,在电缆运动或弯曲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护其内部的缆芯不受损伤,增加电缆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信号线中缆芯的对绞过程以及动力线和信号线正规绞合成缆过程中均进行退扭操作,减小了电缆的负担,增加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在另一实施例中,当信号线的数量为两根或更多时,每根信号线内对绞设置的缆芯绞距不同,例如,一根缆芯对绞的绞距为绞合外径的10倍,另一根为绞合外径的12倍,应当理解,具体绞距倍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上仅为帮助说明和理解本方案,不作为限定作用。以下结合具体生产操作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选取规格合适的用于传输信号的导线四根,每两根作为一组利用带退扭功能的设备进行对绞,对绞后在外部用铁氟龙带进行绕包,并在绕包后在外部编织内屏蔽层,以此方案生产两根信号线;选取若干0.08mm的超六类导线进行子绞,绞距为绞合外径的20~25倍,再将子绞完成的导线进行复合绞,绞距为绞合外径的12~14倍,利用抽真空挤压法将绝缘层套在导体的外部,以此方案生产四根作为动力线,之后与信号线一同围绕一中心填充绳进行正规绞设置,并在外部依次绕包铁氟龙带形成绕包层,并在绕包层外设置外屏蔽层,在外屏蔽层的外部采用挤出工艺以滑性PVC材料设置外护套,其中,内屏蔽层与外屏蔽层编织角度约为45°,允许误差在5°之内,其成缆时绞距约为绞合外径的10倍;为防止信号线与动力线在使用时发生扭转和缠绕,在缆线之间的缝隙中填充有绞合好的填充绳,从而保证电缆的可靠程度。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即使对本技术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绕包层、外屏蔽层以及外护套,其中,所述绕包层内设置有动力线以及至少一条信号线,所述动力线以及所述信号线围绕一中心填充呈正规绞合方式设置;所述信号线包括两根缆芯,所述缆芯呈对绞设置,所述缆芯绞合后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绕包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绕包层、外屏蔽层以及外护套,其中,所述绕包层内设置有动力线以及至少一条信号线,所述动力线以及所述信号线围绕一中心填充呈正规绞合方式设置;所述信号线包括两根缆芯,所述缆芯呈对绞设置,所述缆芯绞合后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绕包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信号线数量大于一根时,每根信号线内的缆芯对绞的绞距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绕包层外设置一内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为金属丝编织而成,编织角度为45°±5°,编织密度不低于8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伺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包括导体以及导体外的护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蒋健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卡迪夫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