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957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11:25
提供一种能够使弹簧常数减小的防振装置。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构件(10),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第2安装构件(20),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以及弹性体(30),其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10)与第2安装构件(20)之间,在第1安装构件(10)形成有第1凹部(13),在第1凹部(13)收纳有弹性体(30)的一端部(31),在第2安装构件(20)形成有第2凹部(23),在第2凹部(23)收纳有弹性体(30)的另一端部(32),在第1凹部(13)和第2凹部(23)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凹坑部(25),在该凹坑部(25)与弹性体(30)之间形成有空间(S1)。

Anti vibration device

An anti-vibration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spring constant is provided. The anti-vibration device includes: the first installation member (10),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one of the vibration generating part and the vibration bearing part;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member (20),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vibration generating part and the other part of the vibration bearing part; and the elastomer (30),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installation member (10) and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member (20), and the first concave part (13) is formed in the first installation member (10), and the first concave part (13) is formed in the first installation member (10). Part (13) receives one end (31) of elastomer (30), forms a second concave (23) in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member (20), receives another end (32) of elastomer (30) in the second concave (23), and forms a concave (25) in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concave (13) and the second concave (23), forming a space (S1) between the concave (25) and the elastomer (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振装置。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防振装置中公知有如下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构件(支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以及主体构件,其是弹性体与第2安装构件(安装部)接合而成的,该第2安装构件(安装部)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其中,在第1安装构件的内部以对所述主体构件的支脚部赋予了压缩力的状态组装有所述主体构件(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46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也在研究如下结构的防振装置:不使弹性体与第2安装构件接合而构成主体构件,而是在第1安装构件与第2安装构件之间配置有弹性体。然而,这样的结构的防振装置的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例如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时的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较大,在需要使该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减小的情况下,难以谋求充分的弹簧常数的减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减小的防振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第2安装构件,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以及弹性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安装构件与所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所述第1安装构件具备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上侧隔壁和下侧隔壁,在所述上侧隔壁与所述下侧隔壁之间形成有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配置有所述第2安装构件和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1安装构件的下侧隔壁形成有朝下凹陷的第1凹部,在该第1凹部收纳有所述弹性体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安装构件形成有朝上凹陷的第2凹部,在该第2凹部收纳有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部,在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形成有凹坑部,在该凹坑部与所述弹性体之间形成有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能够使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减小。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中,在所述弹性体上,在该弹性体的与所述第1凹部相对的一端面和与所述第2凹部相对的另一端面中的至少任一者能够形成有缺口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更加减小。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中,能够将所述凹坑部形成于所述第2凹部,将所述缺口部形成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一端面。在该情况下,与未在第1安装构件的下侧隔壁的第1凹部形成所述凹坑部相应地,第1安装构件的下侧隔壁与上侧隔壁之间的尺寸不增加,在此,防振装置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尺寸不增加,因此,不使防振装置整体大型化,而能够使弹簧常数有效地减小。在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中,所述凹坑部能够由圆顶状的曲面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振动向弹性体输入而使该弹性体进入凹坑部的内部之际,该弹性体相对于所述凹坑部平缓地移位(进入),因此,也能够顺利地进行弹簧常数的减小。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可使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减小的防振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一个侧面上方表示该防振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的防振装置的另一个侧面上方表示图1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从图1的防振装置的一个侧面上方表示将图1的防振装置分解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图1的防振装置的另一个侧面上方表示将图1的防振装置分解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1的防振装置的长度方向以截面A-A表示图1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1的防振装置的宽度方向以截面B-B表示图1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和2中,附图标记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是配置于车身(底盘)与发动机之间的发动机架。图1从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的一个侧面上方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另外,图2从防振装置1的另一个侧面上方表示防振装置1。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在车辆搭载时以其宽度方向(在图1和2中,附图的进深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其长度方向(在图1和2中,附图上的左右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在车辆搭载时以其高度方向(在图1和2中,附图上的上下方向)与车辆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附图标记10是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的第1安装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构件10连结于车身或与车身相连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构件10具备下侧隔壁11和上侧隔壁12,是通过使下侧隔壁11和上侧隔壁12相互相对地组装而形成的。具体而言,如图3和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若将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下侧隔壁11和上侧隔壁12组装,则如图5和6所示,在下侧隔壁11与上侧隔壁12之间形成有空间1S。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空间1S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搭载时,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开口。附图标记20是与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安装构件20连结于发动机或与发动机相连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4所示,第2安装构件20具备主体部21和发动机安装部22。附图标记30是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10与第2安装构件20之间的弹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30是图3和4所示那样的块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4所示,弹性体30具有大致立方体的形状。弹性体30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附图标记40是止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40作为包覆第2安装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弹性构件而由例如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5所示,止挡件40沿着防振装置1的长度方向(以下,也简称为“长度方向”。)分别具有长度方向止动部41,长度方向止动部41通过分别搭载于车辆而限制第1安装构件10与第2安装构件20之间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40沿着防振装置1的高度方向(以下,也简称为“高度方向”。)分别具有高度方向止动部42,高度方向止动部42通过分别搭载于车辆而限制第1安装构件10与第2安装构件20之间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6所示,止挡件40在防振装置1的宽度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以夹持上侧隔壁12的一端部的方式组装的宽度方向止动部43,宽度方向止动部43通过搭载于车辆而限制第1安装构件10与第2安装构件20之间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方向止动部41、高度方向止动部42以及宽度方向止动部43分别作为芯材构成了第2安装构件2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安装构件20和弹性体30配置于在第1安装构件1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1S。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6所示,在第1安装构件10的内部形成有朝下凹陷的第1凹部13,在第1凹部13收纳有弹性体30的下端部(一端部)31。具体而言,第1凹部13形成于第1安装构件10的下侧隔壁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13构成为供弹性体30的下端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第1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第2安装构件,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以及弹性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安装构件与所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所述第1安装构件具备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上侧隔壁和下侧隔壁,在所述上侧隔壁与所述下侧隔壁之间形成有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配置有所述第2安装构件和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1安装构件的下侧隔壁形成有朝下凹陷的第1凹部,在该第1凹部收纳有所述弹性体的一端部,在所述第2安装构件形成有朝上凹陷的第2凹部,在该第2凹部收纳有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部,在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形成有凹坑部,在该凹坑部与所述弹性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27 JP 2016-147127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第1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第2安装构件,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以及弹性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安装构件与所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所述第1安装构件具备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上侧隔壁和下侧隔壁,在所述上侧隔壁与所述下侧隔壁之间形成有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配置有所述第2安装构件和所述弹性体,在所述第1安装构件的下侧隔壁形成有朝下凹陷的第1凹部,在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