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8864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要解决的课题为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显示装置(DSP1)具有:存在于导电层(CL2)与基板(10)之间的绝缘层(11);和位于导电层(CL1)与导电层(CL2)之间、具有开口部(12H)的绝缘层(12)。另外,显示装置具有:包含导电层的导体图案(第1A部分)(TMP1)及导电层的导体图案(第2A部分)(TMP2)的连接端子(TM1);和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1)而电连接于连接端子的驱动电路。绝缘层(13)具有与导电层的导体图案重叠、且使导电层的导体图案的一部分从绝缘层露出的开口部(13H)。导电层的导体图案与导电层的导体图案通过开口部而电连接。开口部比开口部靠连接端子的周缘部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并且涉及有效应用于例如在彼此相对的基板的各自上形成有电极的显示装置的技术。
技术介绍
对于构成显示装置的基板而言,存在使用具有挠性的基板的技术(参见日本特开2015-118373号公报(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83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当在基板的外部存在用于驱动在显示装置的基板上形成的电路的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存在于基板的连接端子与驱动电路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等导电性部件而得以电连接。当将连接端子与驱动电路电连接时,根据连接端子的构造,存在应力集中于连接端子的一部分的情况。在基板中,在设置有连接端子的区域中形成绝缘层、导电层等部件,但已知的是,若上述应力集中于这些部件的一部分,则在上述部分中存在产生裂纹等损伤的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存在于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具备挠性及可见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存在于上述液晶层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和存在于上述第一导电层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另外,显示装置具有:第一绝缘层,其存在于上述第一导电层与上述第二导电层之间,且具有第一开口部;存在于上述第二导电层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绝缘层;和覆盖上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三绝缘层。另外,显示装置具有:连接端子,其包含上述第一导电层的第1A部分及上述第二导电层的第2A部分;驱动电路,其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而电连接于上述连接端子;和连接布线,其连接于上述连接端子,并且在上述连接端子与上述显示区域之间延伸。上述第三绝缘层具有与上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述第1A部分重叠的第二开口部。上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述第1A部分与上述第二导电层的上述第2A部分通过上述第一开口部而电连接。在俯视下,上述第一开口部比上述第二开口部靠上述连接端子的缘部侧。另外,本技术的另一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存在于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具备挠性及可见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存在于上述液晶层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和存在于上述第一导电层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另外,显示装置具有:第一绝缘层,其存在于上述第一导电层与上述第二导电层之间,且具有第一开口部;存在于上述第二导电层与上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绝缘层;和覆盖上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三绝缘层。另外,显示装置具有:连接端子,其包含上述第一导电层的第1A部分及上述第二导电层的第2A部分;驱动电路,其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而电连接于上述连接端子;和连接布线,其连接于上述连接端子,并且在上述连接端子与上述显示区域之间延伸。上述第三绝缘层具有与上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述第1A部分重叠的第二开口部。上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述第1A部分与上述第二导电层的上述第2A部分通过上述第一开口部而电连接。上述第一开口部不与上述第二开口部重叠。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为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图3:为图1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4:为示出图1所示显示装置中的一个像素周边的电路构成例的电路图。图5:为示出在图1所示驱动器芯片上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之中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6:为示出在图5所示连接端子上连接了图1所示驱动器芯片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图7:为示出相对于图6的研究例的端子构造的放大剖面图。图8:为图7所示绝缘膜的产生了裂纹的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9:为在图6所示显示装置中与图8的放大剖面对应的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0:为作为相对于图6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图11:为作为相对于图5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图12:为作为相对于图6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图13:为作为相对于图6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图14:为作为相对于图6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图15:为示出在图14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中配置的晶体管的构成例的放大剖面图。图16:为作为相对于图2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20基板(基底基板、绝缘性基板)10b、20b背面(主面、面)10f、20f前面(主面、面)11、12、13、14、15、16、17绝缘层12H、12H2、12H3、12Hc开口部(贯通孔、接触孔)12HW开口宽度13H开口部(贯通孔)ACF1各向异性导电膜AL1、AL2取向膜BL背光单元(光源部)BM遮光膜BND粘接材料(密封材料)CB1电路基板CD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E公共电极CFB、CFG、CFR滤色器CL1、CL2、CL3、CL4、CL5、CL6导电层CML公共线CP1导电粒子CPW粒径CR1裂纹DA显示区域DE漏电极DRB突起电极(安装引脚)DRC1驱动器芯片DRP焊盘(电极焊盘)DSP1、DSP2、DSP3、DSP4、DSP5、DSP6、DSP7、DSPc显示装置FWB1布线板(柔性布线板)GD栅极驱动电路(扫描线驱动电路)GE栅电极GL栅极线(扫描线)Gsi扫描信号IF1绝缘层LQ液晶层LSL遮光线NDA非显示区域(边框区域)OC1绝缘层OD1、OD2光学元件OSC半导体层PE像素电极PF1周边区域PSW像素开关元件PX像素RE中继电极SCL信号用连接布线SD信号线驱动电路SE源电极SL源极线(信号线、视频信号线)Spic视频信号SUB1、SUB2基板SWS开关电路部TM1、TM2连接端子TMP1、TMP2、TMP3、TMP4、TMP5、TMP6导体图案TP1f前面(上表面、表面)Tr1晶体管(显示用晶体管)WR1连接布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公开的终究不过是一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容易想到的在保持技术主旨进行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于本技术的范围。另外,为了更清楚地进行说明,与实际情况相比,附图中有时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示意性表示,但终究不过是一例,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与关于已经出现的图已说明过的要素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或相关标记,有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例子,举出具有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但是,除了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以下说明的技术还能应用于各种变形例。例如,除了液晶层以外,电光层可以是有机发光元件层、无机发光元件层、MEMS快门(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或者电泳元件层等包含通过施加电能而使得光学特性变化的元件的层。另外,根据用于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液晶显示装置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即,作为第一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或者,面外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纵向电场模式。在纵向电场模式中,包括例如TN(Twisted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对齐)模式等。另外,作为第二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平面方向(或者,面内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横向电场模式。在横向电场模式中,包括例如IPS(In-Plane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作为IPS模式之一的FFS(F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显示装置,其具有:存在于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具备挠性及可见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存在于第一基板的连接端子;驱动电路,其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而电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和连接布线,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并且在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延伸,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存在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存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其存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且具有第一开口部;存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三绝缘层,所述连接端子包含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1A部分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2A部分,所述第三绝缘层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重叠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所述第2A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而电连接,在俯视下,所述第一开口部比所述第二开口部靠所述连接端子的缘部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28 JP 2017-1465631.显示装置,其具有:存在于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具备挠性及可见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存在于第一基板的连接端子;驱动电路,其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而电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和连接布线,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并且在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延伸,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存在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存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第一绝缘层,其存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且具有第一开口部;存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三绝缘层,所述连接端子包含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1A部分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2A部分,所述第三绝缘层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重叠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所述第2A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而电连接,在俯视下,所述第一开口部比所述第二开口部靠所述连接端子的缘部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基板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重叠的区域中彼此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用晶体管,其包含氧化物半导体,存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和第三导电层,其存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连接端子包含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3A部分,在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2B部分、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3B部分为所述显示用晶体管的栅极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层的所述第3A部分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所述第2A部分电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具有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的第四导电层的第4A部分,所述第4A部分包含导电氧化物材料,所述第四导电层的所述第4A部分在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所述第二开口部重叠的区域中叠层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具有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的第五导电层的第5A部分,所述第5A部分包含金属材料,所述第三绝缘层的一部分存在于所述第五导电层的所述第5A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1A部分之间,所述第五导电层在所述第二开口部中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导电膜包含电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的导电粒子,在所述第一开口部之中,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接触的位置处的开口宽度大于导电粒子的粒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而言为其0.8倍以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有光源部,所述光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而言存在于所述液晶层的相反侧,所述第一基板包含聚酰亚胺,并且所述第一基板的雾度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向野敏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