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7919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包括B柱主加强板、B柱内板、B柱下支撑板和门槛中段,所述B柱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端面,所述B柱主加强板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和所述门槛中段的外表面的连接处;所述B柱内板上开设有一开口,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主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B柱下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B柱主加强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增加B柱强度,并减少侧碰变形量,提高侧碰安全性的B柱和前排座椅横梁加强结构。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能有效地增加B柱的强度,能有效的减少侧碰时车体的变形量,保证了乘员的安全。

Body Side Impact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ody side impact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which comprises a B-pillar main strengthening plate, a B-pillar inner plate, a B-pillar lower supporting plate and a mid-threshold section. The B-pillar inner plate is fixed at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mid-threshold section, and the B-pillar main strengthening plate is fixed at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B-pillar inner plate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mid-threshold section; the B-pillar inne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and the B-pillar inne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A first cavity is formed between the inner plate and the main reinforcing plate of the B-pillar, and the open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avity. The supporting plate under the B-pillar is fixed on the main reinforcing plate of the B-pillar in the first cavity. The side impact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low cost, can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B-pillar, reduce the side impact de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side impact safety of the B-pillar and the front seat cross beam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The body side impact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olumn B,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ody when side impact occur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passe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碰加强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领域中,随着汽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然而,汽车的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气囊、ABS、ACC等安全配置上,还体现在车身结构上,而B柱(此处B柱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术语,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及前排座椅横梁的结构在汽车侧碰的安全设计中尤其关键。通常,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汽车侧碰的安全,人们在车身结构上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中柱加强板侧碰的位置激光拼焊一段高强度板,此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并且仅依靠激光拼焊一段高强度板的方法还是难以保证B柱的强度,仍无法保证汽车侧碰的安全;二、在B柱内板上安装一个斜支撑板,使B柱内板与前排座椅横梁通过螺栓链接在一起。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能提高B柱强度,但是安装此B柱斜支撑板时需要在总装专门安排一个人员来进行安装,增加了人员成本、影响了总装效率,而且这种方法占用空间较大。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改进设计新的车身侧碰加强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侧碰结构的成本高,工艺复杂且无法保证强度等缺陷,提供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包括B柱主加强板、B柱内板、B柱下支撑板和门槛中段,所述B柱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端面,所述B柱主加强板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和所述门槛中段的外表面的连接处;所述B柱内板上开设有一开口,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主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B柱下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B柱主加强板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形状为喇叭口形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下端部位于所述门槛中段的上方14mm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竖直壁面与所述门槛中段的竖直壁面之间间隔5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还包括门槛中段内板和前排座椅横梁,所述门槛中段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内表面上,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一端延长连接至所述门槛中段与所述B柱内板的连接处,且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延长部位与所述门槛中段内板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B柱下支撑板相对应。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一体成型制成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B柱下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后自焊制成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延长部位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延长部位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门槛中段与所述B柱内板的连接处,并使得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槛中段内板的上部对应焊接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部,所述门槛中段内板的下部对应焊接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下部。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增加B柱强度,并减少侧碰变形量,提高侧碰安全性的B柱和前排座椅横梁加强结构。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能有效地增加B柱的强度,能有效的减少侧碰时车体的变形量,保证了乘员的安全,并且此结构占用乘员空间小,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高了效率。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自焊接方式制成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冲压成型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沿A-A线剖开的断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前排座椅横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B柱主加强板10B柱内板11B柱下支撑板12门槛中段13开口111第一腔体a第一连接部121门槛中段内板14前排座椅横梁15延长部位151第二连接部152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包括B柱主加强板10、B柱内板11、B柱下支撑板12和门槛中段13,将B柱内板11固定在门槛中段13的上端面,B柱主加强板10固定在B柱内板11的外表面和门槛中段13的外表面的连接处。优选地,在B柱内板11上开设有一开口111,B柱内板11和B柱主加强板10之间形成第一腔体a,且开口111与第一腔体a连通,将B柱下支撑板12固定在第一腔体a内的B柱主加强板10上。例如,可以设置为B柱下支撑板12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121,B柱下支撑板12通过第一连接部121焊接在第一空腔a内。更优选地,此处的B柱下支撑板12的形状为喇叭口形状。B柱下支撑板12的下端部位于门槛中段13的上方14mm处。B柱下支撑板12的竖直壁面与门槛中段13的竖直壁面之间间隔5mm(如图5所示)。图2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自焊接方式制成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冲压成型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将B柱下支撑板12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后自焊制成的。或者,也可以优选地将B柱下支撑板12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一体成型制成的。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是通过在B柱主加强板与B柱内板形成的下腔体内焊接一个喇叭口形状的B柱下支撑板,这种结构不会侵占乘员的空间。B柱下支撑板与门槛中段保持5mm左右的间距,这种结构更有利于能量的吸收,通过这种方案能有效的提高B柱的强度,增加了乘员舱体的整体强度,同时也便于侧碰能量的传导和疏散。此结构能有效的增加B柱的强度,能有效的减少侧碰时车体的变形量,保证了乘员的安全,并且此结构占用乘员空间小,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高了效率。实施例二:图4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沿A-A线剖开的断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车身侧碰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包括B柱主加强板、B柱内板、B柱下支撑板和门槛中段,所述B柱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端面,所述B柱主加强板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和所述门槛中段的外表面的连接处;所述B柱内板上开设有一开口,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主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B柱下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B柱主加强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包括B柱主加强板、B柱内板、B柱下支撑板和门槛中段,所述B柱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端面,所述B柱主加强板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和所述门槛中段的外表面的连接处;所述B柱内板上开设有一开口,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主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B柱下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B柱主加强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形状为喇叭口形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下端部位于所述门槛中段的上方14mm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竖直壁面与所述门槛中段的竖直壁面之间间隔5mm。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还包括门槛中段内板和前排座椅横梁,所述门槛中段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内表面上,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一端延长连接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涛唐东升宋睿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