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导光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6320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6:45
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光源以及多个条状微结构。导光板具有入光侧、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及出光面,出光面包含邻近入光侧的第一区域、邻近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及邻近入光对侧的第三区域,且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光源设置于邻近入光侧位置处,多个条状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上且延伸分布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各个条状微结构相对出光面的高度由入光侧朝第二区域递增,且由第二区域朝入光对侧递减。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A backlight module comprises a light guide plate, a light source and a plurality of strip microstructures. The light guide plate has an input side, a relative input side and an output side. The output side includes the first area adjacent to the input side, the second area adjacent to the first area and the third area adjacent to the input side, and the second area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area and the third area. The light source is located near the entry side, and a number of strip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on the exit surface and extend to the first area, the second area and the third area. The relative height of each strip microstructures increases from the entry side to the second area, and decreases from the second area to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entry 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本技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技术介绍
图1为一已知导光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02上形成多个柱状透镜104,各个柱状透镜104延伸分布于出光面102上且具有相同高度,藉由柱状透镜104的设置可提升整体辉度和遮蔽性。然而,上述设计容易形成入光亮晕或亮暗带、以及入光对侧角落偏暗的问题,降低整体的出光均匀性及视觉品味。“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说明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导光板。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光源以及多个条状微结构。导光板具有入光侧、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及出光面,出光面包含邻近入光侧的第一区域、邻近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及邻近入光对侧的第三区域,且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光源设置于邻近入光侧位置处,多个条状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上且延伸分布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各个条状微结构相对出光面的高度由入光侧朝第二区域递增,且由第二区域朝入光对侧递减。本新型之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包含入光侧、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出光面及多个柱状透镜。入光侧设有入光面,且各个柱状透镜沿实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分布于出光面上。各个柱状透镜于入光侧与入光对侧之间相对出光面形成最大高度处,且各个柱状透镜具有由最大高度处分别朝入光侧与入光对侧递减的高度分布。藉由上述实施例的设计,因条状微结构由最大高度处朝入光侧递减,因此靠近入光侧的结构高度较低,可局部降低光收敛效果而减少或避免入光侧的亮晕或亮暗带分布现象。再者,条状微结构由最大高度处朝入光对侧递减的设计,可同样降低靠近入光对侧的结构高度,以局部降低光收敛效果而改善导光板入光对侧的角落偏暗的问题。因此,可于维持良好出光辉度的前提下提高的整体出光均匀性。本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一已知导光板的示意图。图2为本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3A至图3D显示不同条状微结构设计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3A为条状微结构不具有高度变化的设计,图3B至图3D为不同高度递减方式的设计例。图4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条状微结构设计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新型。图2为本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背光模组10包含导光板20及光源30,导光板20具有入光侧20a、相对入光侧的入光对侧20b及出光面22,出光面22包含邻近入光侧20a的第一区域221、邻近第一区域221的第二区域222、及邻近入光对侧20b的第三区域223,且第二区域222位于第一区域221与第三区域223之间。光源30设置于邻近入光侧20a位置处,且光源30例如可为发光二极体灯条。多个条状微结构40设置于出光面22,且各个条状微结构40延伸分布于第一区域221、第二区域222及第三区域223。于本实施例中,各个条状微结构40相对出光面22的高度H由入光侧20a朝第二区域222递增,且由第二区域222朝入光对侧20b递减,因此条状微结构40可于入光侧20a与入光对侧20b之间相对出光面22形成最大高度处40a,且各个条状微结构40具有由最大高度处40a分别朝入光侧20a与入光对侧20b递减的高度分布。于本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40的最大高度处40a位于第二区域222,但本技术不限定于此。藉由上述实施例的设计,因条状微结构40由最大高度处40a朝入光侧20a递减,因此靠近入光侧20a的结构高度较低,可局部降低光收敛效果而减少或避免入光侧的亮晕或亮暗带分布现象。再者,条状微结构40由最大高度处40a朝入光对侧20b递减的设计,可同样降低靠近入光对侧的结构高度,以局部降低光收敛效果而改善导光板入光对侧20b的角落偏暗的问题。因此,可于维持良好出光辉度的前提下提高的整体出光均匀性。再者,请再参考如图2,于本实施例中,入光侧20a设有入光面24,且各个条状微结构40可沿实质垂直于入光面24的方向延伸,各个条状微结构40于垂直于入光面24的方向上的高度H。再者,于本实施例中,各个条状微结构40于平行入光面24的方向上的宽度W,可由入光侧20a朝第二区域222递增且由第二区域222朝入光对侧20b递减。宽度W对应高度H递增或递减变化的设计,可使条状微结构40的制程更为简易且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出光均匀性。图3A至图3D显示不同条状微结构设计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3A为条状微结构不具高度变化的设计,图3B及图3D为不同高度递减方式的设计例。举例而言,图3B及图3C的各个条状微结构40于第二区域内具有最大高度值并往两侧下降,使条状微结构40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外形,图3D的各个条状微结构40于整个第二区域内的各个部份都具有相同的最大高度,使条状微结构40具有梯形的截面外形。下表一显示图3A至图3D的不同区域的辉度值及增益值,其中增益值(中央与侧边的辉度差值/侧边辉度值)可代表出光均匀性表现,当增益值越小代表出光均匀性越高。表一由表一可看出图3B至图3D的不同高度递减方式和图3A不具高度变化的设计相较,均能提供提高出光均匀性的效果(<7.0%),且图3B的结构最大高度处大致位于中央的设计可提供最佳的出光均匀性。于一实施例中,如图3B或图3D所示,于第一区域221内的条状微结构40与于第三区域223内的条状微结构40具有对称的截面外型,但本技术不限定于此。于一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40可为柱状透镜但不限定。再者,于一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可为图2所示突出于出光面的凸块结构。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条状微结构40可为由出光面22向导光板20内部凹入的凹陷结构4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及技术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仍属本技术专利覆盖的范围内。另外本技术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技术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组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附图标记说明10背光模组20导光板20a入光侧20b入光对侧22出光面221第一区域222第二区域223第三区域24入光面30光源40条状微结构40a最大高度处42凹陷结构100导光板102出光面104柱状透镜H高度W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光源及多个条状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侧、相对所述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包含邻近所述入光侧的第一区域、邻近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及邻近所述入光对侧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所述光源设置于邻近所述入光侧位置处;以及所述多个条状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且各所述条状微结构延伸分布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其中各所述条状微结构相对所述出光面的高度由所述入光侧朝所述第二区域递增,且由所述第二区域朝所述入光对侧递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导光板、光源及多个条状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侧、相对所述入光侧的入光对侧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包含邻近所述入光侧的第一区域、邻近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及邻近所述入光对侧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所述光源设置于邻近所述入光侧位置处;以及所述多个条状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出光面上且各所述条状微结构延伸分布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其中各所述条状微结构相对所述出光面的高度由所述入光侧朝所述第二区域递增,且由所述第二区域朝所述入光对侧递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条状微结构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最大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条状微结构的各个部分均具有所述最大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条状微结构具有由所述最大高度分别向所述入光侧及所述入光对侧递减的高度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条状微结构与于所述第三区域内的所述条状微结构具有对称的截面外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侧设有入光面,且各所述条状微结构沿实质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延伸。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越峰陈俊伟黄景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