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955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以及连接于导电端子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板部、自连接板部凸伸入圆柱部之插槽内的对接部和连接连接板部一端且收容于延伸部之收容槽内的抵压部,该抵压部与盖板位于插槽的两端,所述金属外壳位于盖板的外侧,且所述盖板向下挤压抵压部至与线缆接触。线缆夹持在抵压部和绝缘本体之间,从而连接器的厚度降低,有利于连接器的薄型话发展,且线缆与导电端子接触面积较小并接触可靠,导电端子上的线缆接触部到板端接触部的结构单一,无过多旁支,从而高频信号无过多的干涉及损失,驻波比的性能较高。

Cable coaxial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ble coaxial connector, which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body, a conductive terminal fixed to the insulating body and a cable connected to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comprises a connecting plate part, a butt part of a slot protruding from the connecting plate part into a cylinder part, a compression part of a connecting plate part and a compression part contained in a receptacle of an extension part, and the compression part and a cover. The plate is located at both ends of the slot, and the metal shell is located 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cover plate, and the cover plate extrudes the compression part downward to contact the cable. Cables are clamped between the resisting part and the insulating body, thus reduc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connector,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n telephone connectors, and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cable and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is small and reliable.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 part of the cable on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to the contact part of the plate end is single, without too many side branches, so that the high frequency signal has no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loss, and the standing wave ratio performance is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同轴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通信领域的线缆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在电子设备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通信领域中的线缆同轴连接器,通常该线缆的一端连接同轴连接器,另一端连接其它电子设备中,方便两者的信号传输,其中,电缆与连接器的电性连接,为防止线缆脱离该同轴连接器,通常将连接器夹持线缆,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增加了线缆与连接器的厚度,不利于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考于2014年7月17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第CN104934743A号,其公开了呈V字形折叠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大平面有一V槽,线束放入后,金属背板折弯带动绝缘板和端子弹壁下压,包住线束。由于线束是被夹持于导电端子的大平面与端子弹壁之间,增加了连接器的整体厚度,不利于连接器薄型化发展,且端子两侧延伸结构较多,同时端子中间压住,易散线且与端子的接触面较大,高频信号会相互干扰,对驻波的影响较大。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线缆同轴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化的线缆同轴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是: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连接于导电端子的线缆以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圆柱部、自圆柱部一端向上延伸出的可旋转式盖板及自圆柱部相反的另外一端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圆柱部设有用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槽,其中所述延伸部设有用于收容线缆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板部、自连接板部凸伸入圆柱部之插槽内的对接部和连接连接板部一端且收容于延伸部之收容槽内的抵压部,该抵压部与盖板位于插槽的两端,所述金属外壳位于盖板的外侧,且所述盖板向下挤压抵压部至与线缆的裸露芯线接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二是: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连接于导电端子的线缆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圆柱部和自圆柱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圆柱部设有用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槽,所述延伸部设有用于收容线缆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于圆柱部之插槽内的对接部和收容于延伸部之收容槽内的抵压部,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板部、自连接板部凸伸入圆柱部之插槽内的对接部和连接连接板部一端且收容于延伸部之收容槽内的抵压部,所述金属外壳位于盖板的外侧,且线缆的裸露芯线被夹持于延伸部与抵压部之间。本技术的还包括如下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的延伸部设有沿竖直方向与收容槽相贯通的通槽及连接延伸部且收容于通槽内的可弯折抵靠臂,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用以将抵靠臂折弯抵靠至线缆的爪臂。进一步地,所述抵压部自连接板部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弯折形成,该抵压部向上支撑盖板,所述对接部自连接板部的相反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一对弹性接触臂。进一步地,所述抵压部具有弹性,初始状态时抵压部相对连接板部倾斜向上延伸,线缆同轴连接器组装完成后,抵压部受到盖板向下的压力从而与线缆接触,此时抵压部与连接板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插槽位于绝缘本体的下侧,所述收容槽位于绝缘本体的上侧,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贯通收容槽与插槽的凹槽,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板部收容于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可弯折抵靠臂呈一对且位于通槽的相反两侧,所述爪臂也呈一对抵押可弯折抵靠臂下侧。进一步地,所述线缆同轴连接器还包括埋设于延伸部后端的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和导电端子在同一金属料带上形成,并与绝缘本体成型为一体,且固定端子和导电端子分离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端子分别位于导电端子的相反两侧,所述固定端子至少部分暴露于延伸部。进一步地,所述线缆同轴连接器还包括埋设于延伸部后端的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和导电端子在同一金属料带上形成,且与绝缘本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固定端子分别位于导电端子的相反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的延伸部设有沿竖直方向与收容槽相贯通的通槽及连接延伸部且收容于通槽内的可弯折抵靠臂,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用以将抵靠臂折弯抵靠至线缆的爪臂。进一步地,所述抵压部自连接板部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弯折形成,该抵压部向上支撑盖板,所述对接部自连接板部的相反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一对弹性接触臂。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抵压部相反一侧的尾部,所述尾部由金属料带剪切形成,所述对接部位于尾部和抵压部之间,所述尾部暴露在圆柱部的前端且位于盖板的下方;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包覆圆柱部的圆框部、包围延伸部的主体部以及连接在圆框部和主体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绝缘本体的圆柱部还设有位于盖板前方的间隔凹槽,所述间隔凹槽将端子尾部与金属外壳的连接部隔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抵压部与盖板位于插槽的两端,导电端子的抵压部无需因为位于对接部前方而需要反折形成,从而端子结构简单、降低了连接器的厚度,实现了薄型化发展;且导电端子末端的线缆夹持在导电端子的抵压部和绝缘本体的延伸部之间,降低了连接器的厚度,线缆与导电端子接触面积较小且接触可靠,导电端子上的线缆接触部到板端接触部的结构单一,无过多旁支,从而高频信号无过多的干涉及损失,驻波比的性能较高;同时,该抵压部自连接板部折弯而成,在盖板挤压后,增加与线缆的连接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如图1所示线缆同轴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3是如图3所示线缆同轴连接器之金属壳体未完全扣合的立体图。图4是如图3所示线缆同轴连接器之金属壳体未下压前的立体图。图5是如图4所示线缆同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是如图5所示端子模组的放大图。图7是如图6所示端子模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8是如图6所示端子模组去除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图。图9是线缆同轴连接器之金属壳体未下压时的剖视图。图10是如图1所示线缆同轴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图11是如图1所示线缆同轴连接器的横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连接于导电端子2的线缆3以及包覆绝缘本体1的金属外壳4。绝缘本体1包括圆柱部11、自圆柱部11前端向上延伸出的可旋转式盖板12及自圆柱部1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3。圆柱部11设有用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槽111,延伸部13设有用于收容线缆3的收容槽131。插槽111位于绝缘本体1的下侧,所述收容槽131位于绝缘本体1的上侧,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贯通收容槽131与插槽111的凹槽14。盖板12大致呈梯形状,且盖板12靠近圆柱部11部分的宽度大于远离圆柱部11部分的宽度,导电端子2包括延伸于插槽111内的对接部21和位于收容槽131正上方的抵压部22,所述盖板12向下挤压抵压部22至与线缆3接触,所述对接部21位于抵压部22的前方。导电端子2还包括连接于抵压部22和对接部21之间的连接板部23,所述抵压部22自连接板部23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弯折形成,且抵压部22具有弹性,当盖板抵压向下挤压抵压部时,该抵压部对支撑盖板及金属外壳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增加金属外壳与延伸部13的结合强度,以增加该抵压部22与线缆的接触强度和连接稳定性。即所述导电端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连接于导电端子的线缆以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圆柱部、自圆柱部一端向上延伸出的可旋转式盖板及自圆柱部相反的另外一端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圆柱部设有用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设有用于收容线缆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板部、自连接板部凸伸入圆柱部之插槽内的对接部和连接连接板部一端且收容于延伸部之收容槽内的抵压部,该抵压部与盖板位于插槽的两端,所述金属外壳位于盖板的外侧,且所述盖板向下挤压抵压部至与线缆的裸露芯线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连接于导电端子的线缆以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圆柱部、自圆柱部一端向上延伸出的可旋转式盖板及自圆柱部相反的另外一端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圆柱部设有用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设有用于收容线缆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板部、自连接板部凸伸入圆柱部之插槽内的对接部和连接连接板部一端且收容于延伸部之收容槽内的抵压部,该抵压部与盖板位于插槽的两端,所述金属外壳位于盖板的外侧,且所述盖板向下挤压抵压部至与线缆的裸露芯线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延伸部设有沿竖直方向与收容槽相贯通的通槽及连接延伸部且收容于通槽内的可弯折抵靠臂,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用以将抵靠臂折弯抵靠至线缆的爪臂。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自连接板部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弯折形成,该抵压部向上支撑盖板,所述对接部自连接板部的相反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一对弹性接触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具有弹性,初始状态时抵压部相对连接板部倾斜向上延伸,线缆同轴连接器组装完成后,抵压部受到盖板向下的压力从而与线缆接触,此时抵压部与连接板部位于同一平面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位于绝缘本体的下侧,所述收容槽位于绝缘本体的上侧,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贯通收容槽与插槽的凹槽,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板部收容于凹槽内。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抵靠臂呈一对且位于通槽的相反两侧,所述爪臂也呈一对抵押可弯折抵靠臂下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同轴连接器还包括埋设于延伸部后端的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和导电端子在同一金属料带上形成,并与绝缘本体成型为一体,且固定端子和导电端子分离设置。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分别位于导电端子的相反两侧,所述固定端子至少部分暴露于延伸部。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闻豪阮军
申请(专利权)人: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