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5026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7 0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真空接触器,包括上支架,用于安装在控制柜的内部;真空泡,安装在所述上支架,所述真空泡的上端连接一上软连接;下支架,位于所述真空泡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上支架和/或所述控制柜固定;动杆,一端穿过所述下支架连接一下软连接及所述真空泡的下端;导电动芯,绝缘的与所述动杆固定;绝缘线圈,套设在所述导电动芯的周侧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永磁体,位于所述导电动芯及所述下支架之间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绝缘的固定在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导电动芯的侧面,所述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外部的检测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时检测真空接触器的分合闸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接触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真空接触器。
技术介绍
在公开号CN107331572A的专利文献(以下称为对比文件1)中嵌入式真空接触器。通过公开的嵌入式真空接触器实现较小体积的高、低压隔离及控制。对比文件1通过永磁体保持动杆的合闸状态,但在复杂环境或元件发生老化后,仍需要通过外部设备实时的检测合闸状态,即检测动杆是否在位。现有技术方案中对真空接触器开合闸状态的检测一般是采样真空接触器低压侧的电流或电压。通过判断电流或电压的有无,实现对真空接触器合闸状态的检测,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公开一种真空接触器,能够通过检测导电动芯相对永磁铁的连接关系,来确定动杆的行程,进而实现对真空接触器。所述真空接触器包括:上支架,用于安装在控制柜的内部;真空泡,安装在所述上支架,所述真空泡的上端连接一上软连接;下支架,位于所述真空泡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上支架和/或所述控制柜固定;动杆,一端穿过所述下支架连接一下软连接及所述真空泡的下端;导电动芯,绝缘的与所述动杆固定;绝缘线圈,套设在所述导电动芯的周侧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永磁体,位于所述导电动芯及所述下支架之间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绝缘的固定在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导电动芯的侧面,所述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外部的检测电路。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动芯的侧面固定有绝缘面板,所述第一触点及所述第二触点固定在所述绝缘面板朝向所述动芯的侧面,在所述绝缘面板开设有用于布置所述线缆的走线槽。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动芯与所述绝缘面板之间配置有沿所述动杆杆向的弹簧。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合闸后所述弹簧压缩在所述导电动芯与所述绝缘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闸后所述弹簧拉伸在所述导电动芯与所述绝缘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面板的表面配置减震垫。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线圈包括线圈及浇筑在所述线圈外部的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固定在所述下支架。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报警元件及电源,所述报警元件、电源、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依次串联。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电路串联有一常闭式开关组件,所述常闭式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耦接与所述线圈耦接。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线圈外部固定有外磁钢壳。针对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作详细描述,亦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清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真空接触器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3为检测电路的原理图;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电路的原理图;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真空接触器的原理图。附图标注:110、上支架;120、下支架;210、上软连接;220、下软连接;300、动杆;400、绝缘线圈;410、线圈;420、绝缘橡胶;500、导电动芯;600、弹簧;710、第一导电片;720、第二导电片、730、走线槽;810、永磁环;820、绝缘面板;830、减震垫;900、真空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真空接触器。通过本实施例能够实时检测真空接触器的分合闸状态。为了实现上述内容,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真空接触器包括上支架110及在上支架110下方的下支架120。上支架110及下支架120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控制柜的内部。上支架110在竖直方向安装真空泡900,下支架120固定永磁环810,永磁环810的下方固定固定有绝缘面板820及减震垫830。真空泡900的上端连接用于连接控制柜进线的上软连接210,动杆300的一端从下支架120的下方依次穿过永磁环810的中心孔及下支架120与真空泡900的下端连接,同时动杆300在下支架120与真空泡900之间的部分连接有用于连接控制柜出线的下软连接220。动杆300在下支架120下方部分的周侧套设有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呈开口朝上的U型的导电动芯,导电动芯绝缘的与动杆300相对真空泡900的另一端固定。在导电动芯与动杆300之间有间隙,在间隙内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弹簧600,弹簧600的一端从导电动芯的开口竖直向上的伸出并且固定与上方的减震垫830固定,另一端竖直向下的固定在导电动芯的内部。弹簧600及动杆300之间设置有安全距离,用于保持弹簧600与动感的相对绝缘。在导电动芯的周侧套设有与下支架120固定的绝缘线圈400,绝缘线圈400包括线圈410及通过浇筑将线圈410包裹的绝缘橡胶420。绝缘面板820相对导电动芯的表面开设有走线槽730,在走线槽730内铺设有两根独立的线缆,两根线缆从绝缘橡胶420与下支架120的连接位置伸出外部。两根线缆在延伸在绝缘线圈400外部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一检测组件。在绝缘面板820的表面配置有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分别与两根线缆耦接。减震垫830在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的位置开设有通孔,用于向下的露出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使合闸后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能够与导电动芯接触。请参考图3,检测组件包括LED灯及电源。LED灯、电源、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串联形成检测电路。那么在真空接触器合闸后导电动芯与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分别接触,检测电路导通,LED灯保持常亮。通过上述方案,本实施例的真空接触器在合闸后绝缘线圈400通电。绝缘线圈400通电会使导电动芯在竖直方向向上的位移,在导电动芯向上的与减震垫830接触后,通过预置的行程,动杆300会在真空泡900内合闸;在绝缘线圈400断电后导电动芯被永磁环810吸引,使动杆300保持合闸状态。本实施例的真空接触器在合闸后如果出现异常的分闸情况,动杆300及导电动动芯会出现在竖直方向向下的位移,导电动芯与第一导电片710及第二导电片720分离,检测回路不导通,LED灯关闭。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检测电路串联有一常闭式开关组件,常闭式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耦接与线圈410耦接。那么本实施例在线圈410不通电时,常闭式开关组件使检测电路在第一导电片710、第二导电片720及导电动芯接触后检测电路导通;在线圈410通电时,常闭式开关组件使检测电路断路。常闭式开关组件可以选用常闭继电器,常闭继电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架,用于安装在控制柜的内部;真空泡,安装在所述上支架,所述真空泡的上端连接一上软连接;下支架,位于所述真空泡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上支架和/或所述控制柜固定;动杆,一端穿过所述下支架连接一下软连接及所述真空泡的下端;导电动芯,绝缘的与所述动杆固定;绝缘线圈,套设在所述导电动芯的周侧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永磁体,位于所述导电动芯及所述下支架之间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绝缘的固定在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导电动芯的侧面,所述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外部的检测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架,用于安装在控制柜的内部;真空泡,安装在所述上支架,所述真空泡的上端连接一上软连接;下支架,位于所述真空泡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上支架和/或所述控制柜固定;动杆,一端穿过所述下支架连接一下软连接及所述真空泡的下端;导电动芯,绝缘的与所述动杆固定;绝缘线圈,套设在所述导电动芯的周侧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永磁体,位于所述导电动芯及所述下支架之间并且与所述下支架固定;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绝缘的固定在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导电动芯的侧面,所述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分别通过线缆连接外部的检测电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动芯的侧面固定有绝缘面板,所述第一触点及所述第二触点固定在所述绝缘面板朝向所述动芯的侧面,在所述绝缘面板开设有用于布置所述线缆的走线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华同杜元刚王文武吴思思
申请(专利权)人: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