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790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包括内层成缆绕包、中层成缆绕包、外层成缆绕包、总屏蔽层、屏蔽绕包层、外护套以及分层分布的缆线;缆线包括导体、绝缘层、第一绕包层、分屏蔽层以及第二绕包层。该控制电缆分三次成缆,电缆回弹性好,不会出现线芯压扁,或者即使线芯压扁了,也能够回弹回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
本技术属于电缆
,尤其是涉及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系统或设备配套的电缆的重要技术指标是电缆寿命。以往中国的移动场合敷设的电缆寿命一般为10年。随着国家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对配套的电缆的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移动场合敷设的电缆,现在要求使用寿命为70年。以往开发的环吊用电缆无法满足当前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能够有效确保电缆的抗反复弯折性能,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包括内层成缆绕包、中层成缆绕包、外层成缆绕包、总屏蔽层、屏蔽绕包层、外护套以及分层分布的缆线;缆线包括导体、绝缘层、第一绕包层、分屏蔽层以及第二绕包层;绝缘层、第一绕包层、分屏蔽层以及第二绕包层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导体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内设置有六根缆线,且设置为中间一根缆线、周围五根缆线的分布结构;中层成缆绕包位于内层成缆绕包的外围,并在内层成缆绕包与中层成缆绕包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二根缆线,且十二根缆线在内层成缆绕包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外层成缆绕包位于中层成缆绕包的外围,并在中层成缆绕包与外层成缆绕包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九根缆线,且十九根缆线在中层成缆绕包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总屏蔽层、屏蔽绕包层以及外护套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外层成缆绕包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内、内层成缆绕包与中层成缆绕包之间的区域内以及中层成缆绕包与外层成缆绕包之间的区域内均填充设置有内护套层。进一步地,导体为多根镀银铜丝构成的复绞结构导体,股线节径比不大于35倍,复绞内层节径比不大于25倍,复绞外层节径比不大于12倍。进一步地,绝缘层粘接挤包在导体外,且绝缘层的标称厚度为0.5mm,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0.1mm。进一步地,分屏蔽层由热镀型镀银铜丝编织构成,镀银铜丝直径为0.08mm,镀银铜丝编织密度不小于30%。进一步地,总屏蔽层由热镀型镀银铜丝编织构成,镀银铜丝直径为0.08mm,镀银铜丝编织密度不小于78%。进一步地,在外护套内嵌入设置有铠装层。进一步地,铠装层由不锈钢丝编织构成,且不锈钢丝的编织密度20%~30%。进一步地,外护套的标称厚度为0.8mm,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值,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5%-0.1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控制电缆特殊结构是37芯电缆采用1+5+12+19芯结构,分三次成缆,第一次成缆为1+5芯,第二次成缆为12芯,第三次成缆为19芯,这种分次成缆结构的优势在于:一是缆芯结构稳定,不会在护套挤包过程中缆芯出现严重变形,避免电缆外形呈现椭圆形或如扁电缆;二是通过三次成缆过程中的缆芯预硫化和护套连硫,绝缘料在绝缘挤橡连硫后又经过四次硫化,保证硫化充分有效,绝缘料性能一定能达到技术指标要求,而完全不用绝缘料在绝缘挤包过程中硫化不充分导致成品电缆绝缘性能不合格问题的产生;三是线芯与内衬层不会出现粘连,因为每次成缆挤包内衬层后,都会将内衬层进行硫化,硫化后的线芯与硫化后的内衬层不会出现粘连;四是线芯不压扁,经过五次硫化,绝缘层硫化充分有效,确保线芯具有足够的弹性模量,回弹性好,不会出现线芯压扁,或者即使线芯压扁了,也能够回弹回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缆整体截面结构;图2为本技术的缆线截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包括:内层成缆绕包6、中层成缆绕包7、外层成缆绕包8、总屏蔽层9、屏蔽绕包层10、外护套11以及分层分布的缆线;缆线包括导体1、绝缘层2、第一绕包层3、分屏蔽层4以及第二绕包层5;绝缘层2、第一绕包层3、分屏蔽层4以及第二绕包层5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导体1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6内设置有六根缆线,且设置为中间一根缆线、周围五根缆线的分布结构;中层成缆绕包7位于内层成缆绕包6的外围,并在内层成缆绕包6与中层成缆绕包7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二根缆线,且十二根缆线在内层成缆绕包6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外层成缆绕包8位于中层成缆绕包7的外围,并在中层成缆绕包7与外层成缆绕包8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九根缆线,且十九根缆线在中层成缆绕包7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总屏蔽层9、屏蔽绕包层10以及外护套11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外层成缆绕包8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6内、内层成缆绕包6与中层成缆绕包7之间的区域内以及中层成缆绕包7与外层成缆绕包8之间的区域内均填充设置有内护套层12。内护套层12采用低烟无卤阻燃内护套材料,挤包成圆形电缆,在挤包的内护套层12外重叠绕包一层标称厚度为0.04mm的高温聚酯带,再采用低烟无卤阻燃橡料SE3挤包标称厚度为1.0mm的薄外护套,再在薄外护套外纵包一层标称厚度为0.04mm的高温聚酯带,工艺按照护套挤包的工艺参数控制,使内护套层12达到硫化充分状态。最后拆除薄外护套和纵包的高温聚酯带。这种新工艺的主要优势一是可以确保缆芯稳定不变形;优势二是可以确保线芯在内护套的保护下不会被压扁;优势三是线芯与内护套不会出现粘连。进一步地,导体1为多根镀银铜丝构成的复绞结构导体,股线节径比不大于35倍,复绞内层节径比不大于25倍,复绞外层节径比不大于12倍。进一步地,绝缘层2粘接挤包在导体1外,且绝缘层2的标称厚度为0.5mm,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0.1mm。绝缘层2的主要功能时的电气绝缘作用,保证大电流通过导体传输时不会出现漏电或短路。绝缘层2的材质是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类型为橡皮。绝缘层2的材料通过委外开展热寿命评定试验,材料试验评定寿命达到78年,完全满足寿命的要求,由于绝缘层2的材料处于欠硫状态,而非常规意义上的硫化充分状态,这样更有利于降低电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反复弯曲对导体和绝缘层的磨损。由于绝缘层2与导体1是完全粘连的,就像一个整体,无法轻易将导体1与绝缘层2进行剥离,因此电缆端头接线得采用专业的工具,由本公司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提供安装服务。这与常规的要求完全相反,主要是考虑到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弯曲,如果绝缘层2与导体1是可剥离的,担心导体1在弯曲过程中将绝缘层2挤包变形,直至产生缺陷,导致使用寿命严重减小。进一步地,分屏蔽层4由热镀型镀银铜丝编织构成,镀银铜丝直径为0.08mm,镀银铜丝编织密度不小于30%。编织丝采用在线芯外进行,主要是考虑到电缆在弯曲工作过程中,线芯会不断发生偏移,线芯在各自单独的编织层内发生滑移,不会与其它线芯发生摩擦,而自身通过高温聚酯带的隔离,也可以避免与金属屏蔽层的直接接触,对线芯的保护全面周到。进一步地,总屏蔽层9由热镀型镀银铜丝编织构成,镀银铜丝直径为0.08mm,镀银铜丝编织密度不小于78%。编织丝采用在线芯外进行,主要是考虑到电缆在弯曲工作过程中,线芯会不断发生偏移,线芯在各自单独的编织层内发生滑移,不会与其它线芯发生摩擦,而自身通过高温聚酯带的隔离,也可以避免与金属屏蔽层的直接接触,对线芯的保护全面周到。进一步地,在外护套11内嵌入设置有铠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成缆绕包(6)、中层成缆绕包(7)、外层成缆绕包(8)、总屏蔽层(9)、屏蔽绕包层(10)、外护套(11)以及分层分布的缆线;缆线包括导体(1)、绝缘层(2)、第一绕包层(3)、分屏蔽层(4)以及第二绕包层(5);绝缘层(2)、第一绕包层(3)、分屏蔽层(4)以及第二绕包层(5)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导体(1)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6)内设置有六根缆线,且设置为中间一根缆线、周围五根缆线的分布结构;中层成缆绕包(7)位于内层成缆绕包(6)的外围,并在内层成缆绕包(6)与中层成缆绕包(7)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二根缆线,且十二根缆线在内层成缆绕包(6)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外层成缆绕包(8)位于中层成缆绕包(7)的外围,并在中层成缆绕包(7)与外层成缆绕包(8)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九根缆线,且十九根缆线在中层成缆绕包(7)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总屏蔽层(9)、屏蔽绕包层(10)以及外护套(11)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外层成缆绕包(8)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6)内、内层成缆绕包(6)与中层成缆绕包(7)之间的区域内以及中层成缆绕包(7)与外层成缆绕包(8)之间的区域内均填充设置有内护套层(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长期反复弯曲的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成缆绕包(6)、中层成缆绕包(7)、外层成缆绕包(8)、总屏蔽层(9)、屏蔽绕包层(10)、外护套(11)以及分层分布的缆线;缆线包括导体(1)、绝缘层(2)、第一绕包层(3)、分屏蔽层(4)以及第二绕包层(5);绝缘层(2)、第一绕包层(3)、分屏蔽层(4)以及第二绕包层(5)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导体(1)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6)内设置有六根缆线,且设置为中间一根缆线、周围五根缆线的分布结构;中层成缆绕包(7)位于内层成缆绕包(6)的外围,并在内层成缆绕包(6)与中层成缆绕包(7)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二根缆线,且十二根缆线在内层成缆绕包(6)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外层成缆绕包(8)位于中层成缆绕包(7)的外围,并在中层成缆绕包(7)与外层成缆绕包(8)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十九根缆线,且十九根缆线在中层成缆绕包(7)的外围间隔分布设置;总屏蔽层(9)、屏蔽绕包层(10)以及外护套(11)由内向外依次包覆在外层成缆绕包(8)的外围;在内层成缆绕包(6)内、内层成缆绕包(6)与中层成缆绕包(7)之间的区域内以及中层成缆绕包(7)与外层成缆绕包(8)之间的区域内均填充设置有内护套层(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庆涛李斌凌国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