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1851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法兰,所述法兰内具有混合腔,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均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降温流道,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压缩机,补入的中压级气体在流经第一降温流道时,能够对第一气缸进行降温,从而降低第一气缸内滑动腔的温度,使第一气缸排出的中压级气体的温度降低。使第二气缸从混合腔吸入的中压气体温度降低,以达到降低第二气缸的吸气密度,提高第二气缸能效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空调和冰箱等制冷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压缩机是空调和冰箱等制冷设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现有的的双级增焓压缩机,由低压级气缸和中压级气缸组成,其在制冷系统中的工作原理如下:低压级气缸将吸入的低压气体压缩成中压气体后排放到下法兰的空腔内,与制冷系统中其他装置(如换热器)补充到下法兰空腔内的中压气体混合。混合后的中压气体被高压级气缸吸入后压缩成高压气体后排出至压缩机外部。至此完成一次压缩过程。但经低压级气缸压缩后的中压气体温度较高,而当高压级气缸吸入的中压气体温度较高时,会使高压级气缸的吸气密度降低,从而使高压级气缸的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旨在改善现有双级增焓压缩机中低压级气缸的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法兰,所述法兰内具有混合腔,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均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降温流道,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缸上设有第二降温流道,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之间,所述隔板上设有补气孔,所述补气孔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和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入气端均与所述补气孔连通。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法兰上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混合腔连通。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缸上设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隔板上设有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法兰上设有第五流道,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六流道,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七流道,所述第五流道、所述第六流道和所述第七流道依次连通,且所述第五流道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七流道与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连通。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滑片,所述第一降温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上;所述第二气缸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滑片,所述第二降温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上。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在轴向上的高度为H1,所述第一降温流道在轴向上的高度为h1,H1/2≤h1≤H1*2/3。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降温流道在径向上的宽度为W1,1mm≤W2≤2mm。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缸在轴向上的高度为H2,所述第二降温流道在轴向上的高度为h2,H2/2≤h2≤H2*2/3。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降温流道在径向上的宽度为W2,1mm≤W2≤2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压缩机,设置在制冷系统内时,第一气缸作为低压级气缸,其吸气口连接外部的低压级气体,其排气口与法兰内的混合腔连通。第二气缸作为高压级气缸,其吸气口与法兰内的混合腔连通,其排气口与壳体上的排气管连通。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壳体外部,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制冷系统中其他装置(如换热器)通过第一降温流道向混合腔内补入中压级气体,以达到对压缩机补气增焓的作用。由于第一降温流道设置于第一气缸上,同时,制冷系统中其他装置补入的中压级气体的温度远低于第一气缸排出的中压级气体的温度,故而,补入的中压级气体在流经第一降温流道时,能够对第一气缸进行降温,从而降低第一气缸内滑动腔的温度,使第一气缸排出的中压级气体的温度降低。使第二气缸从混合腔吸入的中压气体温度降低,以达到降低第二气缸的吸气密度,提高第二气缸能效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中第一气缸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中第二气缸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中法兰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中隔板的俯视图。图标:壳体1;第一气缸2;第一降温流道21;第一流道22;第六流道23;第二气缸3;第二降温流道31;法兰4;混合腔41;第二流道42;第五流道43;隔板5;补气孔51;第四流道52;第七流道5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法兰,所述法兰内具有混合腔,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均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降温流道,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法兰,所述法兰内具有混合腔,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口均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降温流道,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上设有第二降温流道,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入气端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出气端连通至所述混合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之间,所述隔板上设有补气孔,所述补气孔连通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入气端和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入气端均与所述补气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降温流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法兰上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混合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上设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二降温流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隔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旭敏卢林高刘亮黄康蔡庆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