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185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包括:进气腔、压缩腔、中压腔、高压缓冲腔以及背压调节机构;压缩腔形成于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盘之间,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其中,第一压缩腔内压大于第二压缩腔内压;背压调节机构控制中压腔与第一压缩腔或第二压缩腔的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现有涡旋压缩机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背压调节机构,其中调节结构通过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或者直接根据排气压力,控制静盘背部中压腔压力与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的切换,既保证了轻负荷工况下的泵体密封,又避免了重负荷工况下的动涡旋盘背部磨损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
技术介绍
涡旋压缩机是一种容积式压缩的压缩机,压缩部件由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盘组成,动涡旋盘在轴向气体力和静涡旋盘的背压力的作用下紧贴在支架上,同时受到倾覆力矩的影响,在曲轴不同转角下,动涡旋盘与支架之间的压紧力不断变化。但是,现有的涡旋压缩机在重负荷工况下,动涡旋盘与静盘、动涡旋盘与支架之间压紧力过大,最大倾覆力矩对应的动盘背部的位置容易发生磨损;而在轻负荷工况下,背压过小,会导致动涡旋盘浮动或静涡旋盘浮动机构的背压力过小,泵体无法紧密贴合,导致泵体泄漏,影响样机性能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以解决现有压缩机的在重负荷工况下动涡旋盘容易发生磨损,在轻负荷工况下泵体无法紧密贴合而导致泄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缩机,包括:进气腔;压缩腔,所述压缩腔形成于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盘之间,所述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其中,所述第一压缩腔内压大于所述第二压缩腔内压;中压腔和高压缓冲腔,所述中压腔和高压缓冲腔形成于所述静涡旋盘远离所述动涡旋盘的一侧;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根据所述高压缓冲腔的排气压力和所述进气腔的进气压力的压力差控制所述中压腔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连通;或者,所述调节机构基于高压缓冲腔的排气压力控制所述中压腔与第一压缩腔或第二压缩腔的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压缩机,在现有涡旋压缩机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调节机构,其中调节结构通过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压差大小,控制静盘背部中压腔压力与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的切换,既保证了轻负荷工况下的泵体密封,又避免了重负荷工况下的动涡旋盘背部磨损问题。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压缩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通道和调节阀,所述调节通道连接有第一背压孔、第二背压孔和第一排气孔;其中,所述第一背压孔与所述第一压缩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背压孔与所述第二压缩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中压腔相连通;所述调节阀安装在所述调节通道内,所述调节阀根据所述压力差或者所述排气压力控制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或第二背压孔的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调节通道连接有进气孔和第二排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气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高压缓冲腔相连接;所述调节阀包括依次连接的塞柱、弹性件和阀体;所述塞柱固装在所述调节通道内并与调节通道密封连接;所述阀体一端与所述塞柱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所述阀体另一端与所述调节通道具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第二排气孔相连通;在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压力作用下,所述阀体在所述调节通道内移动,使所述阀体控制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所述第二背压孔的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阀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封堵部、第一连通部和第二封堵部;其中,所述第一封堵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部分别与所述调节通道密封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通部与所述调节通道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塞柱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调节通道具有所述第二空间;所述阀体在所述调节通道内移动,使所述第一连通部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所述第二背压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调节阀包括阀体和压力调节件;所述阀体两端与所述调节通道分别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压力调节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并通过调节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压力使所述阀体在所述调节通道内移动,以控制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所述第二背压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阀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塞柱、第二连通部、第一封堵部、第三连通部及第二封堵部;其中,所述塞柱与所述调节通道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连通部和所述第三连通部分别与所述调节通道间隙配合,且所述第二连通部与所述调节通道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封堵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部分别与所述调节通道密封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封堵部的与所述调节通道具有第二空间;所述阀体在所述调节通道内移动,使所述第三连通部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所述第二背压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压力调节件包括电磁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调节阀包括线圈、塞柱、弹性件和阀体,其中,所述塞柱、所述弹性件和所述阀体依次连接,所述线圈套设在所述弹性件外;所述塞柱固装在所述调节通道内并与调节通道密封连接;所述线圈的通断电可吸附所述阀体,使所述阀体在所述调节通道内移动,以控制所述阀体导通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所述第二背压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调节通道为开设在所述静涡旋盘上的径向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动涡旋盘安装在支架组件和所述静涡旋盘之间,且所述动涡旋盘和所述支架组件之间还安装有摩擦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动涡旋盘与所述支架接触的表面设有耐磨层;和/或,所述动涡旋盘与所述静涡旋盘接触的表面设有耐磨层。以上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二背压孔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二背压孔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背压孔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二背压孔连通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机头盖;2、静涡旋盘;3、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5、动涡旋盘;6、支架组件;7、机壳;8、塞柱;9、弹性件;10、阀体;11、中压腔;12、高压缓冲腔;13、调节通道;14、第一背压孔;15、第二背压孔;16、第一排气孔;17、第二排气孔;18、进气孔;19、第一端面;20、第二端面;21、第一空间;22、第二空间;23、第一封堵部;24、第二封堵部;25、第一连通部;26、第二连通部;27、第三连通部;28、电磁阀;29、线圈。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结合附图1-3所示(图示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方向),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机头盖1、静涡旋盘2、动涡旋盘5、支架组件6、机壳7等部件。本实施例的机壳7与机头盖1相连接,形成一容腔,并且在该容腔内形成有进气腔;本实施例的静涡旋盘2、动涡旋盘5及支架组件6安装在机壳7内,其中,动涡旋盘5安装在静涡旋盘2和支架组件6之间,并且静涡旋盘2的一部分可以抵靠在动涡旋盘5上,动涡旋盘5的一部分可以抵靠在支架组件6上,且动涡旋盘5可以在静涡旋盘2和支架组件6之间沿图示中的左右方向浮动。本实施例的压缩腔形成于动涡旋盘5和静涡旋盘2之间,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其中,第一压缩腔的内压大于第二压缩腔的内压。本实施例的中压腔1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腔;压缩腔,所述压缩腔形成于动涡旋盘(5)和静涡旋盘(2)之间,所述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其中,所述第一压缩腔内压大于所述第二压缩腔内压;中压腔(11)和高压缓冲腔(12),所述中压腔(11)和高压缓冲腔(12)形成于所述静涡旋盘(2)远离所述动涡旋盘(5)的一侧;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根据所述高压缓冲腔(12)的排气压力和所述进气腔的进气压力的压力差控制所述中压腔(11)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连通;或者,所述调节机构基于高压缓冲腔(12)的排气压力控制所述中压腔(11)与第一压缩腔或第二压缩腔的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腔;压缩腔,所述压缩腔形成于动涡旋盘(5)和静涡旋盘(2)之间,所述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其中,所述第一压缩腔内压大于所述第二压缩腔内压;中压腔(11)和高压缓冲腔(12),所述中压腔(11)和高压缓冲腔(12)形成于所述静涡旋盘(2)远离所述动涡旋盘(5)的一侧;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根据所述高压缓冲腔(12)的排气压力和所述进气腔的进气压力的压力差控制所述中压腔(11)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的连通;或者,所述调节机构基于高压缓冲腔(12)的排气压力控制所述中压腔(11)与第一压缩腔或第二压缩腔的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通道(13)和调节阀,所述调节通道(13)连接有第一背压孔(14)、第二背压孔(15)和第一排气孔(16);其中,所述第一背压孔(14)与所述第一压缩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背压孔(15)与所述第二压缩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16)与所述中压腔(11)相连通;所述调节阀安装在所述调节通道(13)内,所述调节阀根据所述压力差或者所述排气压力控制所述第一排气孔(16)与所述第一背压孔(14)或第二背压孔(15)的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通道(13)连接有进气孔(18)和第二排气孔(17),所述进气孔(18)与所述进气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孔(17)与所述高压缓冲腔(12)相连接;所述调节阀包括依次连接的塞柱(8)、弹性件(9)和阀体(10);所述塞柱(8)固装在所述调节通道(13)内并与调节通道(13)密封连接;所述阀体(10)一端与所述塞柱(8)形成第一空间(21),所述第一空间(21)与所述进气孔(18)相连通;所述阀体(10)另一端与所述调节通道(13)具有第二空间(22),所述第二空间(22)与所述第二排气孔(17)相连通;在所述第一空间(21)和所述第二空间(22)的压力作用下,所述阀体(10)在所述调节通道(13)内移动,使所述阀体(10)控制所述第一排气孔(16)与所述第一背压孔(14)/所述第二背压孔(15)的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封堵部(23)、第一连通部(25)和第二封堵部(24);其中,所述第一封堵部(23)和所述第二封堵部(24)分别与所述调节通道(13)密封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通部(25)与所述调节通道(13)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封堵部(23)与所述塞柱(8)形成所述第一空间(21),所述第二封堵部(24)与所述调节通道(13)具有所述第二空间(22);所述阀体(10)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小丽魏会军胡余生陈肖汕刘韵李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