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支架及光伏组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9420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支架及光伏组件安装方法,其中光伏组件支架包括:第一支柱(1);第二支柱(2),其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支柱(1)的高度;第一支架(3),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设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下端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倾斜向上;和支撑板(4),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用于支撑所述光伏组件的上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光伏组件支架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而且,通过第一支架和支撑板可以对光伏组件实现较好的支撑,第一支架和支撑板之间不需要设置其他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背面遮挡,提高光伏组件的转化率和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组件支架及光伏组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安装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支架及光伏组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绿色环保,光伏组件便是利用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器件。太阳能光伏组件在正在逐渐走进社会生活,太阳能路灯光伏幕墙、光伏大棚等都逐渐贴近生活。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正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以电替代煤,以电替代油,以直流电替代交流电。随着全球光伏发电站的新建,各种光伏组件的支架层出不穷,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业主或者客户需求,快速安装并且防遮挡支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有一些光伏组件支架在安装过程中操作十分复杂,并且在安装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而且,现在出现了很多双面发电组件,现有的光伏组件支架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会遮挡双面发电组件的背面,大大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功率。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光伏组件支架及光伏组件安装方法,以减少背面遮挡,提高光伏组件的功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支架,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其高度高于第一支柱的高度;第一支架,安装在第一支柱上,设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下端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开口倾斜向上;和支撑板,安装在第二支柱上,用于支撑光伏组件的上端。可选地,光伏组件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安装在支撑板的上方,以形成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上端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第一凹槽。可选地,第二支架呈L型或Z字型。可选地,第二支架设有第一安装孔,支撑板设有第二安装孔,螺纹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以实现第二支架与支撑板的连接。可选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板,安装在第一支柱上;第二板,平行地设置在第一板的上方,且其长度不大于第一板的长度;和第三板,连接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底部,以与第一板和第二板一起形成第一凹槽。可选地,第一凹槽的侧面和/或底面设有第一缓冲层。可选地,第二凹槽的侧面和/或底面设有第二缓冲层。可选地,光伏组件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柱,连接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之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光伏组件支架的光伏组件安装方法,包括:将光伏组件的下端装入第一凹槽;将光伏组件的上端放置在支撑板上。可选地,光伏组件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光伏组件安装方法还包括:将第二支架安装在支撑板的上方形成第二凹槽,使光伏组件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凹槽内。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较低的第一支柱上设有具有第一凹槽的第一支架,可将光伏组件的下端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并在较高的第二支柱上设有支撑板,可直接在将光伏组件的下端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后将光伏组件的第二端放置在支撑板上,这种光伏组件支架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而且,通过第一支架和支撑板可以对光伏组件实现较好的支撑,第一支架和支撑板之间不需要设置其他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背面遮挡,提高光伏组件的转化率和功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支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支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支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光伏组件支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柱;2、第二支柱;3、第一支架;4、支撑板;5、第二支架;6、第三支柱;301、第一板;302、第二板;303、第三板;304、第一缓冲层;501、第四板;502、第五板;503、第六板;504、第一安装孔;505、第二缓冲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架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光伏组件支架包括第一支柱1、第二支柱2、第一支架3和支撑板4,第二支柱2的高度高于第一支柱1的高度,第一支架3安装在第一支柱1上,第一支架3设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下端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开口倾斜向上,支撑板4安装在第二支柱2上,支撑板4用于支撑光伏组件的上端。在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通过在较低的第一支柱1上设有具有第一凹槽的第一支架3,可将光伏组件的下端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并在较高的第二支柱2上设有支撑板4,可直接在将光伏组件的下端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后将光伏组件的第二端放置在支撑板4上,这种光伏组件支架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而且,通过第一支架3和支撑板4可以对光伏组件实现较好的支撑,第一支架3和支撑板4之间不需要设置其他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背面遮挡,提高光伏组件的转化率和功率。可选地,光伏组件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5,第二支架5安装在支撑板4的上方,以形成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上端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第一凹槽。通过设置第二支架5,可以对光伏组件的上端进行更好的固定和保护。可选地,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光伏组件的厚度。可选地,第二支架5呈L型或Z字型。这种形状既可以方便形成第二凹槽,又可以方便实现固定和连接,还可以有效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支架5设有第一安装孔504,支撑板4设有第二安装孔,螺纹件穿过第一安装孔504和第二安装孔,以实现第二支架5与支撑板4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3包括第一板301、第二板302和第三板303,其中,第一板301安装在第一支柱1上,第二板302平行地设置在第一板301的上方,且第二板302长度不大于第一板301的长度,第三板303连接在第一板301和第二板302的底部,以与第一板301和第二板302一起形成第一凹槽。将第二板302的长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第一板301的长度的好处是,可以通过位于下方的第一板301对光伏组件实现较好的支撑,还可以通过缩短位于上方的第二板302的长度来减少遮挡,提高光伏组件的光能转化率,提高功率。可选地,第二板30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5mm,以减少遮挡。如图3所示,第一凹槽的侧面和/或底面设有第一缓冲层304。如图4所示,第二凹槽的侧面和/或底面设有第二缓冲层505。通过设置第一缓冲层304和第二缓冲层505,可以避免光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柱(1);第二支柱(2),其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支柱(1)的高度;第一支架(3),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设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下端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倾斜向上;和支撑板(4),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用于支撑所述光伏组件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柱(1);第二支柱(2),其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支柱(1)的高度;第一支架(3),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设有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的下端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倾斜向上;和支撑板(4),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用于支撑所述光伏组件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5),安装在所述支撑板(4)的上方,以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光伏组件的上端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5)呈L型或Z字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5)设有第一安装孔(504),所述支撑板(4)设有第二安装孔,螺纹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504)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实现所述第二支架(5)与所述支撑板(4)的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包括:第一板(301),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第二板(302),平行地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阳黄毅翔张雪芬赵志刚刘洪明车伏龙李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